学术投稿

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刘树超;刘凌琪;吴天鹏

关键词: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 海绵体注射, 阴茎假体植入, 介入治疗, 干细胞治疗
摘要:近年来,关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得益于基因学在阴茎血管的平滑肌舒张与收缩方面的研究,同时ED的分子学及临床学研究亦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对ED的病理机制、分类及相关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较前有了极大提高.阴茎ED分为器质性和心因性,其中器质性ED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类别复杂,且诊断和治疗方式多样,如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海绵体注射、阴茎假体植入、介入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未来,基因分子学及临床学的研究将为E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CT肺动脉成像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终诊断需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迅速发展,CT肺动脉成像(CTPA)已取代肺动脉造影及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成为诊断肺栓塞的一线检查方法.随着人们对CT辐射危害及碘对比剂的肾毒性越来越重视,多种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于CTPA中,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也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CTPA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在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也显示出了重要作用.

    作者:杜倩妮;隋昕;宋伟;宋兰;徐晓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和进展的综合影响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等相关的慢性疾病,由于当今社会人群中肥胖的患病率迅速上升,NAFLD比酒精性肝病越来越普遍,NAFLD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终发展为复杂的肝细胞癌.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对NAFLD的预防十分重要.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发病机制的因素中,“二次打击学说”、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用MLCK抑制剂ML-7对肠道屏障有保护作用,这些因素使MLCK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春苗;罗雁;张砚;庄丽维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现状及评价

    多发性抽动症(TS)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儿科神经精神类疾病,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具有不良反应小、多靶点、兼顾伴随症状的优势,并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医药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机制.回顾与总结TS的中医与西医造模方法、相关实验的行为学与生化检测指标以及与单味药和方剂相关的动物实验,分析相关实验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TS提供帮助与思路.

    作者:祖娜;陈光耀;方锦颖;郑思思;赵旭一;黄梅花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发展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所引起的心功能下降、血栓,甚至猝死是导致患者病死、病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消除心房颤动、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具有重要意义.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但因其操作复杂、创伤大而难以推广.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能量消融技术代替迷宫手术的“切与缝”,推动了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发展,也为微创技术及杂交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范围,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亦使迷宫手术更易于推广和接受.

    作者:谭伟;赖纪昌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与代谢产物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虽为易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之一,但仍存在一定的早期病死率.作为APL的有效治疗药物,三氧化二砷(As2O3)凭借其强大的抗白血病功效,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As2O3进入人体后,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会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并发挥功能,但这些代谢产物往往具有较大的毒性,若超过人体负荷即可能产生相应的损害,这可能是As2O3治疗白血病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调整给药方式间接调节患者体内砷代谢产物水平可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赵天雨;张莹;周晋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Claudin-7在肿瘤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密封蛋白(Claudin)家族是细胞紧密连接的主要结构之一,近年来被发现在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甲状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提示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其中Claudin-7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除维持脏器正常生理功能外,还可能涉及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及某些癌症相关事件的发生.Claudin-7蛋白与多种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亦参与肿瘤外泌体的形成.其与消化道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及肿瘤干细胞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许畅;李文晶;丁磊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自噬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自噬在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噬异常会影响心血管功能.探讨自噬与HHcy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HHcy致心血管疾病的机制、自噬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现己较为明确.研究者根据HHcy对细胞活性状态的影响及细胞状态对自噬的影响,间接推测出在HHcy初期激活自噬可以保护心肌细胞,在HHcy后期过度的自噬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

    作者:温晓佳;王雯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肽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细胞因子在RA患者血清中均高表达,同时RA患者血清中也会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和抗角蛋白抗体等,但仍有部分RA患者这些抗体为阴性.肽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是一种酶,在多种细胞中均表达,其在RA中异常表达,诊断RA的特异性较高,对R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是RA新型的血清学指标;PAD4不仅在表达水平上对RA有诊断价值,而且单核苷酸多态性也与RA发病、抗CCP抗体水平以及影像学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庞春艳;王永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自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高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因自噬功能异常导致凋亡的累积,诱导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引起的免疫性疾病.自噬的异常在SLE发病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因素中均有重要作用,其特异性免疫涉及死亡细胞、细胞内DNA和RNA的清除,Ⅰ型干扰素反应的调节,B细胞和T细胞长期存活调控等.以自噬为靶点对SLE进行干预和治疗尚在研究之中.

    作者:黄燕;柯丹;万远芳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目前甲胎蛋白(AFP)作为肝细胞癌(HCC)的一项诊断标准,其浓度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提出低浓度AFP阳性,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在存在肝占位性病变(SOL)时,低浓度的AFP(AFP21~200 μg/L)也可作为诊断HCC的参考标准,结合临床,发现低浓度AFP作为诊断参考有利于HCC的早期诊断,能有效避免低浓度AFP升高的HCC患者的漏诊,同时低浓度AFP升高结合影像学方法,如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进行联合的诊断,提高了单一诊断手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伟;张建淮;祁付珍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卵巢早衰与营养运动及炎性因子之间的关系

    炎性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可能与卵巢早衰(POF)之间存在关联.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POF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某些营养素可能是POF的保护因素.炎症反应、营养失衡可能会影响卵巢功能从而导致POF.而适当的体力活动可能对卵巢功能有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营养运动及炎性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与POF的研究较少,其在POF发病中的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慧;程冉;许良智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炎,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亦暂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或指南.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对HBV-GN的治疗优势被逐渐挖掘.不同的中医学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迥异,在治疗方法上也各有不同.HBV-GN既可辨证施治,又可根据病情进展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期论治.另外,目前中医药的治疗选择多种多样,如经方、专方、中成药以及中药提取物等.未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HBV-GN的具体作用机制及进行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将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陈伊莉;李佑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机制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芪苈强心胶囊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草本药物,现与西医常规药物联合应用于临床心力衰竭的治疗,但是芪苈强心胶囊对于心力衰竭治疗的机制需要更加严格的研究.因此,掌握芪苈强心胶囊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分析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芪苈强心胶囊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王文玉;张娟;杜清;曲辅政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视频喉镜的性能及其在临床气道管理中的作用

    视频喉镜的应用使临床气道管理方法发生了明显变化,并被视为气管插管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目前视频喉镜在手术室内外气道管理中的应用已获得普及,并已被作为困难气道处理的主要工具以及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困难或失败后的救援工具.与直接喉镜比较,困难气道患者使用视频喉镜可改善喉显露视野,并可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再者,视频喉镜亦可通过促进气管插管学习、教学及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从而潜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虽然视频喉镜能够提供良好的喉显露,但是气管导管的插入和推送偶尔可发生失败,并可出现与视频喉镜应用相关的气道损伤.

    作者:刘亚洋;薛富善;李慧娴;杨桂珍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Lgr4和Wnt信号通路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类恶性肿瘤的第3位,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时已是晚期.晚期胃癌的临床预后差,病死率占所有癌种相关死亡的第3位.Lgr4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它是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在胃癌和胃的非肿瘤组织间存在差异性表达.因Lgr4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其可能作为胃癌患者的潜在预后因子及个体化药物治疗靶点.目前,关于Lgr4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尚无定论,但随着基因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Lgr4的研究会在胃癌的靶向治疗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作者:白玉环;李晓凤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Cx43重构对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目前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缺血性心律失常曾被认为是由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异常引起,近年来逐渐考虑为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被破坏、心功能受损的结果.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是心室缝隙连接通道的主要构成成分,其分布和表达异常可导致心肌细胞间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各向异性发生改变,终发生折返性心律失常,这提示Cx43很可能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亚军;钟江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通透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耐药性的FSGS预后较差,大部分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脏移植.近年来,有临床观察提出FSGS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与大量蛋白发生相关的循环因子,随后在动物实验以及体外观察证实了循环因子的存在.目前已提出心肌营养素样因子1、抗CD40抗体以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受体(suPAR)是潜在的循环因子,但确切的证据还有待发现.其中suPAR也可能是作为诊断原发性FSGS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析;张颖;陈小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得益于基因学在阴茎血管的平滑肌舒张与收缩方面的研究,同时ED的分子学及临床学研究亦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对ED的病理机制、分类及相关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较前有了极大提高.阴茎ED分为器质性和心因性,其中器质性ED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类别复杂,且诊断和治疗方式多样,如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海绵体注射、阴茎假体植入、介入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未来,基因分子学及临床学的研究将为E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刘树超;刘凌琪;吴天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宫腔镜诊治不孕症相关疾病的优势及研究现状

    官腔镜是诊断官腔内病变的金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远高于其他检测手段.通过官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子宫纵隔切除、官腔粘连分解、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等手术方式,可改善官腔环境,提高妊娠率,且具有直观、微创、有效、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官腔镜检查及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不孕不育及辅助生殖技术中,其并发症少,常见的有官腔粘连、子宫穿孔、水中毒等,但这些并发症均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在肯定官腔镜诊治不孕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手术风险,严格评估官腔镜检查及手术的适应证,合理使用官腔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青青;于月新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Treg及Th17细胞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CD4+T细胞的两个亚群,在维持人体自身免疫稳定和抗肿瘤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并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肿瘤微环境成为肝细胞癌治疗的重要靶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reg细胞及Thl7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肝细胞癌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研究深入,它将为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作者:葛宽雪;向晓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