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强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经成为治疗内科难治性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力衰竭的一种方法,其改善了房室、室间和室内的同步性.超声心动图(UCG)在CRT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可准确评估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的部位、范围及程度.UCG在CRT术前病例筛查、选择、预测,术后疗效评估、随访观察及动态优化程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就UCG在慢性心力衰竭CRT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唐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处行电极起搏可以提供接近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传导,由此减少双心室非同步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起搏方式称之为选择部位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作为选择性起搏的一种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邢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30例肾移植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环孢素A组(n=15)和他克莫司组(n=15),分别每日口服环孢素A 7 ~8 mg/kg或他克莫司0.1 mg/kg,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两组其他治疗方式保持一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素水平.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TG和HDL-C水平均低于术前(P<0.01),TC和LDL-C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且他克莫司组优于环孢素A组(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及血尿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他克莫司组患者血肌酐及尿素水平与环孢素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对肾移植患者脂质代谢的干扰更小,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突出.
作者:李泉源;严礼琴;魏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元件,参与正常细胞的发育分化、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染色质重构等生命过程,在肿瘤演进中亦发挥重要作用.为满足不断深入的研究需求,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断提高,并逐步从个别位点向高通量检测发展.该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并简要总结了其在应用中的关键点和经验.
作者:李懿;李光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使用自身血管在主动脉和病变冠状动脉间建立旁路,从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方法.乳内动脉是CABG常选用的动脉.超声作为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可用于CABG术后判断桥血管是否通畅及远端冠状动脉血供情况,并可代替冠状动脉造影评估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性及远端冠状动脉血供情况.
作者:齐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耳血栓的“金标准”,心脏声学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心脏CT延迟成像、二维增强单相心脏CT等检测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都非常高.左心耳血流速度降低、左心耳壁运动速度降低、左心耳射血分数降低、左心耳应变降低、左心室肥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房增大等都是左心耳血栓的预测因子,有助于指导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作者:刘景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SIRT3)是Sirtuins脱乙酰基酶家族中的一员,是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的同源物,是一种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Ⅲ类去乙酰化酶,它调节许多线粒体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关系到代谢、氧化应激及细胞存活.SIRT3是线粒体适应性反应的调节因子,调节线粒体对应激等的适应性反应,包括代谢程序重排、加强抗氧化剂的防御机制等.另外,调控SIRT3可能是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
作者:马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预先注射乌司他丁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5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 mL;乌司他丁1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3 mL;乌司他丁2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3 mL.2 min后松开止血带,3组患者均推注0.06 mg/kg罗库溴铵,并行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 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和20万U组罗库溴铵注射痛总发生率分别66.7%、70.0%、2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20万U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P<0.01).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静脉预注乌司他丁10万U和20万U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安全、有效,且以乌司他丁20万U效果更佳.
作者:梁永涛;秦志均;赵石蓉;陈洪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整体理论、吊床理论及肛提肌维持盆底器官的重要性等多种观点的提出,盆底嚣官脱垂(POP)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获得POP的完整信息,应结合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手段,在辅助检查手段中应用广泛、有优势的影像学技术.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盆底,包括静态及动态盆底影像学技术,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POP的发病机制、诊断并建立盆底治疗方案及完善的术后随访体系.
作者:黄陆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文章归纳了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概念、主要方法及现状,讨论了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可干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二级预防依从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以期在后续的研究中获得更为客观、准确的结果,为国内进行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马桂芬;陈婕;蒋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壁炎症性疾病,导致血管损伤或斑块的形成,其特征是炎性细胞浸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冠心病与炎性因子和免疫有关,而与炎症和免疫有关的因子很多.目前有一些新的生物指标如:组织蛋白酶K、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肽素等.这些因子对冠心病的预后和危险分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秋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运动疗法中除了早就被广泛使用的有氧运动外,等长收缩运动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人们发现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多项指标都有改善,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的安全性并不低于正常人,在运动停止后,对心血管的改善效果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减少.运动疗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普及有赖于有丰富治疗经验的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打消患者对安全的顾虑.
作者:林爱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九○三医院诊治的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治疗组51例行有限内固定分期治疗,联合治疗组51例行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分期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年,采用Johner-Wruhs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内固定治疗组(94.1%比80.4%、98.0%比86.3%),联合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内固定治疗组(14.2±0.5)周比(16.7±0.6)周],联合治疗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内固定治疗组(3.9%比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分期治疗中,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刘宇;张庆宏;范恒俊;张福利;吴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前是否有同侧TIA发作分为TIA组(49例)和非TIA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并比较血糖、血脂、肌酐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脑梗死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IA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分级均优于非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0.625,P<0.05).结论 TIA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脑耐受缺血,对继发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相关,而纤维蛋白原可作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高低能作为TIA患者预后辅助判断指标.
作者:边焕茹;王真;刘保萍;李文英;郭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烧伤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激活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常成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潜在危险.一旦血栓形成,无论血栓位于深静脉的近端还是远端,脱落后都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一门科学,烧伤后血液学指标及凝血指标监测在预防DVT及肺栓塞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PGⅠ)、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30例作为胃癌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PGⅠ、CA19-9、CEA,并进行两组对照分析.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A19-9和CE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PGⅠ、CA19-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类型胃癌患者血清PGⅠ和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PGⅠ水平低于无转移组,CA19-9水平高于无转移组(P<0.01).单一检测血清PGⅠ、CA19-9和CEA的阳性率低于联合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GⅠ、CA19-9和CEA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对制订胃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博;刘彩霞;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一种复杂且创伤较大的腹部手术,是目前治疗胰腺及壶腹部周围某些良恶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该术式包括胰肠、胃肠及胆肠吻合,而胰肠吻合则是决定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的发展,胰肠吻合术式不断改良,已发展为数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且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该文就PD中胰肠吻合的不同方式作一综述.
作者:白寒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机械通气在挽救患者性命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因此积极的脱机显得非常重要.当患者病情改善,就应准备进入自主呼吸试验(SBT).脱机参数尤其是浅快呼吸指数和呼吸道闭合压对脱机有很好的指导价值.目前常用的脱机方法有SBT法、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和电脑智能法.其中SBT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脱机方法,它又包括压力支持通气、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和T管试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法适用于拔管后呼吸窘迫的患者,并且拔管后立即使用才能获益.电脑智能法便于操作,临床效果有待研究.
作者:王宝华;郭炜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分析淋巴瘤合并乳糜胸患者胸腔积液的特点,为胸腔积液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例淋巴瘤合并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数据,包括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 按照渗出液和漏出液的诊断标准,7例患者的胸腔积液属于渗出液,患者渗出液中蛋白水平均升高,其中合并乳酸脱氢酶升高者1例,患者合并曲霉菌肺炎;1例患者的胸腔积液属于漏出液,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 淋巴瘤合并乳糜胸患者胸腔积液检测总体上符合渗出液的标准,以蛋白升高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可能合并肺炎旁积液,若蛋白升高未到达渗出液诊断标准时可能有漏出液因素参与.
作者:郝从均;罗继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是一群异质性细胞,其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性首先在肿瘤患者和荷瘤小鼠的研究中被提出.近年研究显示,MDSC和许多非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MDSC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数量的改变常与肿瘤负荷、远处转移、分期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MDSC在肝细胞癌、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对阐述MDSC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跃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