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三维气道重建图像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孙忠朋;陈威威;杨冬

关键词:三维, CT, 气道管理, 重建, 困难气道
摘要:围术期的气道管理是麻醉医师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因此,安全、微创、快速建立有效气道和完善的气道管理对于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手术前精确的气道评估可指导气道管理方案的制订以及人员和气道管理器具的充分准备,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避免气道管理失败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相关医疗诉讼案件的发生.CT三维气道重建技术可精确地显示气道内部和外部形态结构,医务人员通过此重建技术形成的气道图像可辅助诊断气道疾病和预测困难气道.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S100B蛋白结合影像学在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S100B在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变化及S100B对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ANM)患者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8例ANM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脑脊液检测未发现异常的正常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脑脊液中S100B的表达变化,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验证对照组及ANM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中S100B的表达情况.结果 ANM患者急性期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发现多发性高密度影,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弥散性高密度病灶消失.蛋白质组学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均可以检测到脑脊液中S100B的存在,其中蛋白质组学为S1:S2 =0.33;S1: N =9.60;放射免疫测定 S100B:与对照组比较,ANM 患者中脑脊液中 S100B 明显升高[(0.111 ± 0.009)μg比(1.761 ± 0.121)μg](P<0.05);与ANM患者发病期比较,经治疗恢复后脑脊液中S100B含量明显降低[(1.761 ± 0.121)μg比(0.292 ± 0.011)μg](P<0.05).结论 S100B可作为评估ANM患者病情的重要标志物,其在发病期显著升高,症状改善后表达下调.

    作者:王强;赵明亮;孟慧鹏;张艳龙;丁红军;董化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磁共振成像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即使其演变是良性的,也有可能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因此,诊断NAFLD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肝活检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但目前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肝脏脂肪变性方面发展迅速,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现从定性及定量两方面总结了磁共振成像在NAFLD诊断方面的进展,阐述了各项技术的成像原理及优缺点.其中,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在定量NAFLD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对其可靠性及准确性进行评价.

    作者:张天怡;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与基因突变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与遗传相关的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心室,偶累及右心室,形态学上表现为大量突出的肌小梁,心肌外层薄而致密,存在深陷的小梁隐窝和海绵样心内膜.LVNC可孤立存在或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存,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遗传学研究呈非单一性遗传特点,其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近年来,基因突变成为LVNC的研究热点,常见的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线粒体遗传.LVNC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LVNC的致病机制,并有利于LVNC的早期诊治及预后的改善.

    作者:颜超;方位;罗蓉;李小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家庭环境对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关注.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作为评价口腔状况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口腔相关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其对于评价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方面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结构等对儿童的OHRQOL有重要影响,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OHRQOL的影响,对于临床治疗及相关医疗卫生计划的制定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王新艳;咏梅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肾动脉阻力指数诊断早期肾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肾脏损害指由于肾脏小动脉病变引起肾脏缺血、肾实质纤维化,进而出现肾功能减退,终导致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肾脏靶器官损害过程缓慢且隐匿,常在多年后才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一旦进入终末期肾病则难以逆转,因此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其生命造成威胁.临床广泛应用的血肌酐诊断法相对滞后,因此寻找更为敏感便捷的诊断方法亟待解决.肾动脉阻力指数是由多普勒超声获得的肾脏血流动力学信息,作为新型诊断方法,不仅在肾脏损害的风险预测、严重程度评估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而且具有无创伤、床边化、廉价、可重复的独特优点.

    作者:张耀;王振花;徐峥嵘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CT三维气道重建图像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围术期的气道管理是麻醉医师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因此,安全、微创、快速建立有效气道和完善的气道管理对于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手术前精确的气道评估可指导气道管理方案的制订以及人员和气道管理器具的充分准备,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避免气道管理失败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相关医疗诉讼案件的发生.CT三维气道重建技术可精确地显示气道内部和外部形态结构,医务人员通过此重建技术形成的气道图像可辅助诊断气道疾病和预测困难气道.

    作者:孙忠朋;陈威威;杨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头颈部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传统磁共振成像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和多方位成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检查,可提供组织的形态学指标.头颈部解剖复杂,头颈部淋巴瘤发病部位和影像表现多样,仅依靠形态学有时难以准确鉴别头颈部淋巴瘤与头颈部其他病变.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从分子学角度,提供组织生理代谢、微环境变化等功能信息,能提高头颈部淋巴瘤诊断的准确性,已逐渐应用于头颈部淋巴瘤的诊断、鉴别、分期和评估疗效等方面.

    作者:陈翠芳;钟婧;陈韵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容受性即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仅有40%左右的临床妊娠率和25%的活产率,远远低于患者的期望值.影响IVF-ET成功率的大问题是胚胎着床失败,着床失败占助孕失败原因的72%.而子宫内膜容受性差是导致胚胎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成为生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探索了许多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方法,如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宫腔灌注术、宫腔镜检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降调节后人工周期内膜准备等,极大地改善了子宫内膜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作者:黄柳静;李荣;羊海涛;李西;丘映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实验室检测、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依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该属病毒在人体可引起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前者主要发生于欧亚地区,后者多发生于美洲地区.其中HFRS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以我国疫情重,该病以发热、出血、急性损害及内环境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HFRS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漏诊率及误诊率高,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乙类传染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HFRS在病原学、实验室检测、治疗及防御措施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对此病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张俊丽;肖寒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脊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急性带状疱疹(HZ)痊愈后,遗留下来的一种病理性疼痛综合征.目前,虽然针对PHN在外周敏化和中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为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PHN的病原体,VZV在背根神经节的潜伏和激活与其蛋白表达相关.脊髓背角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是致使中枢敏化的直接原因.脊髓及脊髓上结构参与痛觉的传递和加工过程,对疼痛信息产生适度的易化或抑制.近年来,针对脊髓胶质细胞参与PHN的研究日趋增多,为PHN的临床治疗特别是脊髓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颖;顾晓虹;朱涛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医学综述》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女性绝经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绝经后女性代谢功能异常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代谢综合征是目前常见的一种代谢功能紊乱.因此,在绝经后的女性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一系列危险因素.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均可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病率.虽然目前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未被广泛推荐用于冠心病的预防,但治疗相关危险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因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徐安娜;高宇;赵梓涵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外泌体在泌尿系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进展

    外泌体是各类细胞分泌的大小为30~200 nm包含蛋白、mRNA、miRNA的小囊泡,可调节受体细胞的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目前外泌体研究是一个热点,外泌体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离,但分离纯度以及操作步骤差别较大.外泌体在膀胱癌、前列腺癌以及肾癌中不仅促进癌细胞的转移、侵袭以及血管生长,还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及免疫逃逸.在临床应用中,外泌体可作为泌尿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可作为递送RNA、化疗药物以及制备肿瘤疫苗的载体,在泌尿系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诊疗上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何洁琼;周芳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蛋白组学技术在哮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哮喘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需要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哮喘是由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的反应性增加而引发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表型的复杂性、基因的异质性及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哮喘控制的难度.近年来,蛋白组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哮喘疾病的研究,如哮喘诊断及治疗评估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哮喘过敏原研究等.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了哮喘的相关蛋白,为哮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作者:刘姬艳;何莎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年龄亦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手术联合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术后放疗是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经典的传统常规分割放疗模式.随着放射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分割放疗模式亦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随之对大分割放疗模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作者:李锁银;艾秀清;王义海;木妮热·木沙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阴道微生态与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女性阴道与外界环境自然相通,使局部阴道微生态系统受宿主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多种因素,如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阴道局部解剖结构及机体免疫反应性的变化等均可影响甚至改变阴道局部菌群,造成微生态体系失衡,继而导致生殖道疾病的发生.许多临床上常见的生殖道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宫颈癌等均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体系失衡.理解、研究并恢复阴道局部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对生殖道疾病的预防、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海琼;丁燕玲;蒋渝采;吕晓兰;罗雪;陈玉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脑干出血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起病迅猛、进展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的主要特点决定了脑干出血是神经科为危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疾病,因此,脑干出血一直被作为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国内外学者大多采取病死率高的保守治疗.但随着现代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术中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干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得以明确.该文从脑干的解剖特点及损伤机制、分类分型、手术时机及适应证、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其预后几方面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脑干出血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建议.

    作者:丁向前;李泽福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LIN-28B/Let-7/MYCN轴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NB)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高危患者临床进展迅速,治疗反应差,尤其晚期高危患儿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5年生存率非常低,严重影响儿童健康.MYCN癌基因、Let-7家族以及RNA结合蛋白(LIN-28B)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而且能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中所起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现有治疗对NB总体生存率的改善并不理想,MYCN癌基因、Let-7家族、LIN-28B以及LIN-28B/Let-7/MYCN轴可能在NB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够进一步明确NB的发病机制,或许能够为NB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孙君杰;刘爱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脏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脏器损伤的组织往往会伴随强烈的炎症反应,而创伤后炎症过敏被认为是破坏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不良事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Ⅱ型核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PPARγ及其配体已被认定为各种急性和慢性炎性病症中炎症的强力调节剂,可通过多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下调下游编码促炎相关基因的转录,这与心血管疾病、肺损伤、脑和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密切联系.药理学上,PPARγ激动剂在多种脏器损伤动物模型中发挥强烈的抗炎特性,未来其可成为脏器损伤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靶标.

    作者:丁瑞文;何妹仪;李志鹏;王美容;柳垂亮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心脏性猝死(SCD)约占心血管病死亡患者例数的一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目前临床上预测心肌梗死后SCD的主要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但是单纯使用LVEF预测SCD的发生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实际上,约一半的SCD发生于那些LVEF相对保留的患者中,即使在LVEF降低的患者中,也有部分患者并未发生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事件.并且,除LVEF外亦存在诸多与SCD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因素.因此,建立一个新的SCD风险评估模型,以更加广泛地覆盖各种高危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冬九;李京波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