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的研究进展

邢智

关键词:右心室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生理性起搏, 心功能
摘要: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处行电极起搏可以提供接近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传导,由此减少双心室非同步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起搏方式称之为选择部位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作为选择性起搏的一种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海口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6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复方炔诺酮组.联合组(32例)给予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复方炔诺酮组(32例)给予复方炔诺酮治疗.治疗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清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PBG)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PBG以及FIN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复方炔诺酮组;复方炔诺酮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睾酮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FSH与复方炔诺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H及睾酮显著低于复方炔诺酮组(P<0.05).结论 复方炔诺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复方炔诺酮片.

    作者:李其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经成为治疗内科难治性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力衰竭的一种方法,其改善了房室、室间和室内的同步性.超声心动图(UCG)在CRT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可准确评估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的部位、范围及程度.UCG在CRT术前病例筛查、选择、预测,术后疗效评估、随访观察及动态优化程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就UCG在慢性心力衰竭CRT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唐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益气化瘀冲剂试验性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冲剂试验性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淄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的120例经临床确诊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益气化瘀冲剂组,每组60例.安慰剂组,每日1袋安慰剂,早晚两次;益气化瘀冲剂组,每日1袋益气化瘀冲剂,早晚2次.上述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西药抗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方法,一个试验疗程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心功能指标与心电图监测结果、心率(H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安慰剂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益气化瘀冲剂组(81.7%比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安慰剂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安慰剂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低于治疗前,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LVDd低于治疗前;安慰剂组治疗后HR低于治疗前,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HR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率及房性期前收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益气化瘀冲剂组治疗后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中药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马剑飞;崔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手术时机.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固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HICH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于出血后4~6h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45例)于出血后7~72 h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并比较两组存活患者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和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7,P=0.711),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GOS预后评估,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Z =9.462,P =0.024).术后6个月观察组ADL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Z =8.517,P=0.036).结论 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HICH,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害,远期临床疗效优于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王树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烧伤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烧伤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激活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常成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潜在危险.一旦血栓形成,无论血栓位于深静脉的近端还是远端,脱落后都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一门科学,烧伤后血液学指标及凝血指标监测在预防DVT及肺栓塞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大鼠胰腺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及初步鉴定

    目的 探讨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新生大鼠胰腺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3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新生大鼠的胰腺组织,用完整胰腺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胰岛.以低糖改良Eagel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于不同时期分别添加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硒添加剂、白血病抑制因子、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的无血清培养液中的营养因子B27、神经元培养的无血清培养液中的营养因子N2等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及生长特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巢蛋白(Nestin)及细胞角质蛋白19(CK-19)检测,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①新生大鼠胰腺内纤维组织少,体积小,完整胰腺胶原酶消化法简化了胰岛分离步骤,减少了污染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②培养24 h可见细胞贴壁,但贴壁细胞数量较少,改用无血清培养后,贴壁细胞快速生长,10~ 15 d形成单层细胞汇集,细胞形态较一致.③培养所得细胞一直较多表达胰腺干细胞的标志物Nestin,随培养时间延长,表达CK-19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新生大鼠胰腺消化后,获得的细胞于不同时期表达胰腺干细胞的标志物Nestin、CK-19.

    作者:张巨彪;苏秀兰;欧阳晓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和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NHB)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为新生儿NHB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住院的确诊为NHB的11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NHB的病因依次为溶血性疾病(35.5%)、继发感染(18.2%)、外源性母乳性黄疸(17.3%)等.经积极治疗,NHB的总有效率为96.0%.胆红素脑病主要是由溶血疾病、继发感染、围生因素等引起,处于痉挛期的患儿的病死率较高.结论 新生几NHB的病因较多,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实时监测新生儿黄疸的水平,避免发展胆红素脑病.

    作者:鲁金玲;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相关因素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已历经10余年,从点状消融、节段性消融到肺静脉电位隔离术,消融术式日趋统一,成功率不断提高,安全性也在不断改善,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欧美国家报道的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为91%~96%,但目前国内各中心消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存在首次消融术后有一定比例复发的问题.该文就影响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宋溢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超声表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使用自身血管在主动脉和病变冠状动脉间建立旁路,从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方法.乳内动脉是CABG常选用的动脉.超声作为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可用于CABG术后判断桥血管是否通畅及远端冠状动脉血供情况,并可代替冠状动脉造影评估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性及远端冠状动脉血供情况.

    作者:齐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常用方法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脊髓损伤后,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显示大多数的脊髓损伤情况,但是有临床报道只行常规核磁检查对脊髓损伤的诊治仍有不足,造成漏诊或误诊,临床可以根据脊髓损伤的特点,适当追加扩散加权成像技术、钆喷酸葡胺造影技术、脂肪抑制技术等序列信号的检查,可以早期、明确地诊断出脊髓损伤的情况,特别是对临床神经症状较重而常规MRI表现不明显的脊髓损伤患者.开展MRI新序列信号检查的研究对脊髓损伤的诊治有较大的意义,可以早期判断疾病的预后及是否早期行手术,应该引起相关科室医师的重视.

    作者:安全明;郑文彬;郝朋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学植入物相关感染诊断、预防和治疗新技术

    医学植入物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也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细菌黏附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下的细菌即为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细菌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极强的抗生素抵抗性,是医学植入物感染重要的致病机制.预防生物膜的形成、加速生物膜的降解、杀灭生物膜细菌是预防和治疗植入物感染的研究重点.

    作者:徐胜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的病理基础及临床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筛查甲状腺疾病的常用方法,疾病的图像特征与病理组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正常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Graves病、甲状腺恶性结节等疾病的多普勒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特点进行综合叙述,进而为上述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出指导.

    作者:詹想想;赵兵;杞灵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合并脑梗死组102例和无脑梗死组9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化学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FM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 合并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6.0±1.2) mmol/L比(11.4±3.2)mmol/L]、HbA1c[(6.0±1.0)%比(10.9±1.3)%]、HOMA-IR[(2.0±1.1)比(4.0±1.4)]、TC[(3.4±0.7) mmol/L比(6.0±0.9) mmol/L]、TG[(1.4±0.6) mmol/L比(2.9±0.5)mmol/L]均显著降低,FMD则较治疗前[(2.4±1.6)比(6.3±0.9)]显著升高,无脑梗死纽治疗后较治疗前FPG[(5.0±2.1)mmol/L比(10.7±4.2) mmol/L]、HbA1c[(5.4±0.3)%比(9.1±1.5)%]、HOMA-IR[(2.0±0.4)比(3.0±1.0)]、TC[(3.3±1.0) mmol/L比(5.8±0.9) mmol/L]、TG[(1.3±0.5) mmol/L比(2.7±0.7) mmol/L]显著降低,FMD[(10.2±1.3)比(5.2±2.2)]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T2DM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梗死,其FMD都已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合并脑梗死患者下降更为显著.

    作者:李永霞;韩瑛;杜玲;李贞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脓毒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脓毒症的调控,影响脓毒症的进展.一方面,PPARγ阻止转录因子及其辅助因子与一氧化氮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型环氧合酶2等炎症相关因子启动子上的相应位点结合,进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因此,其在脓毒症的高炎性反应阶段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改善了部分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PPARγ能诱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和中性粒细胞的麻痹,这在高炎性反应阶段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在抗炎性反应为主的脓毒症后期,则可能会增加二次感染的机会,导致病情恶化.PPARγ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作者:莫桂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运动锻炼在冠心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运动疗法中除了早就被广泛使用的有氧运动外,等长收缩运动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人们发现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多项指标都有改善,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的安全性并不低于正常人,在运动停止后,对心血管的改善效果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减少.运动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普及有赖于有丰富治疗经验的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打消患者对安全的顾虑.

    作者:林爱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肺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肺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近期研究发现肺炎可诱发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近1/2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出现心血管合并症,且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老年肺炎患者30 d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且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病死率高.肺炎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心肌、冠状动脉及凝血功能等,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增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韩常宝;贾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外固定支架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九○三医院诊治的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治疗组51例行有限内固定分期治疗,联合治疗组51例行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分期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年,采用Johner-Wruhs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内固定治疗组(94.1%比80.4%、98.0%比86.3%),联合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内固定治疗组(14.2±0.5)周比(16.7±0.6)周],联合治疗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内固定治疗组(3.9%比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分期治疗中,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刘宇;张庆宏;范恒俊;张福利;吴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呼吸机计划性脱机的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在挽救患者性命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因此积极的脱机显得非常重要.当患者病情改善,就应准备进入自主呼吸试验(SBT).脱机参数尤其是浅快呼吸指数和呼吸道闭合压对脱机有很好的指导价值.目前常用的脱机方法有SBT法、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和电脑智能法.其中SBT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脱机方法,它又包括压力支持通气、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和T管试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适用于拔管后呼吸窘迫的患者,并且拔管后立即使用才能获益.电脑智能法便于操作,临床效果有待研究.

    作者:王宝华;郭炜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在冠状动脉血管中应用进展

    随着技术发展和实验探索,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生物可降解支架有望替代金属永久性支架.应用支架是为发生血管重构和内皮愈合的早期(6~12个月)提供持续的支撑力.理想的可降解材料应具有和316 L不锈钢一样良好的力学性能,材料本身和降解产物是无毒性的,并且可以被生物体细胞和血液所吸收、利用.基于以上所涉及的特性,该文主要论述镁合金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近期应用进展.

    作者:李树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及诊治研究进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尽管40%~50%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开通,但心肌组织仍然灌注不足,即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远端血栓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性损伤和微循环个体易损性等.无复流可加重左心室重构、降低左心室功能及短期或长期生存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心肌呈色分级、心电图、心肌声学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均可检测无复流的发生.此外,在冠状动脉梗死初期或再灌注早期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如远端保护装置、舒血管、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等均可减少或改善无复流的发生.该文的目的是全面总结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机制、评估方法、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张文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