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从均;罗继征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30例肾移植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环孢素A组(n=15)和他克莫司组(n=15),分别每日口服环孢素A 7 ~8 mg/kg或他克莫司0.1 mg/kg,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两组其他治疗方式保持一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素水平.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TG和HDL-C水平均低于术前(P<0.01),TC和LDL-C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且他克莫司组优于环孢素A组(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及血尿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他克莫司组患者血肌酐及尿素水平与环孢素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对肾移植患者脂质代谢的干扰更小,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突出.
作者:李泉源;严礼琴;魏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腔镜外科和胎儿手术的发展,妊娠期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多.为这类患者实施麻醉时,必须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尤其要注意全麻药可通过胎盘对胎儿的神经发育造成损害.不同孕期,胎儿神经发育的特点不同,造成的损害也不同.目前全麻药的神经毒性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防治方案.
作者:邓少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脓毒症的调控,影响脓毒症的进展.一方面,PPARγ阻止转录因子及其辅助因子与一氧化氮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型环氧合酶2等炎症相关因子启动子上的相应位点结合,进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因此,其在脓毒症的高炎性反应阶段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改善了部分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PPARγ能诱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和中性粒细胞的麻痹,这在高炎性反应阶段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在抗炎性反应为主的脓毒症后期,则可能会增加二次感染的机会,导致病情恶化.PPARγ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作者:莫桂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海口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6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复方炔诺酮组.联合组(32例)给予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复方炔诺酮组(32例)给予复方炔诺酮治疗.治疗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清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PBG)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PBG以及FIN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复方炔诺酮组;复方炔诺酮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睾酮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FSH与复方炔诺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H及睾酮显著低于复方炔诺酮组(P<0.05).结论 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复方炔诺酮片.
作者:李其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体是介导人体固有免疫反应的重要蛋白,其可被广泛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物所激活,并通过胱天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通路调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活化,从而在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NLRP3炎性体的调控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对NLRP3炎性体具有调控作用的物质,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炎症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该文对NLRP3炎性体的组成结构、激活和调控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壁炎症性疾病,导致血管损伤或斑块的形成,其特征是炎性细胞浸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冠心病与炎性因子和免疫有关,而与炎症和免疫有关的因子很多.目前有一些新的生物指标如:组织蛋白酶K、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肽素等.这些因子对冠心病的预后和危险分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秋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包括内分泌因素、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免疫因素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免疫细胞和骨细胞都处于骨骼腔的微环境中,它们共享有很多调节分子,包括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信号分子和转录因子等.免疫细胞能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多、活性增强,骨质吸收增加.该文就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17、辅助性T细胞17等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阐述免疫调节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文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运动疗法中除了早就被广泛使用的有氧运动外,等长收缩运动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人们发现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多项指标都有改善,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的安全性并不低于正常人,在运动停止后,对心血管的改善效果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减少.运动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普及有赖于有丰富治疗经验的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打消患者对安全的顾虑.
作者:林爱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已历经10余年,从点状消融、节段性消融到肺静脉电位隔离术,消融术式日趋统一,成功率不断提高,安全性也在不断改善,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欧美国家报道的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为91%~96%,但目前国内各中心消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存在首次消融术后有一定比例复发的问题.该文就影响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宋溢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实施输血治疗的4654例创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46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3例(1.78%),其中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分别占74.7%(62/83)、24.1%(20/83)和1.2%(1/83).②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3.10%比1.57%),女性有妊娠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史者(3.94%比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类型血液制剂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滤白细胞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虎成;高烽华;于艳文;夏永刚;宋任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心肌缺血是引起一组连续进展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现有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如心肌酶谱等)只能在不可逆性心肌细胞损害时被检测出,而心肌缺血短期发作或可逆性发作时,此类标志物并不会明显升高.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近年来被予以高度关注的反映早期心肌缺血的生物标志物,反应性灵敏,可辅助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以便早期临床干预.
作者:贾政;古莉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院营养科业务开展情况及本地居民对营养及营养科认知状况,为我市今后开展营养宣教提供资料.方法 统计2012年度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营养科门诊咨询患者的数量、年龄及咨询疾病的种类;统计2012年度临床各科室实施营养支持治疗的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随机对在门诊就诊的居民进行营养态度及对营养科认知的问卷调查.结果 2012年营养科门诊接受营养咨询的居民1081人次,平均每日2.96人次;50~ 59岁年龄段咨询营养问题的人次多(365人次,33.8%),40岁及以上咨询者844例(78.1%).咨询糖尿病饮食的患者多(32.9%),其次为高血压(19.9%)和痛风(10.8%).本院56个临床科室有10个科室提出了营养会诊要求,占17.9%(10/56).实施营养治疗例数多的科室是神经外科(24.8%),其次为胸外科(23.8%)和神经内科(20.1%).接受问卷调查的300居民中35.0%知道医院有营养科,27.3%认为营养师的参加对治疗疾病有帮助,9.3%的居民曾经到营养科咨询过.91.0%的居民认为营养对健康重要,78.0%的居民关注自己的营养状况;仅28.0%的居民认为营养科参入临床治疗疾病.对营养态度和对营养科的认知“高学历组”与“低学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院营养科业务开展状况不佳,虽然本地居民营养态度及关注度高,但居民对医院营养科及营养师的功能与职责认识不足.医疗机构在加强营养知识宣教的同时应对营养科的职责与功能进行宣传,这对营养知识的普及、营养科建设和居民进行营养咨询和营养保健意义重大.
作者:孙俊波;汤敏;凌国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手术时机.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固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HICH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于出血后4~6h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45例)于出血后7~72 h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并比较两组存活患者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和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7,P=0.711),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GOS预后评估,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Z =9.462,P =0.024).术后6个月观察组ADL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Z =8.517,P=0.036).结论 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HICH,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害,远期临床疗效优于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王树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丙泊酚对心脏双瓣置换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东莞康华医院进行风湿性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麻醉用药将患者分成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七氟烷组患者采用1%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分别在术前、主动脉开放后第2、8、24小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第8、16、72小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 两组心脏双瓣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楔嵌压(PAWP)、总胆红素、AST、A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间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氘代试剂(CIL)、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血尿素氮(BUN)、肌酐(Cr)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患者MAP、HR、PAWP、TBIL、AST及ALT的影响相似,但是对SVI、LVSWI、BUN及Cr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作者:邱友庆;熊金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PGⅠ)、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30例作为胃癌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PGⅠ、CA19-9、CEA,并进行两组对照分析.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A19-9和CE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PGⅠ、CA19-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类型胃癌患者血清PGⅠ和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PGⅠ水平低于无转移组,CA19-9水平高于无转移组(P<0.01).单一检测血清PGⅠ、CA19-9和CEA的阳性率低于联合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GⅠ、CA19-9和CEA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对制订胃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博;刘彩霞;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植入物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也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细菌黏附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下的细菌即为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细菌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极强的抗生素抵抗性,是医学植入物感染重要的致病机制.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加速生物膜的降解、杀灭生物膜细菌是预防和治疗植入物感染的研究重点.
作者:徐胜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上激素的应用是引起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重要高危因素.长期外源性激素的使用干扰了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成骨与破骨的平衡,从而影响正常的骨代谢,引起ONFH.激素抑制了骨重塑导致骨质疏松并增加股骨头塌陷的风险.临床上应用激素治疗时应注意预防激素性ONFH,恰当的药物治疗能起到预防ONFH发生的作用.对激素性ONFH中骨代谢改变的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徐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前是否有同侧TIA发作分为TIA组(49例)和非TIA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并比较血糖、血脂、肌酐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脑梗死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IA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分级均优于非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0.625,P<0.05).结论 TIA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脑耐受缺血,对继发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相关,而纤维蛋白原可作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高低能作为TIA患者预后辅助判断指标.
作者:边焕茹;王真;刘保萍;李文英;郭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发现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经下游多种靶点,即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核因子κB、细胞外信号调剂激酶等促进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存活PI3K/Akt和MAPK这两条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两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通过上述途径有效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而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郁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预先注射乌司他丁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5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 mL;乌司他丁1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3 mL;乌司他丁2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3 mL.2 min后松开止血带,3组患者均推注0.06 mg/kg罗库溴铵,并行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 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和20万U组罗库溴铵注射痛总发生率分别66.7%、70.0%、2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20万U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P<0.01).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静脉预注乌司他丁10万U和20万U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安全、有效,且以乌司他丁20万U效果更佳.
作者:梁永涛;秦志均;赵石蓉;陈洪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