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井淑艳;陈伟彬;宫凤玲;赵新斌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斑块
摘要: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进一步优化,成为冠心病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256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及旁路移植术后的评价、对冠状动脉先天变异和畸形的诊断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盆腔炎性疾病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妇科常见病症,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PID实验模型建模方法有多种,以动物模型居多.建立一个实用有效的实验模型对于PID的深入研究十分重要.从动物模型的实验动物选择、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及细胞模型的建立、应用等方面,就目前国内外PID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赵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胃溃疡大鼠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和骨钙素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和骨钙素在溃疡病中的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取30只制作胃溃疡模型,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10、20、40 d时采血;10只制作假溃疡模型,术后10 d时采血.分离血浆后采用双抗法检测胃泌素、放免非平衡法检测胃动素和骨钙素水平.结果 血浆胃泌素在胃溃疡形成时下降,溃疡愈合时反弹.胃动素在溃疡形成后第10天升高,第20天开始愈合时呈高峰,第40天溃疡愈合后恢复至正常水平.骨钙素在溃疡活动期迅速升高后在愈合期快速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在大鼠胃溃疡形成和愈合过程中,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和骨钙素水平显示出明显的时相变化,这可能与溃疡的发生、愈合过程及其症状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刘超群;崔立红;浦江;付山峰;李欣;孙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笑气吸入联合宫颈封闭治疗产程中宫颈水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笑气吸入联合宫颈封闭治疗产程中宫颈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产程中发生宫颈水肿的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研究组给予笑气吸入联合宫颈水肿部位多点封闭治疗,对照组常规于宫颈水肿部位多点封闭治疗.观察两组产妇总产程的时间、分娩方式、宫颈裂伤、镇痛效果、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产妇总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77.8% vs 50.0%,P<0.01),宫颈裂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4% vs 44.4%,P<0.05),产妇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笑气吸入联合宫颈封闭对消除产程中宫颈水肿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黄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净化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脓毒症的救治是重症医学面临的棘手问题.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仍然是危重症患者首要的死因.血液净化是借助体外循环,通过人工合成的半透膜清除血浆炎性介质、毒素及过多水分等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项脏器功能支持手段.近年来,围绕高容量血液滤过提出了3种理论,以解释脓毒症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后的临床变化.

    作者:何本让;苗丽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张文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帕瑞昔布钠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的评价

    帕瑞昔布钠是临床上唯一可静脉注射的高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其术后镇痛已在口腔科、妇科、骨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应用,临床镇痛疗效均已得到了证实.但在神经外科疗效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争议.该文就帕瑞昔布钠镇痛机制,其对血小板、胃肠道、心血管系统、肾功能的安全性评价,神经外科术后疼痛评估以及在开颅及经蝶入路术后镇痛临床应用效果,及减少颅脑手术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赵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性治疗进展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过度凋亡是青光眼病理改变的基础,探讨RGCs的保护性治疗,减慢或防止其凋亡,保持其生理功能,已被公认为是防治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研究方向.该文目前青光眼RGCs保护性治疗在补充神经营养因子及平衡营养因子前体、基因治疗、免疫相关治疗、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治疗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胡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硅沉着病患者胸部CT分析

    目的 对硅沉着病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进行描述,为临床诊断硅沉着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32例硅沉着病患者的胸部CT为研究样本,对现有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硅沉着病的特点.结果 胸部CT可清晰显示硅沉着病患者肺部矽结节的形态和密度、肺纹理、肺气肿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改变.结论 胸部CT对于硅沉着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瑞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4小时眼压的研究进展

    既往研究表明,眼压在昼夜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变化,24 h眼压波动现在也被认为是诊治青光眼的一个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人们对眼压24 h波动有了更深程度的认识,并发现了眼压波动与体位、灌注压及角膜生物力学间的关系.该文对健康人、屈光不正及各种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相关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靳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并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及向骨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动物模型及初步临床研究表明,MSC不仅能够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降低关节炎的发生率并减轻实验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亦能修复发生于RA的骨与软骨破坏,提示其用于治疗RA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朱海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肿瘤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胸外科2004 ~2008年手术切除的60例NSCLC患者的标本(其中鳞癌26例,腺癌34例),并同期选取15例正常支气管肺黏膜组织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均切片做HE染色,显微镜下作出病理诊断.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研究肿瘤组织、正常肺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C在NSCLC中存在较高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别无关.结论 NSCLC组织中VEGF-C高表达,提示恶性度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有助于评估肺癌的转移趋向,分析病期,指导术后治疗方案.

    作者:陈苏娟;陈苏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HBV Pre-S基因变异与HC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因素,其致癌机制十分复杂.Pre-S区变异尤其是Pre-S2区缺失变异及其起始密码子突变与HCC高度相关.Pre-S1与Pre-S2区缺失变异可使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蛋白(LHBs)过度表达,并分别形成Ⅰ型和Ⅱ型毛玻璃样肝细胞(GGH).GGH或变异型LHBs具有潜在致癌性,特别是GGH Ⅱ聚集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引起强烈的内质网应激,从而导致氧化性DNA损伤、基因突变及基因组不稳定而诱发肝细胞癌变;此外,Pre-S变异的LHBs/GGH还可通过上调环氧化酶2、细胞周期蛋白A、D的表达而导致细胞周期进展失控以及细胞异常增殖,终引起HCC.

    作者:毛美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影响尖锐湿疣HPV亚临床感染转归的因素分析

    尖锐湿疣(CA)转归与众多因素相关,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序列不同导致其致病力、发病部位及预后各不相同,高危型CA与外阴、生殖器肿瘤发生关系密切,对HPV型别的检测是治疗CA有力的风向标.HPV对免疫系统的攻击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异常,CD4 +和CD8 +细胞及其比值发生变化,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L-12、IL-18、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及其他免疫细胞活性降低.HPV亚临床感染作为疾病系谱发展过程,在临床中更为常见,其转归因素的研究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晓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酒精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酒精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中山市三角医院就诊的酒精型消化性溃疡老年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口服兰索拉唑30 mg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45例,口服奥美拉唑20 mg治疗,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用药第1日和第7日时上腹疼痛消失率在治疗组分别为84.4%和95.6%,对照组分别为55.6%和 8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42,4.050,P<0.05);经胃镜检查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0.0%和55.6%,总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0.0%,比较两组消化性溃疡治疗后的愈合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2.854,P<0.05);两组Hp检测阴性率分别为88.9%和7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老年酒精型消化性溃疡均安全有效,但兰索拉唑在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及根除Hp等方面均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娄怀宇;刘森;陆愉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卒中社区防治的研究现况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重点健康话题.目前国际上对脑卒中防治的目标已转向社区人群,强调群体预防.该文就我国脑卒中防治的严峻形势及社区防治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并探讨今后脑卒中社区防治的策略.

    作者:杨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随着白内障手术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患者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晶状体(IOL)已由传统的单焦点IOL向具备矫正散光、降低波前像差、同时达到视远、视近都清楚、保护黄斑等各种特性的功能性IOL发展.以上新型IOL的问世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但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IOL与接近人眼自然功能的IOL还存在一定差距.总结分析具有不同功能的IOL的结构、功能、不足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有利于促进对IOL的合理选择及应用.

    作者:魏树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利用人工miRNA技术建立甲胎蛋白稳定沉默肝癌细胞及沉默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建立靶向甲胎蛋白(AFP)基因的人工microRNA(amiRNA)稳定表达HepG2细胞来评价AFP-amiRNA的沉默效果.方法 构建靶向AFP基因的amiRNA慢病毒表达质粒,将其转入HEK293T细胞包装为慢病毒并感染HepG2细胞,嘌呤霉素筛选2周后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间接免疫荧光及AFP定量试剂盒检测amiRNA对AFP的抑制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靶向AFP的amiRNA慢病毒表达质粒,并建立稳定表达AFP-amiRNA的HepG2细胞,RT-PCR、间接免疫荧光与上清AFP定量结果显示稳转细胞AF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高效稳定表达AFP-amiRNA的HepG2细胞株建立成功,并能有效抑制AFP的表达.

    作者:谢佩雯;张秀娟;黄海;王学军;王升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内高压及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腹腔内高压(IAH)和腹腔间隙综合征(ACS)对于危重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显著的影响.升高的腹腔内压力(IAP)会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病死率的上升.对高危患者的监测、预防以及针对有早期征兆或已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膀胱压测量对于AC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周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前列腺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发病率为5% ~10%,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出现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EMs的病因复杂,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前列腺素E2(PGE2)是一种不稳定型的类花生四烯酸化合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GE2在EM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细胞增殖、抗凋亡、免疫抑制和血管生成等.

    作者:徐燕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自体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体会

    目的 对自体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进行评价,对其适应证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以认识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采用自体膀胱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进行治疗的16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患儿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阴茎伸直满意,外形好,尿线粗,开口近似正常位置.无尿瘘发生.1例患儿于术后半年发生尿道口膀胱黏膜增生,小便分叉,予以二次手术切除尿道口多余黏膜外翻缝合后正常排尿.结论 自体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为治疗尿道下裂较理想的方法,此术式成功率高,外形效果良好.

    作者:黄青;赵虎;吴斌;袁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