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冯雨

关键词: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 肿瘤转移, 细胞凋亡
摘要: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状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如何控制肿瘤的转移播散是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和医务人员的问题.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因在肿瘤转移和细胞凋亡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疾病相关的研究发现其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倾向.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啶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R)激动剂,通过激动分布于人体α2-AR,产生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且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术前麻醉、ICU麻醉和各种精细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心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甚至还可以应用于小儿镇静、麻醉.应用右美托咪啶还可以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右美托嘧啶临床应用优势明显,该文就右美托咪啶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张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增加了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危险.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后继的X线检查对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继发性异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PICC继发性异位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导管监测、异位预防以及出现异位后的妥善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置管后的护理质量.

    作者:黄兆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肥大细胞激活在术后肠梗阻神经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术后肠梗阻(POI)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外科临床关注的焦点.除已知的神经反射抑制作用外,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炎性反应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由于肠操作激活肥大细胞成为炎性反应启动的关键,进一步导致巨噬细胞激活及白细胞聚集,加重肠肌层炎症并且与神经机制相互协同作用,从而不利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该文就肥大细胞在POI神经免疫机制中的效应与促炎过程的研究状况予以综述.

    作者:张少辉;周春宇;杨成城;门斯烨;安佳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促胰岛素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而引起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促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1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仍有待评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间接延缓胃排空和降低患者食欲来降低血糖水平,并且LP-1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运用肠促胰岛素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中证实肠促胰岛素有免疫调节、抗炎性反应及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因此极有可能运用肠促胰岛素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阻止病情进展恶化、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

    作者:邢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证实多发性骨髓瘤(MM)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缺陷,并对其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免疫治疗产生显著影响,目前仍难以治愈.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其以一种主动的方式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均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在肿瘤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对MM病程进展、免疫治疗及预后存在显著影响.

    作者:曾美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的机制及治疗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常用的止痛药物,通过与阿片受体的结合起到止痛的作用,但同时抑制了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容易导致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引起疼痛患者的不适.便秘是阿片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而传统的通便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国外致力于研究治疗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的新药,这些新药通过阻滞外周阿片受体起到治疗的作用,同时不影响中枢止痛作用.该文就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的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董凤良;杜方民;董小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45例为传统术式组,采用改良术式治疗的45例为改良术式组,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改良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少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术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12个月在面瘫、面部畸形各分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满意,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能降低并发症.

    作者:韩永洁;葛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意义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阳性率以及抗体的特异性.方法 选择海口市解放军第187医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住院后需要输血的患者3454例,运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进行DAT及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同时对阳性患者的血液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345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6例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17%,其中2例为抗-E、1例为抗-C,1例为抗-c1、1例为抗-s1、1例为抗-Jka,35例为DAT阳性,阳性率为1.01%,其中18例为IgG型抗体、7例为C3型抗体、10例为IgG+C3型抗体.有输血史或者妊娠史的患者出现DAT或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妊娠史及输血史患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输血前要对DAT及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特别是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这样可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出现溶血反应的概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疗法对60例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的观察研究

    目的 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麻仁丸组采用麻仁丸治疗,每次6 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3周;济川煎组采用济川煎治疗,每次250 mL,温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证候改善情况、排便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周后,济川煎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麻仁丸组(P<0.05).济川煎组证候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麻仁丸组(P<0.05).济川煎组用药1周、用药2周、用药3周的排便次数均显著多于麻仁丸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济川煎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跃;周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嗓音学分析在声带息肉手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嗓音学分析在声带息肉手术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德国艾克松(XION)嗓音学分析软件,对30例声带息肉手术前后进行嗓音学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声带息肉组术前比正常对照组有较高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基频,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声带息肉术后和术前比较,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均下降,基频升高,各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声压级改变不明显,各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嗓音学分析可客观、定量地分析声带息肉嗓音质量,并评估手术疗效.

    作者:林智强;吴铖林;毛海燕;钟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伴随有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出血及纤维瘢痕组织,导致中心视力进行性、不可逆的下降.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术、经瞳孔温热疗法、黄斑转位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光动力疗法可减少黄斑病变患者视力损失的风险.曲安奈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被证明可以有效抑制或延缓患者视力的损失,甚至可以提高患者的视敏度.尤其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另外,基因治疗的不断发展为治疗新生血管性AMD开辟了一条新路,受到了眼科医师的重视.

    作者:金淑萍;袁援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共识的再认识

    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有效措施,连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对于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实施传统的心肺复苏,除此之外,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与传统的心肺复苏有相似的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因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普通急救者只需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即可,提高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法应当被大众熟悉,并期待更多的目击者参与到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中来.

    作者:谢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与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及同期细菌性肺炎患儿50例,分别列为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对两组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进行对比.主要包括住院时间、发热情况、高热比例、肺部症状体征等.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高热>39 ℃患儿32例(64.0%),其比例显著高于细菌性肺炎组的21例(42.0%);发热持续时间支原体肺炎组为(11.2±7.4) d,显著长于细菌性肺炎组的(6.4±2.8) d(t=5.15,P<0.05);两组患儿肺部体征比较,支原体肺炎组呼吸音减低的比例高于细菌性肺炎组,肺水泡音及干、湿啰音的发生率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χ2=19.22,P<0.05);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发生肺外并发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细菌性肺炎组(60% vs 32%,χ2=20.12,P<0.05);支原体肺炎组患儿住院时间[7~37(16.2±6.2) d]显著长于细菌性肺炎组[4~16(9.2±2.4) d](t=7.16,P<0.01).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热多见,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肺部症状多以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肺部体征不显著,多为呼吸音粗糙、减低,肺外并发症多见.

    作者:杨艳;张芳;孙之芹;王飞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用心电图的价值研究进展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预后不良,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无痛性心肌梗死等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人群.早期识别心电图参数的异常改变对实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至关重要.该文就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试验、心电图改变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心电图在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世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内质网应激等,血管细胞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导致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Hcy通过诱导活性氧类自由基产生增加,改变许多细胞的分子结构,导致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陈宝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七氟烷对肺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于心胸外科手术术后以及失血性休克等的过程中,其对患者的恢复存在极大影响.七氟烷除具有诱导快、苏醒迅速、呼吸道刺激小等麻醉效能外,对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亦存在保护作用,其机制尚有争议.七氟烷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炎性因子的表达等表现出肺保护作用.与其他麻醉药相比,七氟烷通过缺血预处理样作用产生保护作用.该文对该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揭示七氟烷肺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为临床手术麻醉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于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胰腺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腺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MANEC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确诊需病理检查,B超、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后提示占位性病变考虑胰腺癌,行胰腺切除,胰腺、空肠吻合术.术后病检确诊为MANEC,术后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MANEC,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外科手术是唯一可根治MANEC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连敏;张小文;李越华;邹浩;王琨;谢明;张世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心搏骤停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复苏是后成败的关键,国际复苏委员会将心肺复苏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重要的地位.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改善脑灌注,终极目标为大程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于对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进行阐述.

    作者:张英杰;王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138例高龄老年人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问卷调查.结果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8.78±4.61)分,睡眠质量差的高龄老年人为77例,占总人数的55.80%.影响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睡觉时做梦、生活大事件、医药费等(P<0.05).结论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护士应从心理压力、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提高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吴凌云;徐旭;马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附82例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的影像学特点,探讨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钼靶X线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并比较钼靶X线摄影和B超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好发年龄:40~49岁年龄组63例(45.12%).好发部位:外上象限多见56例(68.29%).乳腺癌钼靶X线影像特征:出现肿块65例(79.27%),伴有钙化52例(63.41%),乳头回缩7例(8.54%),乳腺血管增粗5例(6.10%),恶性晕圈征3例(3.66%),彗星尾征2例(2.44%).病理分型:发病率高为浸润性导管癌58例(70.73%),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12例(14.63%).钼靶X线摄影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超声检测(P<0.05).结论 钼靶X线摄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乳腺癌的特征进行准确反映,并且可以较好地对大多数乳腺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可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舒松;周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