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梅;张丽贤
病耻感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病耻感会对患者自身及其家人以及公共医疗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该文回顾了国内外疾病相关耻感量表及结构化问卷研究的文献,通过对量表条目或问卷内容的逐条分析,提炼出5个方面评价疾病相关的病耻感:①公众态度;②公众行为;③患者感受;④患者内化病耻感和对抗病耻;⑤患者被歧视或受限的经历.
作者:张芳;李晓萍;曾庆枝;高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B淋巴细胞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抗原呈递以及分泌抗体.新近研究发现,调节性B细胞(Bregs)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系统,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进展、转归和预后中发挥作用.了解Bregs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Bregs与癌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张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技术发展和实验探索,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生物可降解支架有望替代金属永久性支架.应用支架是为发生血管重构和内皮愈合的早期(6~12个月)提供持续的支撑力.理想的可降解材料应具有和316 L不锈钢一样良好的力学性能,材料本身和降解产物是无毒性的,并且可以被生物体细胞和血液所吸收、利用.基于以上所涉及的特性,该文主要论述镁合金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近期应用进展.
作者:李树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实施输血治疗的4654例创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46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3例(1.78%),其中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分别占74.7%(62/83)、24.1%(20/83)和1.2%(1/83).②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3.10%比1.57%),女性有妊娠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史者(3.94%比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类型血液制剂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滤白细胞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虎成;高烽华;于艳文;夏永刚;宋任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植入物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也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细菌黏附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下的细菌即为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细菌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极强的抗生素抵抗性,是医学植入物感染重要的致病机制.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加速生物膜的降解、杀灭生物膜细菌是预防和治疗植入物感染的研究重点.
作者:徐胜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预先注射乌司他丁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5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 mL;乌司他丁1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3 mL;乌司他丁2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3 mL.2 min后松开止血带,3组患者均推注0.06 mg/kg罗库溴铵,并行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 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和20万U组罗库溴铵注射痛总发生率分别66.7%、70.0%、2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20万U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P<0.01).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静脉预注乌司他丁10万U和20万U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安全、有效,且以乌司他丁20万U效果更佳.
作者:梁永涛;秦志均;赵石蓉;陈洪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整体理论、吊床理论及肛提肌维持盆底器官的重要性等多种观点的提出,盆底嚣官脱垂(POP)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获得POP的完整信息,应结合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手段,在辅助检查手段中应用广泛、有优势的影像学技术.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盆底,包括静态及动态盆底影像学技术,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POP的发病机制、诊断并建立盆底治疗方案及完善的术后随访体系.
作者:黄陆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L)和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潜江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URL组(45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MPCNL组(40例)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碎石成功率、一次性碎石清除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URL组及MPCNL组术中各出现1例肾出血和1例尿外渗并发症;URL组碎石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一次结石清除率均显著低于MPCNL组[71.1%比85.0%,(4.2±1.6)d比(7.1±1.9)d] 8.22%比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应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及实际要求制订治疗方案.
作者:何安仁;刘桂勇;万齐福;杜建兵;王新;宋洪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腔镜外科和胎儿手术的发展,妊娠期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多.为这类患者实施麻醉时,必须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尤其要注意全麻药可通过胎盘对胎儿的神经发育造成损害.不同孕期,胎儿神经发育的特点不同,造成的损害也不同.目前全麻药的神经毒性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防治方案.
作者:邓少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耳血栓的“金标准”,心脏声学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心脏CT延迟成像、二维增强单相心脏CT等检测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都非常高.左心耳血流速度降低、左心耳壁运动速度降低、左心耳射血分数降低、左心耳应变降低、左心室肥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房增大等都是左心耳血栓的预测因子,有助于指导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作者:刘景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已历经10余年,从点状消融、节段性消融到肺静脉电位隔离术,消融术式日趋统一,成功率不断提高,安全性也在不断改善,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欧美国家报道的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为91%~96%,但目前国内各中心消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存在首次消融术后有一定比例复发的问题.该文就影响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宋溢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二尖瓣成形术较二尖瓣置换术有明显的优势.根据二尖瓣不同的病变,可以采用三角形切除术、矩形切除术、腱索转移术、腱索置换术、瓣环成形术等;根据技术条件及微创理念可以采用正中切口、部分正中切口、右侧胸壁小切口、胸腔镜、机器人及介入治疗等.相信随着技术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作者: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异氟烷麻醉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血糖、血脂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异氟烷组及丙泊酚/芬太尼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糖及肾功能情况.结果 异氟烷组术中3h出现血糖高峰而后下降,丙泊酚/芬太尼组术后2h出现血糖高峰,两组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氟烷组手术前后三酰甘油水平较平稳,丙泊酚/芬太尼组术中1h、3h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氟烷组三酰甘油水平低于丙泊酚/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日和第3日的尿量、血肌酐增加,术后第7日下降,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氟烷组患者血肌酐升高水平小于丙泊酚/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采用异氟烷麻醉时对三酰甘油的改变不大,术中患者血糖可大幅升高,当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需予以注意,异氟烷麻醉对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肌酐的较好控制,而对尿素氮及尿酸影响不大.
作者:朱姝颖;苏娴;杜丽;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是一群异质性细胞,其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性首先在肿瘤患者和荷瘤小鼠的研究中被提出.近年研究显示,MDSC和许多非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MDSC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数量的改变常与肿瘤负荷、远处转移、分期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MDSC在肝细胞癌、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对阐述MDSC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跃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尽管40%~50%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但心肌组织仍然灌注不足,即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远端血栓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性损伤和微循环个体易损性等.无复流可加重左心室重构、降低左心室功能及短期或长期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心肌呈色分级、心电图、心肌声学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均可检测无复流的发生.此外,在冠状动脉梗死初期或再灌注早期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如远端保护装置、舒血管、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等均可减少或改善无复流的发生.该文的目的是全面总结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机制、评估方法、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张文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机械通气在挽救患者性命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因此积极的脱机显得非常重要.当患者病情改善,就应准备进入自主呼吸试验(SBT).脱机参数尤其是浅快呼吸指数和呼吸道闭合压对脱机有很好的指导价值.目前常用的脱机方法有SBT法、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和电脑智能法.其中SBT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脱机方法,它又包括压力支持通气、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和T管试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适用于拔管后呼吸窘迫的患者,并且拔管后立即使用才能获益.电脑智能法便于操作,临床效果有待研究.
作者:王宝华;郭炜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NHB)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为新生儿NHB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住院的确诊为NHB的11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NHB的病因依次为溶血性疾病(35.5%)、继发感染(18.2%)、外源性母乳性黄疸(17.3%)等.经积极治疗,NHB的总有效率为96.0%.胆红素脑病主要是由溶血疾病、继发感染、围生因素等引起,处于痉挛期的患儿的病死率较高.结论 新生几NHB的病因较多,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实时监测新生儿黄疸的水平,避免发展胆红素脑病.
作者:鲁金玲;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运动疗法中除了早就被广泛使用的有氧运动外,等长收缩运动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人们发现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多项指标都有改善,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的安全性并不低于正常人,在运动停止后,对心血管的改善效果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减少.运动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普及有赖于有丰富治疗经验的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打消患者对安全的顾虑.
作者:林爱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前是否有同侧TIA发作分为TIA组(49例)和非TIA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并比较血糖、血脂、肌酐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脑梗死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IA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分级均优于非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0.625,P<0.05).结论 TIA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脑耐受缺血,对继发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相关,而纤维蛋白原可作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高低能作为TIA患者预后辅助判断指标.
作者:边焕茹;王真;刘保萍;李文英;郭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疑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是由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和酒精中毒发展而来.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肝纤维化疾病的终末期,平均存活时间仅为5~7年.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肝病治疗研究的热点,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为肝硬化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就脐带血干细胞的特点、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在肝硬化方面的应用、植入途径以及问题、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玉梅;张丽贤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