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明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查患者配合困难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肺功能检查的成功率.方法 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162例肺功能检查配合困难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81例,B组按一般方法即检查医师反复讲解肺功能检查的要求和方法,患者按要求随即配合检查;A组除了一般方法外,还根据心理状态类型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给予有效心理沟通、示范、心理疏导、集体宣讲以及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文字和图片方式张贴于墙上等干预措施.统计完成检查患者的例数.结果 B组有55例患者终完成检查,完成率67.9%.A组有79例患者完成了检查,完成率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对肺功能检查配合困难的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沟通、多次示范及练习测试、心理疏导、集体宣讲等干预措施,提高了检查成功率.
作者:张金蓉;李惠;陈斌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兰索拉唑、奥曲肽、血凝酶联用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于深圳市南湾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6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奥曲肽0.1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0 mL,以0.025 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72 h,血凝酶1000 U静脉推注,每日2次;治疗组采用奥曲肽、血凝酶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用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平均显效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u=2.0569,P<0.05),平均显效时间观察组为(6.12±1.34)h,治疗组为(9.56±2.64)h,观察组优于治疗组(t=9.78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未出现波动,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头痛1例、恶心2例,治疗组出现腹胀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联合应用兰索拉唑、奥曲肽、血凝酶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龚益清;雷高;邹雄飞 刊期: 2013年第24期
DNA甲基化是基因遗传信息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DNA甲基化被认为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机制,是近年来肿瘤分子病因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甲基化在肺癌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依据、新策略.该文就目前DNA甲基化在肺癌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马彦娥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且进展迅速的疾病,其特点是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终导致右心室功能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PAH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领域的研究热点,初步研究提示将其与传统常规超声技术结合进行左心室功能的早期评价具有广阔的前景.该文就PAH对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及STI技术评价PAH患者左心室功能及扭转运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周贵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妇科就诊的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各50例,检测HPV阳性例数、HPV水平及HPV阳性患者中HPV DNA亚型的构成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HPV感染98例,阳性率为63.33%,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HPV感染率分别为22%(11/50)、78%(39/50)、96%(48/50);HPV水平呈现宫颈炎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P<0.05);HPV-DNA-16、HPV-DNA-18阳性率高,分别为89.80%、86.73%;HPV-DNA-52、HPV-DNA-56、HPV-DNA-58阳性率其次,分别为52.04%、57.14%、50%.三组HPV-DNA各亚型的阳性率呈现宫颈炎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P<0.05).结论 高危型HPV-DNA类型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PTCA的153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考虑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危险度分级等因素,选择同期在该医院行PTCA的204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限为15~37个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病死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外周血管,两组患者均未见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穿孔、心包积血、支架脱落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内,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可以作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作者:郑华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支气管内镜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是指在支气管镜前端微型超声探头的引导下行实时经支气管壁对壁外组织针吸活检.该文重点介绍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分期中的应用,并与其他纵隔分期方法比较,介绍其在不明原因的纵隔占位以及纵隔其他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血管神经头痛患者,将其根据挂号的单双号分为两组,单纯西药组40例,给予口服谷维素、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等进行治疗,每次1粒,每日1次;中西医结合组40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平肝疏风通络汤,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单纯西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Z=2.543,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次数为(4.3±1.2)次/月,治疗后为(1.8±1.1)次/月;单纯西药组患者治疗前为(4.3±1.3)次/月,治疗后为(2.13±1.2)次/月.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为(6.6±2.1) h,治疗后为(2.2±0.9) h;单纯西药组患者治疗前为(6.1±2.5) h,治疗后为(3.3±0.8) 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的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应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王恒飞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胶囊内镜自研制成功以来,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小肠息肉、感染性炎症、寄生虫病、肠道憩室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监测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它既弥补了传统胃肠道检查手段的不足,但也显露出一些弊端.该文就胶囊内镜的发展及临床应用领域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施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近年来,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肾结石治疗,其手术体位有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斜卧位、腰肋悬空位.定位穿刺技术主要有C臂X线引导定位穿刺、B型超声引导定位穿刺、CT定位穿刺;碎石技术以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钬激光碎石、联合碎石为主.PCNL的并发症注意出血、感染、胸膜损伤、结石残留、肾脏、输尿管及邻近脏器损伤的防治.PCNL是否会对肾实质及其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
作者:罗建仕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吗啡联合抗抑郁药物、同时给予心理支持治疗缓解晚期胰腺癌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来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观察组给予盐酸吗啡缓释片60 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给予盐酸吗啡缓释片30 mg口服、每日2次,阿米替林25 mg口服、每日3次,同时进行心理支持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止痛效果相近(P>0.05).但治疗组盐酸吗啡缓释片剂量减半,并显著改善了患者睡眠、食欲以及主动与人沟通等生活质量(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P<0.05).结论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卓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都江堰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3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镜下发现结直肠腺瘤者98例(观察组),正常者20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及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病史等临床体征有无差别,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6,95% CI 1.21~2.37,P<0.05)、年龄>60岁(OR:1.48,95% CI 1.24~2.36,P<0.05),BMI>24(OR:2.22,95% CI 1.88~4.32)和脂肪肝(OR:1.88,95% CI 1.21~2.45,P<0.05)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有脂肪肝且超重的男性易患结直肠腺瘤.
作者:秦锴;贺长林;刘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电化学DNA芯片技术是集合聚合酶链反应、传感技术及生物芯片三大技术优点来检测目标核酸序列的新方法.目前,因电化学DNA芯片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检测费用低、可同时检测多个样本、易于微型化和自动化等优点被用于多个领域,如传染病快速检验、疾病基因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流行病学研究、法医鉴定及临床病源微生物的检测诊断等.该文对电化学DNA芯片工作原理及其在临床病源微生物检测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世红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麻醉方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术前采取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方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52.45±65.67)×109/L、(3.89±0.76)g/L、(11.58±1.72)s、(18.85±2.63)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02.35±70.35)×109/L、(2.95±0.62)g/L、(14.65±1.33)s、(23.28±2.41)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则较全麻组长;在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0%,低于全麻患者的血栓发生率4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于花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眼白化病是一组眼部着色减少的遗传性疾病,常伴随着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等症状.目前将眼白化病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的眼白化病1型(OA1)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常染色体隐性眼白化病型.OA1是常见的眼白化病类型,源于GPR143(OA1)基因的突变,其产物OA1是一种G蛋白受体,介导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其功能障碍引起黑色素小体生长失控诱发病变.该文就OA1的临床表型、发生机制和遗传基础等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周琦;余国春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胆总管结石已成为常见病,首选的内镜治疗方法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但其有出血、穿孔、Oddi括约肌功能永久丧失等严重并发症.EST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唯一可替代的微创方法,避免了这些严重并发症,但在是否导致术后较高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行小切口EST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认为可以兼顾两者的优点.
作者:周智强 刊期: 2013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关节面的塌陷程度、膝关节周围合并伤、术后并发症、手术复位情况等6个方面是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膝关节周围合并伤、术后并发症、手术复位情况和关节面的塌陷程度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评估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手术治疗效果和愈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逊 刊期: 2013年第24期
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胞器,参与并介导细胞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已证实过氧化物酶体是细胞中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重要位点.过氧化物酶体中自由基生成与清除平衡机制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当过氧化物酶体发生氧化应激时产生大量自由基,这种自由基变化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从多个层面影响肿瘤进程.该文就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应激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魏静 刊期: 2013年第24期
典型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促进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作用,从而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早期病变;而且IL-8不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触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IL-8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血清学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转归过程中心室纤颤的发生及心功能状态明显相关.
作者:吴彩凤 刊期: 2013年第24期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通过单通道系统连续监测大脑电活动,用于加强神经功能监测,反映脑功能情况.aEEG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床边监测,在临床上很适合应用于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评估脑功能及其预后.目前在新生儿病房aEEG主要用于评估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癫痫的预后和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预后.该文对aEEG原理、判读方法、临床意义、局限性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而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易晓利 刊期: 2013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