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陈玉梅;张丽贤

关键词:肝硬化, 脐带血, 干细胞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疑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是由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和酒精中毒发展而来.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肝纤维化疾病的终末期,平均存活时间仅为5~7年.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肝病治疗研究的热点,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为肝硬化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就脐带血干细胞的特点、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在肝硬化方面的应用、植入途径以及问题、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七氟烷和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东莞康华医院进行风湿性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麻醉用药将患者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七氟烷组患者采用1%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在术前、主动脉开放后第2、8、24小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第8、16、72小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 两组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楔嵌压(PAWP)、总胆红素、AST、A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氘代试剂(CIL)、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患者MAP、HR、PAWP、TBIL、AST及ALT的影响相似,但是对SVI、LVSWI、BUN及Cr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作者:邱友庆;熊金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调节性B细胞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B淋巴细胞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抗原呈递以及分泌抗体.新近研究发现,调节性B细胞(Bregs)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系统,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进展、转归和预后中发挥作用.了解Bregs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Bregs与癌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张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及诊治研究进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尽管40%~50%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但心肌组织仍然灌注不足,即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远端血栓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性损伤和微循环个体易损性等.无复流可加重左心室重构、降低左心室功能及短期或长期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心肌呈色分级、心电图、心肌声学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均可检测无复流的发生.此外,在冠状动脉梗死初期或再灌注早期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如远端保护装置、舒血管、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等均可减少或改善无复流的发生.该文的目的是全面总结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机制、评估方法、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张文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L)和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潜江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URL组(45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MPCNL组(40例)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碎石成功率、一次性碎石清除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URL组及MPCNL组术中各出现1例肾出血和1例尿外渗并发症;URL组碎石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一次结石清除率均显著低于MPCNL组[71.1%比85.0%,(4.2±1.6)d比(7.1±1.9)d] 8.22%比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应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及实际要求制订治疗方案.

    作者:何安仁;刘桂勇;万齐福;杜建兵;王新;宋洪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常用方法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脊髓损伤后,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显示大多数的脊髓损伤情况,但是有临床报道只行常规核磁检查对脊髓损伤的诊治仍有不足,造成漏诊或误诊,临床可以根据脊髓损伤的特点,适当追加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钆喷酸葡胺造影技术、脂肪抑制技术等序列信号的检查,可以早期、明确地诊断出脊髓损伤的情况,特别是对临床神经症状较重而常规MRI表现不明显的脊髓损伤患者.开展MRI新序列信号检查的研究对脊髓损伤的诊治有较大的意义,可以早期判断疾病的预后及是否早期行手术,应该引起相关科室医师的重视.

    作者:安全明;郑文彬;郝朋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代谢改变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激素的应用是引起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重要高危因素.长期外源性激素的使用干扰了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成骨与破骨的平衡,从而影响正常的骨代谢,引起ONFH.激素抑制了骨重塑导致骨质疏松并增加股骨头塌陷的风险.临床上应用激素治疗时应注意预防激素性ONFH,恰当的药物治疗能起到预防ONFH发生的作用.对激素性ONFH中骨代谢改变的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徐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烧伤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烧伤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激活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常成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潜在危险.一旦血栓形成,无论血栓位于深静脉的近端还是远端,脱落后都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一门科学,烧伤后血液学指标及凝血指标监测在预防DVT及肺栓塞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肾损害的监测进展

    妊娠妇女随着孕周的增加,其本身及胎儿代谢产物逐渐增多,加之循环血容量增加,使肾脏总体负荷加重,容易并发肾损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及局部缺血;肾脏先受累.严重的肾损害会导致较高的母儿患病率和病死率,而肾脏损害存在无症状阶段,通过筛查才能发现相对早期的肾损害.探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肾损害敏感性指标,可早发现、早干预,从而减少不良产科结局.

    作者:孙淑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学植入物相关感染诊断、预防和治疗新技术

    医学植入物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也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细菌黏附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下的细菌即为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细菌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极强的抗生素抵抗性,是医学植入物感染重要的致病机制.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加速生物膜的降解、杀灭生物膜细菌是预防和治疗植入物感染的研究重点.

    作者:徐胜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相关因素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已历经10余年,从点状消融、节段性消融到肺静脉电位隔离术,消融术式日趋统一,成功率不断提高,安全性也在不断改善,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欧美国家报道的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为91%~96%,但目前国内各中心消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存在首次消融术后有一定比例复发的问题.该文就影响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宋溢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发现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经下游多种靶点,即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核因子κB、细胞外信号调剂激酶等促进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存活PI3K/Akt和MAPK这两条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两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通过上述途径有效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而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郁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合并脑梗死组102例和无脑梗死组9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化学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FM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 合并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6.0±1.2) mmol/L比(11.4±3.2)mmol/L]、HbA1c[(6.0±1.0)%比(10.9±1.3)%]、HOMA-IR[(2.0±1.1)比(4.0±1.4)]、TC[(3.4±0.7) mmol/L比(6.0±0.9) mmol/L]、TG[(1.4±0.6) mmol/L比(2.9±0.5)mmol/L]均显著降低,FMD则较治疗前[(2.4±1.6)比(6.3±0.9)]显著升高,无脑梗死纽治疗后较治疗前FPG[(5.0±2.1)mmol/L比(10.7±4.2) mmol/L]、HbA1c[(5.4±0.3)%比(9.1±1.5)%]、HOMA-IR[(2.0±0.4)比(3.0±1.0)]、TC[(3.3±1.0) mmol/L比(5.8±0.9) mmol/L]、TG[(1.3±0.5) mmol/L比(2.7±0.7) mmol/L]显著降低,FMD[(10.2±1.3)比(5.2±2.2)]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T2DM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梗死,其FMD都已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合并脑梗死患者下降更为显著.

    作者:李永霞;韩瑛;杜玲;李贞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海口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6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复方炔诺酮组.联合组(32例)给予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复方炔诺酮组(32例)给予复方炔诺酮治疗.治疗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清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PBG)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PBG以及FIN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复方炔诺酮组;复方炔诺酮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睾酮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FSH与复方炔诺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H及睾酮显著低于复方炔诺酮组(P<0.05).结论 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复方炔诺酮片.

    作者:李其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大鼠胰腺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及初步鉴定

    目的 探讨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新生大鼠胰腺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3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新生大鼠的胰腺组织,用完整胰腺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胰岛.以低糖改良Eagel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于不同时期分别添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剂、白血病抑制因子、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的无血清培养液中的营养因子B27、神经元培养的无血清培养液中的营养因子N2等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及生长特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巢蛋白(Nestin)及细胞角质蛋白19(CK-19)检测,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①新生大鼠胰腺内纤维组织少,体积小,完整胰腺胶原酶消化法简化了胰岛分离步骤,减少了污染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②培养24 h可见细胞贴壁,但贴壁细胞数量较少,改用无血清培养后,贴壁细胞快速生长,10~ 15 d形成单层细胞汇集,细胞形态较一致.③培养所得细胞一直较多表达胰腺干细胞的标志物Nestin,随培养时间延长,表达CK-19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新生大鼠胰腺消化后,获得的细胞于不同时期表达胰腺干细胞的标志物Nestin、CK-19.

    作者:张巨彪;苏秀兰;欧阳晓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育龄期妇女出现长期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量明显增多且经期延长,绝经期后妇女再次出现阴道流血或者排液现象.阴道超声检查是大多数患者容易接受的检查方式,可通过阴道超声二维、彩色多普勒甚至三维能量多普勒检查观察内膜形态、血流分布等情况.阴道超声检查可初步诊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病变,是一种快捷的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

    作者:李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缺血修饰白蛋白与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是引起一组连续进展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现有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如心肌酶谱等)只能在不可逆性心肌细胞损害时被检测出,而心肌缺血短期发作或可逆性发作时,此类标志物并不会明显升高.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近年来被予以高度关注的反映早期心肌缺血的生物标志物,反应性灵敏,可辅助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以便早期临床干预.

    作者:贾政;古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疑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是由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和酒精中毒发展而来.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肝纤维化疾病的终末期,平均存活时间仅为5~7年.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肝病治疗研究的热点,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为肝硬化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就脐带血干细胞的特点、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在肝硬化方面的应用、植入途径以及问题、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玉梅;张丽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运动锻炼在冠心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运动疗法中除了早就被广泛使用的有氧运动外,等长收缩运动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人们发现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多项指标都有改善,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的安全性并不低于正常人,在运动停止后,对心血管的改善效果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减少.运动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普及有赖于有丰富治疗经验的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打消患者对安全的顾虑.

    作者:林爱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淋巴瘤合并乳糜胸胸腔积液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淋巴瘤合并乳糜胸患者胸腔积液的特点,为胸腔积液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例淋巴瘤合并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数据,包括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 按照渗出液和漏出液的诊断标准,7例患者的胸腔积液属于渗出液,患者渗出液中蛋白水平均升高,其中合并乳酸脱氢酶升高者1例,患者合并曲霉菌肺炎;1例患者的胸腔积液属于漏出液,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 淋巴瘤合并乳糜胸患者胸腔积液检测总体上符合渗出液的标准,以蛋白升高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可能合并肺炎旁积液,若蛋白升高未到达渗出液诊断标准时可能有漏出液因素参与.

    作者:郝从均;罗继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益气化瘀冲剂试验性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冲剂试验性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淄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的120例经临床确诊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益气化瘀冲剂组,每组60例.安慰剂组,每日1袋安慰剂,早晚两次;益气化瘀冲剂组,每日1袋益气化瘀冲剂,早晚2次.上述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西药抗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方法,一个试验疗程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心功能指标与心电图监测结果、心率(H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安慰剂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益气化瘀冲剂组(81.7%比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安慰剂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安慰剂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低于治疗前,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LVDd低于治疗前;安慰剂组治疗后HR低于治疗前,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HR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率及房性期前收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中药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马剑飞;崔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