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荣
脱落细胞学诊断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各种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涂片方法阳性检出率低、诊断的敏感性不高.细胞块技术原理是将样品离心浓缩后固定切片观察,而弥补细胞涂片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目前细胞块的制作方法、适应范围、与传统涂片相比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对比,对于细胞块技术在细胞学领域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
作者:林静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且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寻找一种有效的筛查方法进行胃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胃癌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血清中某些微量元素和胃蛋白酶原(PG)在体内水平的变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胃癌患者体内微量元素与PG的水平,可以对胃癌进行辅助诊断.该文着重阐述血清微量元素与PG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殷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肩周炎全称是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等,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该文对近5年内临床康复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方法加以概述,分述现代康复和中国传统治疗两大方面,包括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小针刀、护理及针灸、中药、推拿、拔罐、刮痧等方法,以期了解我国肩周炎的临床康复治疗新进展.
作者:郭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评估与疼痛控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16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有效缓解疼痛的措施.结果 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止痛措施后,168例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64例,明显缓解92例,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达92.86%,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各种有效的疼痛控制措施,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肖扬;季健秋;刘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随着化疗、靶向治疗等技术的进展,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日益改善,但复发仍是一大难题.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是指患者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留106~109/L白血病细胞计数的状态,为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监测MR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异常表达基因有望用于MRD的检测,从而监测复发,提示预后.该文选取WT1(Wilms's tumor-1 gene)、尾型同源盒基因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基因的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作者:刘以俊;周婧倩;王慧莹;金卢阳;孙婧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特拉唑嗪联合前列安栓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诊治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16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单纯应用前列安栓治疗,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特拉唑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8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5.0%(P <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评分下降更加显著[(7.8±0.9)分vs(12.6±1.2)分](P<0.01).结论 Ⅲ型前列腺炎患者运用特拉唑嗪联合前列安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单纯应用一种药物治疗相比,临床效果明显更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泽华;陈柳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诊断鉴别方法.方法 对2012年3月榆林子洲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巨检镜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灰白色的肿瘤物,大小为7.2 cm×5.0 cm×3.7 cm,表面较光滑;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出现灰黄色,质地稍韧,部分质柔软;未见出血及坏死.镜检显示致密增生梭形纤维母细胞样,周围边界不清晰,细胞核呈现卵圆形或者梭形,并且无轻度异型性.肿瘤的部分区域有红染瘢痕样纤维,水肿区瘤细胞呈现星芒型,并且细胞核呈现卵圆形或者短梭形.病理诊断显示为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术后半年随访观察无复发与淋巴结转移.结论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形态上很容易与纤维肉瘤混合,且生物学行为显示为良性.临床中可以采取镜检和巨检以及免疫组织学方法进行诊断,提高该病的诊断效果.
作者:苗子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近年来随着老年手术患者的不断增加,围术期老年的免疫状态与预后的话题日益得到重视.老年患者存在年龄相关的免疫功能特点,而且围术期多种应激事件都会引起老年患者免疫系统成分和功能的急性改变,并可能引起相对长时间的免疫功能抑制或免疫功能失调.阐明围术期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诸多影响因素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围术期通过可能的干预手段调节免疫状态,都将对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黄兵;陈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在病因、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特殊性.其病因主要是妊娠期体内内分泌的变化及妊娠本身机械作用对机体的影响更易诱发胆管系统疾病和妊娠期高脂血症并有脂蛋白脂酶活性的变化等.黏附分子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参与了其发病的分子机制.超声、超声内镜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Oddi括约肌切开术成为手术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柯丽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经腹B超检查、经阴道B超检查和经腹经阴道联合B超检查方法对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妇科急腹症患者291例,均进行经腹及经阴道B超平行检查,以术后病理和临床表现确证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B超检查方法对不同急腹症的诊断准确率和与临床确诊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经腹联合经阴道B超对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诊断准确率为95.3%,高于单纯经腹、经阴道B超检查的74.4%和79.1%(P<0.05),经腹联合经阴道B超对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准确率为96.7%,高于单纯经腹、经阴道B超检查的70.0%和76.7%(P <0.05).经腹联合经阴道B超与临床确诊结果符合率为93.8%,高于经腹和经阴道B超检查的83.2%和88.7%(P<0.05).结论 经腹联合经阴道B超对几种常见妇科急腹症的诊断效果优于单纯经腹或经阴道B超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文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应变/应变率成像超声新技术,其无角度依赖性,且不受相邻心肌节段牵拉的影响,这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可作为评价心房局部心肌功能的量化指标,为心房功能的临床定量评价提供了帮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阐述2D-STE的基本原理及其定量评价左心房功能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张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腹阴囊鞘膜积液较少见,表现为腹股沟阴囊鞘膜积液经腹股沟管向腹腔内延伸成“葫芦”状.腹阴囊鞘膜积液的症状和体征与阴囊鞘膜积液十分相似.因此,极易误诊而按一般鞘膜积液进行手术,给手术带来困难.该文综述了关于腹阴囊鞘膜积液病因的相关假设、临床诊断依据、相关检查方法、不同手术方式的进展以及不同术式的优缺点.临床医师尤其是小儿外科医师在临床中更应清楚认识本病、避免误诊,同时应采取合理术式治疗本病.
作者:王继忠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子宫异常出血存在于各年龄阶段的女性中,出血原因往往繁多复杂,诊断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声像学检查(阴道超声、子宫声像学造影)和宫腔镜检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的诊断方法正逐步被取代,目前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术已成为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金标准.而近年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因具有取材满意率高、并发症少、性价比高、患者耐受性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作者:陈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骨质疏松症在成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临床问题,但在儿科却是一个全新的和不断变化的领域,面临一系列诸如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药物的选择等临床问题和挑战.近,对于儿童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不论是由于基因突变和酶缺陷所致的原发性骨质疏松还是继发于各种疾病、药物及生活方式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都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该文综述了骨质疏松症的常见问题,包括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候选突变基因及酶缺乏,继发性骨丢失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的诊断、预防或治疗方法.旨在总结小儿骨质疏松症及相关骨问题,提高医师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提供合适的方法来检测、治疗或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作者:马继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应用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适形放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毒性反应,生存率、控制率及预后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率为0%,部分缓解率为72.22%,总有效率为72.22%;1、2年生存率为75%和44.44%,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1、2年局部控制率为80.56%和52.78%;毒性反应为急性食管反应和急性放射性肺炎.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疗效确切,毒性反应较小,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艳坤;杜宇;王涓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小儿龋齿发病情况,研究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附近幼儿园2~6岁的幼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不同年龄小儿患龋率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检测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观察小儿龋齿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相关问卷调查统一由母亲完成.结果 本次调查的300例儿童,121例(40.33%)发生龋齿.在单因素分析中给出,龋齿组和非龋齿组在吃零食、牙龈指数、变形链球菌、睡前刷牙四个项目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龋齿危险因素为牙龈指数>0(OR=1.684,95% CI 0.553~ 1.377)、变形链球菌(OR =15.476,95% CI 12.233-18.983),睡前刷牙(OR =0.575,95% CI0.312~0.787)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小儿龋齿与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关系密切,性别、牙龈指数和睡前是否刷牙也会影响小儿龋齿的发生.要注意加强儿童口腔卫生,合理搭配饮食,少吃零食,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作者:王梦醒;赵丽萍;邵若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前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诊断是判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和判定药物疗效的有效方法,它是有创检查,难以重复,取样误差也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化验室检查、CT、磁共振成像及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这些无创检查迅速地发展起来,有望成为新的诊断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无创手段.
作者:刘梦堃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老年妇科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6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肿瘤类型、绝经年龄、术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老年妇科肿瘤发生率与绝经年限(x2=33.15,P<0.01)、绝经年龄相关(x2=12.25,P<0.01),无痛性阴道出血和腹部包块是老年妇科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合并症较多,占60.3%;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结论 绝经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老年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绝经后阴道出血、腹部肿块是妇科恶性肿瘤出现早的的危险信号.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积极处理术前合并症,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均能顺利完成预期手术.
作者:何雪莲;王晓银;庄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靶器官保护策略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91例SI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4)按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n=47)加用下列措施进行靶器官保护治疗(肺脏、肠道及肝脏):盐酸氨溴索6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生大黄20 g,水煎成100 mL溶液,分2次口服或胃管鼻饲+还原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d.动态监测氧合指数(PaO2/FiO2)、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变化,分别评估肺脏、肠道、肝脏及肾脏功能.结果 观察组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31.92% vs 45.45%,P<0.05),急性肾衰竭发生率明显下降(17.02% vs 25.00%,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后第5~7日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观察组血清Cys-C的变化与PaO2/FiO2的变化呈负相关,与AST、ALT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加强炎症靶器官保护性治疗措施对SIRS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作者:全瑶;张志坚;曹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腰背部是人体躯干的承重部位,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病变多种多样.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X线、CT、磁共振成像(MRI).随着超声诊断仪器及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超声检查凭借其安全、无创、价格低廉、短期内可重复检查、实时成像尤其是对软组织细微结构的显示优于CT和MRI等优势,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该文就高频超声在腰背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晓刚;陈一武;姜辉;施晓琳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