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FOXQ1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胡丹(综述);姜政(审校)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叉头框蛋白Q1, 侵袭和迁移
摘要:叉头框蛋白Q1(FOXQ1)即肝细胞核因子3同系物1,是叉头框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并包含核心DNA结合结构域,而FOXQ1的侧翼有助于其序列特异性。 FOXQ1抑制平滑肌特异性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以促进大多数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在多种消化道肿瘤中异常表达,深入研究 FOXQ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对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和特异性分子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游离皮瓣在半舌缺损修复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和前臂皮瓣在半舌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收集37例舌前2/3外侧缘鳞状细胞癌患者,根据使用皮瓣的类型分为前臂皮瓣组(n=16)和股前皮瓣组(n =21)。前臂皮瓣组采用前臂桡侧皮瓣修复,股前皮瓣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比较两组随访期间供、受区并发症、吞咽功能、语言清晰度等情况。结果前臂皮瓣组患者瓣移植术后的吞咽功能、语言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7.5%(14/16)、81.2%(13/16);股前皮瓣组分别为95.2%(20/21)、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皮瓣组、股前皮瓣组受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1/16)、9.6%(2/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前臂皮瓣组皮肤部分坏死、明显瘢痕、局部麻木、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3%(5/16)、81.3%(13/16)、62.5%(10/16)、25.0%(4/16),明显高于股前皮瓣组的0%、4.8%(1/21)、9.5%(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半舌缺损的较理想的组织瓣。

    作者:郭海山;王钢;辛宝琴;董国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补体C3与代谢综合征关联的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是人体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它以胰岛素抵抗( IR)为典型特征。代谢综合征与体内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补体C3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增多。 C3及其裂解产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IR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此同时, C3也与肥胖关系密切。关于C3的研究为代谢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又一个新的靶点,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作者:鲍雪;吴红梅;杜焕民;夏阳(综述);牛凯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关于作者署名的相关事项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IgA肾病( 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IgAN并非良性疾病,20%~30%的患者10~20年后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 IgAN患者体内高水平的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水平、特异性的IgG与Gd-IgA1结合并沉积于系膜区、触发免疫炎症反应攻击肾脏是 IgAN发病的3个步骤。IgAN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多样。目前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临床治疗目标是通过降低尿蛋白、控制血压、抑制免疫反应等措施减轻肾组织进一步损伤,延缓疾病进展。

    作者:汪力(综述);王少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ANGPTL4在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

    依据现有的研究初步认为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具有脂肪细胞因子的重要特征,参与了人体脂类和葡萄糖代谢的调控。 ANGPTL4及其C端的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层面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肿瘤中ANGPTL4的表达情况可以用来评价临床疗效和判断患者预后。对ANGPTL4不断深入的研究,可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更多新思路。

    作者:王康(综述);白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病毒感染与小儿肠套叠病因的关系

    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成人并不常见。该疾病一旦发生通常发展较快,严重时可导致肠管坏死、中毒性休克,若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导致患儿死亡。关于婴幼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提出了各种学说来解释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如病毒感染学说、肠道痉挛学说等,并且也都积极用试验来进一步佐证。近年来病毒感染与肠套叠之间联系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作者:余溪洋(综述);徐兵(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HAND2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现状

    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的流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表观遗传学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其中,DNA甲基化已成为肿瘤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新研究发现,心脏神经脊衍生物表达蛋白基因2(HAND2)甲基化是子宫内膜癌中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分子改变,其可能作为一项检测标志物用来早期发现肿瘤,甚至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并对预防和治疗做出反应。

    作者:石敏(综述);尹香花(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涟水县人民医院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取七氟烷吸入麻醉联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对照组采取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后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药后5 min及手术开始时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相对稳定,对照组用药后随时间变化呈心率增快、呼吸减慢、平均动脉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的趋势,两组各指标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9±21) mg 比(92±37) mg,P<0.05],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2±4) min 比(34±8) min,(29±6) min 比(59±13) min,P<0.01];观察组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8%(6/51)、17.6%(10/51)及5.9%(13/5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5/51)、35.3%(18/51)及19.2%(10/51)(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对呼吸、循环的干扰较小,术后苏醒快,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是一种麻醉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的麻醉用药方案。

    作者:张成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体外冲击波在股骨头坏死中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 ONFH)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众多,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体外冲击波( ESW)是一种脉冲机械波,可使局部组织产生机械应力效应,改善股骨头周围血液循环,使骨重建及再生;且能明显缓解ONFH患者髋部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减轻骨髓水肿,缩小病变区域,延缓或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与手术治疗相比,ESW治疗具有无痛、无创、无并发症、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冬蕾;于晓彤(综述);马跃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聚乙二醇与磷酸钠盐清洁肠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聚乙二醇与口服磷酸钠盐清洁肠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荷兰医学文献( Embas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等,收集口服聚乙二醇清洁肠道与口服磷酸钠盐清洁肠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聚乙二醇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磷酸钠盐组( P<0.01);在口服耐受性方面,聚乙二醇组不如磷酸钠盐组好( P<0.01);而在肠道清洁有效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聚乙二醇与磷酸钠盐作为口服泻剂,有其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泻剂。

    作者:王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RAGE)是细胞表面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成员之一,作为一种细胞信号转导受体,与多种配体结合后,激活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可溶性 RAGE是游离的RAGE胞外段,可与 RAGE 配体竞争性的结合,抑制 RAGE 介导的信号传递,拮抗配体-RAGE轴过度活化所致的生物学效应,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平静(综述);李雷;杨荣礼(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地佐辛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该药在国内上市以来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得到较多临床医师的认同,但针对地佐辛与其他镇痛药效果比较的报道较少。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较传统镇痛药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镇痛效果好,安全剂量范围大,其术后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探讨地佐辛应用于术后镇痛是否可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指导地佐辛的临床应用。

    作者:席文娟;赵剑秋;王静(综述);郭平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在小儿阑尾炎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在小儿阑尾炎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唐山市丰南区妇幼医院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儿87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经肋缘下切口手术)42例和观察组(经腹直肌探查切口手术)45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切口长度为(6.4±1.7) cm,观察组切口长度为(7.3±2.9) 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6.1±25.8) min和(41.9±13.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7±7.3) mL和(13.2±7.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7,P <0.0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9±1.1) d 和(2.3±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2.6±0.7) d和(2.2± 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5%(4/42)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结论在阑尾炎切除术中右侧经腹直肌探查切口与经肋缘下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感染率低等优势,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田爱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肝病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进入失代偿后将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短缺以及移植后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移植疗法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具有一定的效果。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移植治疗的原理、治疗方法和治疗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易敏(综述);付必莽;张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在硬脑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 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国内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聊城市中心医院、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照人民医院)收住的明确诊断为烟雾病,并接受 EDAS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应用拜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78例)和非阿司匹林组(97例)。术后3、7、30、90 d例行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脑梗死发生情况。收集具有完整术后3、7、30、90 d 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的病例统计脑梗死发生情况,回顾性研究拜阿司匹林在 EDAS 术后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结果阿司匹林组术后脑出血4例(5.1%),脑梗死6例(7.7%);非阿司匹林组脑出血1例(1.0%),脑梗死19例(19.6%)。阿司匹林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后循环供血区明显,但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脑出血发生的风险。

    作者:哈斯也提?依不来音;马衣日木?赛买提;古孜丽努尔?吐尼亚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贫血患者BODE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急性加重期合并贫血患者的 BODE 指数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确诊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共273例。根据贫血标准分为两组,合并贫血的COPD患者(贫血组)40例,非贫血的COPD患者(非贫血组)随机选取40例。比较两组患者 BODE 指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贫血的COPD患者发生率为14.6%,贫血组BODE指数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体质指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呼吸困难量表与非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贫血可恶化COPD运动耐量,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预后更差。

    作者:黄洁;李承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医学综述》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社收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缺血性脑卒中炎症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目前脑卒中研究的主要病理机制有脑缺血氧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能量耗竭,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以及炎症反应,以上机制彼此间相互联系。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已得到普遍认同,其反应程度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与其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对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具有重要作用,对临床制订预防、诊断、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祥云;代燕丽;邓嘉茵;陈嘉诚(综述);胡春林;李红枝(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临床上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发作上气道狭窄或阻塞,出现鼾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引起白天过度嗜睡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可导致高血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眼部病变等并发症。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OSAHS患者可伴有多种视网膜病变,该文就OSAHS与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汪永宽(综述);李兵(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麻醉药物对体外循环致肠道屏障功能损害作用的影响

    肠道是全身应激反应的重要靶器官,又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诱因。而临床患者当中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严重感染、休克、心血管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等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这些过程终导致肠屏障通透性增加,继而与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有密切关系。在临床实践中证实许多常规麻醉药物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引起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继而减轻肠黏膜损伤。

    作者:苏日娜(综述);于建设;温再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