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张珍

关键词:小儿肺炎, 血清C反应蛋白, 白细胞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清 C 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叶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肺炎类型分为细菌性肺炎组(51例)、支原体性肺炎组(40例)以及病毒性肺炎组(35例),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幼儿作为对照组(52例)。比较并分析各组受试者白细胞计数与 C反应蛋白水平,并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比较各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细菌性肺炎组患儿的白细胞及 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虽然支原体肺炎组的白细胞计数与病毒性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 <0.0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以及病毒性肺炎组患儿的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虽然细菌性肺炎组与支原体肺炎组的C反应蛋白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0.05)。结论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小儿肺炎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不同,在排除其他引起 C 反应蛋白升高的因素后,其可以作为鉴别诊断小儿肺炎类型的方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以腹痛、腹泻、休克为首发症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误诊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鼠类为传染源的、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地方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我国已发现30多种动物可携带本病毒,宿主动物在我国城镇是褐家鼠,农村是黑线姬鼠[1-2]。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大高峰在11月至次年的1月份,小高峰在2~5月份[1-3]。本病常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但由于病毒对人体泛嗜性感染,致全身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损伤,多脏器功能受损,因此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在病例较少的非疫区,患者症状不典型,易与一些急性发热性疾病相混淆,易误诊。而我国又是该病多发地区之一,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90%以上[1]。因此,对于非疫区的临床医师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合临床特征、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出血热特异性抗体等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

    作者:谢元元;戴光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的方法与疗效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修复,运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等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肩袖损伤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的外展、外旋、前屈、内旋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143.56±17.84)分比(42.73±19.46)分,(67.25±14.76)分比(33.73±6.26)分,(154.34±16.26)分比(55.12±10.13)分,(61.47±10.73)分比(35.62±12.37)分,P<0.01];治疗后肌力恢复情况的外展、外旋、前屈、内旋评分也显著高于治疗前[(4.63±0.24)分比(4.12±0.57)分, (4.73± 0.39)分比(4.09±0.45)分,(4.36±0.47)分比(3.78±0.34)分,(4.85±0.46)分比(4.25±0.38)分,P<0.01]。肩袖损伤患者治疗后 ASES评分、UCL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90.46±7.94)分比(42.37±6.36)分,(31.57±3.14)分比(14.67±1.94)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1.26±0.24)分比(7.58±0.85)分,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操作简单、创伤小,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

    作者:张雪松;张艳;王同富;金秉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麻醉方式分别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各45例。观察B组和C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3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B组( 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显著较B组快( P<0.01);A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 P<0.05),但B组和C组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比例低,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 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陈彪;吴丽娜;高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院输血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对医院输血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探讨控制输血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各科室收治的5215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为受血组,选择同期40380例无偿献血者为献血组。比较两组人员血液中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以及梅毒抗体情况以及各科室的感染情况。结果受血组 HBsAg、抗-HCV 及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献血组(χ2=1365.06,47.09,29.76,P <0.05);受血组感染的总阳性率显著高于献血组(χ2=1182.82,P<0.05),其中内科、外科、肿瘤科、血液科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临床应制订严格的输血管理规范,加大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推行科学的用血措施,建立和健全输血保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作者:张荣;任天红;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可引起内皮细胞膜稳定性和通透性平衡失调、内分泌和旁分泌功能受损、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及脂质过氧化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脂肪氧化酶/环氧合酶、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和黄嘌呤氧化酶等参与的酶促反应可导致机体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加重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然而抗氧化剂在分子水平对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骆莹莹;陈述(综述);王大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隆尧县医院住院治疗的 CIN患者1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观察组和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对照组,各6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术后病变组织残留和持续存在的患者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4±1.7) mL 比(10.2±2.3) mL](P<0.05),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5.3±2.6) d 比(31.4±2.3) d](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宫颈环形电切术相比,宫腔镜电切术具有创伤小、止血方便,且术后并发症更少的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苏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NBNA对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发现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情况及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于纠正胎龄第3、7、28日以及出生后第3日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日NBNA评分中的行为能力(11.3±1.5)分、被动肌张力(7.9±1.2)分、主动肌张力(7.8±1.3)分、原始反射(5.9±1.3)分、一般反应(6.2±1.9)分以及总分高于出生时的(9.3±1.2)分、(6.4±1.0)分、(6.9±0.9)分、(4.6±1.1)分、(5.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早产儿纠正胎龄后第3日、第7日、第28日NBNA异常率分别为21.0%、17.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NBNA在早产儿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临床医师应给予重视,根据评分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博;姬静璐;王博玉;魏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作为一项检查技术于1980年公布以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脑血管DSA已经成为诊断颅脑血管病变和一些肿瘤性病变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在观察脑内血管情况尤其是在颈动脉分叉处病变、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病的诊断中被认为是金标准。另外,利用计算机成像技术将三维图像与 DSA有机结合,获得脑血管的三维影像,可从多角度观察病变血管及周围组织情况。

    作者:谢名洋(综述);杜端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 BN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辽河油田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20例,按照患者肾功能评级将其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对3组患者均实施血清BNP水平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及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分析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BN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结果晚期组血清BNP水平高[(21026±999) ng/L],中期组其次[(259±120) ng/L],早期组低[(60±25)ng/L];晚期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82.5%,显著高于中期组(47.5%)、早期组(42.5%),但早期组与中期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 BNP与心血管疾病病发生率呈正相关(r=0.720,P=0.024),即血清 BNP水平越高,则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结论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方面高于早、中期肾衰竭患者,做好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 BNP检测对预防和发现心血管疾病十分重要。

    作者:赵丽华;杜卉莲;姜秀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可以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可以起到情报检索与文献计量研究作用;可以节省论文篇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蛋白血症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39例低蛋白血症并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情况,分析危重患者低蛋白血症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关系。根据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白蛋白正常组(36~50 g/L )51例、低白蛋白水平组(30~35 g/L )49例、极低白蛋白组(<35 g/L)39例,比较各组白蛋白水平、腹泻频次、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结果入选患者中有50例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89例未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血浆蛋白血水平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频次呈线性负相关(r=-0.582,P=0.000)。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频次越高( P<0.01),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监护时间越长( P<0.01)。结论低蛋白血症可增加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监护时间。

    作者:陈建军;陈兰平;邓义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172个放弃治疗的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后果分析

    目的:了解促排卵过程中因卵巢异常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的临床后果。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殖遗传中心促排卵治疗的患者因卵巢异常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继续进行观察和回访,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72个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因卵巢高反应而放弃治疗的122个周期中,出现10例(8.1%)妊娠。在这10例妊娠的病例中,出现5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4.1%),4例(3.3%)多胎妊娠。因卵巢低反应而放弃治疗的50个周期中,无一例妊娠,也无OHSS 出现。结论临床上因卵巢高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不但存在一定的妊娠概率,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多胎妊娠和OHSS的风险。因卵巢低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无妊娠和OHSS的风险。

    作者:吴潇浛;黄筱金;陈曼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类型胆管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选择

    胆管癌是胆管上皮细胞分化异常的肝胆管肿瘤,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 iCCA)、肝门部胆管癌( PCCA)、远端胆管癌。因胆管癌的位置特别、患者早期临床特征不明显,所以早期确诊较为困难。胆管癌的确诊需要高度特异性指标与临床、内镜、影像学检查等相结合。iCCA通常采取外科治疗,而对部分PCCA可以选择新铺助放化疗后肝移植治疗。

    作者:赵芳良(综述);陈春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患性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通过与分布在细胞内的维生素 D受体(VDR)结合而发挥免疫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DR 的基因多态性与 HBV 感染后的慢性化及治疗密切相关。因此,该文就VDR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袁琛(综述);杭菲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数字化技术在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脊柱外科疾病,其截骨矫形治疗一直被公认为脊柱外科的难点。数字化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和技术,发展迅速,并已在脊柱畸形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在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术中应用 Mimics、有限元分析、快速成形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定位的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东海(综述);霍洪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吉西他滨及顺铂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鸦胆子油乳。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近期缓解率为52.5%,对照组为4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稳定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化疗治疗NSCLC能够增强化疗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白细胞下降程度。

    作者:王令成;门雪琳;高顺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营救激酶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营救激酶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的影响。方法建立近交系Lewis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左心作功模型,120只受体大鼠存活2d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假手术组,其中假手术组8只,其余两组分别为56只,每个时相点8只,在再灌注3、6、12、24 h及2、4、7 d分别检测移植心脏心肌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表达、mPTP开放程度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在再灌注的7个时相点,缺血后处理组与再灌注组心肌细胞 p-AKT与p-ERK1/2蛋白表达及mPTP开放程度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蛋白表达及mPTP开放程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小于再灌注组(P<0.05或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在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3 h至7 d内能有效升高心肌细胞p-AKT、p-ERK1/2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mPTP开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作者:肖军;黎立;姜振宇;史迎昌;孙佳增;刘维全;孙慧娜;陶耀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颌后切口行老年患者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

    目的:探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老年腮腺下极肿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术后瘢痕长度、面神经功能障碍、Frey综合征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瘢痕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RNA与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具有高住院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微RNA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在心血管系统主要参与调控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主要是通过参与调节和心脏重构相关的靶基因而导致房颤。

    作者:陈文江(综述);陈灿(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清 C 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叶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肺炎类型分为细菌性肺炎组(51例)、支原体性肺炎组(40例)以及病毒性肺炎组(35例),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幼儿作为对照组(52例)。比较并分析各组受试者白细胞计数与 C反应蛋白水平,并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比较各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细菌性肺炎组患儿的白细胞及 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虽然支原体肺炎组的白细胞计数与病毒性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 <0.0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以及病毒性肺炎组患儿的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虽然细菌性肺炎组与支原体肺炎组的C反应蛋白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0.05)。结论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小儿肺炎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不同,在排除其他引起 C 反应蛋白升高的因素后,其可以作为鉴别诊断小儿肺炎类型的方法。

    作者:张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