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付蕾;史祖宣
MicroRNA(miRNA)是一种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广泛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等许多复杂生命过程的调控.miR-34a为新近发现并备受关注的miRNA之一.目前的研究发现,细胞中的miR-34a受染色体、p53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等因素的调节,并通过调控多种靶分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现就近年来miR-34a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洪一;郭洪;李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补锌辅助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 将260例秋季腹泻的婴幼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补液+蒙脱石散,治疗组采用补液+蒙脱石散+锌剂,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止泻时间和病程.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泻和缩短病程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锌辅助治疗秋季腹泻可明显减轻腹泻症状,缩短病程.
作者:鲁军平;同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核因子(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及54例癌旁组织中PCNA及NF-κBp65的表达情况,并针对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NA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03%,与癌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型、黏膜浸润的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F-κBp65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86%,与癌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型、黏膜浸润的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CNA和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共同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转化及临床病理过程,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永胜;王志强;贾淑芹;董培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平滑肌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子宫肌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细胞凋亡调控失调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与子宫肌瘤关系密切的细胞凋亡基因有Bcl-2、Bax、p53等.它们的异常表达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现将近年来子宫肌瘤中细胞凋亡的表达及其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许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片段,通过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医学技术.肝癌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肝癌,既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又不会造成正常细胞损伤,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肝癌治疗方法.现就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对肝癌细胞HepG2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金文实;王冰;崔韶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乳腺癌所引起的骨转移常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明显的症状.双膦酸盐在防治骨骼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性治疗药物.伊班膦酸钠是第三代高效能的双磷酸盐制剂,可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对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抵抗的转移性骨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与其他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相比,伊班膦酸钠有较小的肾毒性及较好的安全监测性,方便门诊患者应用,从而减少住院需求.
作者:陈静;付蕾;史祖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是重要的趋化类因子,与受体CCR2结合启动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大量研究证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从病理生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及进展予以回顾.
作者:李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较理想的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孕18 d(E18)SD大鼠的胎鼠,采用胰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海马神经元的原代无血清培养.结果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结构特征明显化,并能形成典型的神经细胞网络.结论 该培养技术是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勇;马武华;钟鸣;王可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膀胱肿瘤的发病率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其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关于膀胱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很多,包括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生长因子及血管紧张素等,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明确,各种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仍在探索研究中.了解膀胱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对膀胱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辛明明;王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对生命体内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研究,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的本质.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不同,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物事件的终点,可以与生物事件建立直接关系.现就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病理研究及器官移植等领域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孙立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将42例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记录观察组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连续性血液净化后CD3 +、CD4 +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CD8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对照组WBC较治疗前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天数和病死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佳、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耿伟;刘荀;张雪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制动作为骨科治疗或辅助治疗骨关节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制动也会对所涉及的骨关节结构造成损伤,影响后期功能的恢复.制动所造成的骨与关节结构的损伤包括骨骼肌、韧带、肌腱、关节软骨以及半月板等多方面.制动所致骨关节早期损伤可通过自身重塑来修复,恢复组织原有的形态和功能,但更长时间或者不合理的制动所造成的严重损伤恢复困难,甚至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只能延缓损伤的病理过程,恢复肢体部分功能.
作者:王振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L-1β-51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6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IL-1β-511基因多态性,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合格人群1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组TC、TT和CC基因频率分别为61.25%、23.75%和15.00%,对照组分别为57.50%、14.38%和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频率(54.38%)高于对照组(4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基因型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基因型,OR为2.51.携带T等位基因的冠心病患者TC(6.10±0.87)mmol/L和LDL-C(4.01 mmol/L)水平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患者.结论 IL-1β-51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明显相关,TT基因型可能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基因型.
作者:李汉成;吴开毅;赵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Bsep蛋白即胆盐输出泵,属于ATP结合盒转运体超家族.对肝细胞细微结构的研究证实其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胆管膜侧,为胆汁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转运载体.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其表达量变化及功能缺失与胆汁淤积发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Bsep蛋白及其他胆酸转运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胆汁淤积发生的部分分子机制,为胆汁淤积的预防、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作者:王火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高血糖是心脏大血管术后常见的不良因子,目前研究可知机体内外许多因素参与了其发生过程.大量研究显示体外循环术后高血糖与术后患者心、脑、肺等多脏器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并合理应用胰岛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术期患者病死率,对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NF-κB通路的持续激活在血管的炎性反应和内膜的过度增生中起关键的作用,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随后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机制之一,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NF-κB相关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及其下游影响因子信号的不同,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理变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SUMO化很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复杂性调控,正性调节胰岛素受体信号来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杨红艳;陈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在瘤体周围注入催产素后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门诊随访观察子宫肌瘤复发、月经改善及生育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无一例复发和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均未见肌瘤复发,3例未生育者正常妊娠至足月.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留子宫,保留生育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吴瑞华;王爱侠;施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穿支皮瓣是对传统肌皮瓣的改进,不仅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神经,降低了对供区的伤害,减少了供区并发症,而且由于不带肌肉、筋膜等,受区不至于显得过分臃肿,既满足了患者的美观要求,也有利于受区进行功能锻炼.穿支皮瓣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是皮瓣外科学发展的新方向.现结合近年来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董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纳米银作为纳米家族的重要一员,将银纳米化,其生物学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研究人员将纳米银作用于体外恶性肿瘤细胞,发现纳米银具有抗癌作用.也有文献报道纳米银在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方面有重要作用.现就纳米银的抗癌特性,在癌症诊断、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作者:孙晓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GABAA受体是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受体,涉及抑郁、焦虑、癫痫、记忆障碍、药物依赖等多种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医疗,近年来有关该受体对人体镇静、镇痛、肌松等的研究逐步深化.现从GABAA受体亚基与结合位点的关联性,GABAA合成、转运、代谢的影响因素以及GABAA与HPA轴的反向调节等方面简述GABAA受体调控机制和介导的相关疾病研究情况.
作者:房芳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