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李永霞;韩瑛;杜玲;李贞艳

关键词:胰岛素泵, 2型糖尿病, 脑梗死,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合并脑梗死组102例和无脑梗死组9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化学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FM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 合并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6.0±1.2) mmol/L比(11.4±3.2)mmol/L]、HbA1c[(6.0±1.0)%比(10.9±1.3)%]、HOMA-IR[(2.0±1.1)比(4.0±1.4)]、TC[(3.4±0.7) mmol/L比(6.0±0.9) mmol/L]、TG[(1.4±0.6) mmol/L比(2.9±0.5)mmol/L]均显著降低,FMD则较治疗前[(2.4±1.6)比(6.3±0.9)]显著升高,无脑梗死纽治疗后较治疗前FPG[(5.0±2.1)mmol/L比(10.7±4.2) mmol/L]、HbA1c[(5.4±0.3)%比(9.1±1.5)%]、HOMA-IR[(2.0±0.4)比(3.0±1.0)]、TC[(3.3±1.0) mmol/L比(5.8±0.9) mmol/L]、TG[(1.3±0.5) mmol/L比(2.7±0.7) mmol/L]显著降低,FMD[(10.2±1.3)比(5.2±2.2)]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T2DM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梗死,其FMD都已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合并脑梗死患者下降更为显著.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壁炎症性疾病,导致血管损伤或斑块的形成,其特征是炎性细胞浸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冠心病与炎性因子和免疫有关,而与炎症和免疫有关的因子很多.目前有一些新的生物指标如:组织蛋白酶K、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肽素等.这些因子对冠心病的预后和危险分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秋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脓毒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脓毒症的调控,影响脓毒症的进展.一方面,PPARγ阻止转录因子及其辅助因子与一氧化氮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型环氧合酶2等炎症相关因子启动子上的相应位点结合,进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因此,其在脓毒症的高炎性反应阶段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改善了部分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PPARγ能诱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和中性粒细胞的麻痹,这在高炎性反应阶段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在抗炎性反应为主的脓毒症后期,则可能会增加二次感染的机会,导致病情恶化.PPARγ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作者:莫桂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L)和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潜江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URL组(45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MPCNL组(40例)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碎石成功率、一次性碎石清除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URL组及MPCNL组术中各出现1例肾出血和1例尿外渗并发症;URL组碎石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一次结石清除率均显著低于MPCNL组[71.1%比85.0%,(4.2±1.6)d比(7.1±1.9)d] 8.22%比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应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及实际要求制订治疗方案.

    作者:何安仁;刘桂勇;万齐福;杜建兵;王新;宋洪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七氟烷和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东莞康华医院进行风湿性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麻醉用药将患者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七氟烷组患者采用1%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在术前、主动脉开放后第2、8、24小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第8、16、72小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 两组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楔嵌压(PAWP)、总胆红素、AST、A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氘代试剂(CIL)、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患者MAP、HR、PAWP、TBIL、AST及ALT的影响相似,但是对SVI、LVSWI、BUN及Cr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作者:邱友庆;熊金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影像学在盆底器官脱垂的应用

    随着整体理论、吊床理论及肛提肌维持盆底器官的重要性等多种观点的提出,盆底嚣官脱垂(POP)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获得POP的完整信息,应结合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手段,在辅助检查手段中应用广泛、有优势的影像学技术.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盆底,包括静态及动态盆底影像学技术,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POP的发病机制、诊断并建立盆底治疗方案及完善的术后随访体系.

    作者:黄陆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呼吸机计划性脱机的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在挽救患者性命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因此积极的脱机显得非常重要.当患者病情改善,就应准备进入自主呼吸试验(SBT).脱机参数尤其是浅快呼吸指数和呼吸道闭合压对脱机有很好的指导价值.目前常用的脱机方法有SBT法、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和电脑智能法.其中SBT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脱机方法,它又包括压力支持通气、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和T管试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适用于拔管后呼吸窘迫的患者,并且拔管后立即使用才能获益.电脑智能法便于操作,临床效果有待研究.

    作者:王宝华;郭炜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进展

    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二尖瓣成形术较二尖瓣置换术有明显的优势.根据二尖瓣不同的病变,可以采用三角形切除术、矩形切除术、腱索转移术、腱索置换术、瓣环成形术等;根据技术条件及微创理念可以采用正中切口、部分正中切口、右侧胸壁小切口、胸腔镜、机器人及介入治疗等.相信随着技术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作者: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30例肾移植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环孢素A组(n=15)和他克莫司组(n=15),分别每日口服环孢素A 7 ~8 mg/kg或他克莫司0.1 mg/kg,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两组其他治疗方式保持一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素水平.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TG和HDL-C水平均低于术前(P<0.01),TC和LDL-C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且他克莫司组优于环孢素A组(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及血尿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他克莫司组患者血肌酐及尿素水平与环孢素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对肾移植患者脂质代谢的干扰更小,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突出.

    作者:李泉源;严礼琴;魏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母体麻醉对胎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随着腔镜外科和胎儿手术的发展,妊娠期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多.为这类患者实施麻醉时,必须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尤其要注意全麻药可通过胎盘对胎儿的神经发育造成损害.不同孕期,胎儿神经发育的特点不同,造成的损害也不同.目前全麻药的神经毒性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防治方案.

    作者:邓少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育龄期妇女出现长期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量明显增多且经期延长,绝经期后妇女再次出现阴道流血或者排液现象.阴道超声检查是大多数患者容易接受的检查方式,可通过阴道超声二维、彩色多普勒甚至三维能量多普勒检查观察内膜形态、血流分布等情况.阴道超声检查可初步诊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病变,是一种快捷的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

    作者:李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缺血修饰白蛋白与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是引起一组连续进展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现有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如心肌酶谱等)只能在不可逆性心肌细胞损害时被检测出,而心肌缺血短期发作或可逆性发作时,此类标志物并不会明显升高.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近年来被予以高度关注的反映早期心肌缺血的生物标志物,反应性灵敏,可辅助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以便早期临床干预.

    作者:贾政;古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及诊治研究进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尽管40%~50%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但心肌组织仍然灌注不足,即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远端血栓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性损伤和微循环个体易损性等.无复流可加重左心室重构、降低左心室功能及短期或长期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心肌呈色分级、心电图、心肌声学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均可检测无复流的发生.此外,在冠状动脉梗死初期或再灌注早期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如远端保护装置、舒血管、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等均可减少或改善无复流的发生.该文的目的是全面总结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机制、评估方法、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张文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烧伤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烧伤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激活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常成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潜在危险.一旦血栓形成,无论血栓位于深静脉的近端还是远端,脱落后都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一门科学,烧伤后血液学指标及凝血指标监测在预防DVT及肺栓塞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实施输血治疗的4654例创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46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3例(1.78%),其中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分别占74.7%(62/83)、24.1%(20/83)和1.2%(1/83).②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3.10%比1.57%),女性有妊娠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史者(3.94%比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类型血液制剂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滤白细胞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虎成;高烽华;于艳文;夏永刚;宋任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病耻感量表现状

    病耻感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病耻感会对患者自身及其家人以及公共医疗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该文回顾了国内外疾病相关耻感量表及结构化问卷研究的文献,通过对量表条目或问卷内容的逐条分析,提炼出5个方面评价疾病相关的病耻感:①公众态度;②公众行为;③患者感受;④患者内化病耻感和对抗病耻;⑤患者被歧视或受限的经历.

    作者:张芳;李晓萍;曾庆枝;高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外固定支架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九○三医院诊治的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治疗组51例行有限内固定分期治疗,联合治疗组51例行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分期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年,采用Johner-Wruhs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内固定治疗组(94.1%比80.4%、98.0%比86.3%),联合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内固定治疗组(14.2±0.5)周比(16.7±0.6)周],联合治疗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内固定治疗组(3.9%比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分期治疗中,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刘宇;张庆宏;范恒俊;张福利;吴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疑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是由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和酒精中毒发展而来.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肝纤维化疾病的终末期,平均存活时间仅为5~7年.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肝病治疗研究的热点,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为肝硬化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就脐带血干细胞的特点、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在肝硬化方面的应用、植入途径以及问题、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玉梅;张丽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前是否有同侧TIA发作分为TIA组(49例)和非TIA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并比较血糖、血脂、肌酐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脑梗死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IA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分级均优于非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0.625,P<0.05).结论 TIA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脑耐受缺血,对继发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相关,而纤维蛋白原可作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高低能作为TIA患者预后辅助判断指标.

    作者:边焕茹;王真;刘保萍;李文英;郭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肺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肺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近期研究发现肺炎可诱发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近1/2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出现心血管合并症,且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老年肺炎患者30 d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且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病死率高.肺炎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心肌、冠状动脉及凝血功能等,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增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韩常宝;贾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和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NHB)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为新生儿NHB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住院的确诊为NHB的11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NHB的病因依次为溶血性疾病(35.5%)、继发感染(18.2%)、外源性母乳性黄疸(17.3%)等.经积极治疗,NHB的总有效率为96.0%.胆红素脑病主要是由溶血疾病、继发感染、围生因素等引起,处于痉挛期的患儿的病死率较高.结论 新生几NHB的病因较多,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实时监测新生儿黄疸的水平,避免发展胆红素脑病.

    作者:鲁金玲;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