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耿伟;刘荀;张雪玲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20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现研究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两个过程共同作用导致肿瘤.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促凋亡因子人程序化死亡因子5(PDCD5)共同作用,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Livin和PDCD5的关系,能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新型卤代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异氟烷等)因具有麻醉效能高、可控性强、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在小儿临床麻醉中具有显著优势.婴幼儿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吸入麻醉药可能更易造成未成熟大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甚至延迟的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目前关于吸入麻醉药影响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未定论.
作者:唐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困扰妇科医师的难题.由于伦理学问题,不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实验研究,更不能反复地进行有创性检查监测疾病的进展,限制了EMs的研究.裸鼠模型是EMs理想的动物模型,能够准确地再现疾病的特点,并能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在研究血管形成等因素在EMs中的作用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方面更具有价值.
作者:孙俊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是重要的趋化类因子,与受体CCR2结合启动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大量研究证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从病理生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及进展予以回顾.
作者:李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对生命体内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研究,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的本质.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不同,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物事件的终点,可以与生物事件建立直接关系.现就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病理研究及器官移植等领域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孙立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元江县城、乡多民族居民糖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从元江县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县城抽取3个社区,农村随机抽取3个自然村,对所抽地区内15岁以上常驻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血糖、血脂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法分析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元江县城、乡镇人群中DM、IGT患病率较高;城市、农村居民IGT的患病率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城市IGT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农村不同年龄组之间IGT患病率无差异;DM、IGT患病率在不同文化程度、民族、家庭人均年收入、糖尿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吸烟及饮酒人群间存在差异;年龄等多因素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结论 元江县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农村DM、IGT患病率彝族均高于汉族,城镇IGT患病率彝族高于汉族;应采取措施降低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提高当地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作者:姚锦慧;赵秋冬;熊鹏芬;何冬梅;姚丽仙;张晖敏;缪应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其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从病原学的角度研究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并与心力衰竭的发展互为因果,但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端粒和端粒酶在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中重要作用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也为阐明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开拓了一条新途径.现就端粒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在老年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付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Bsep蛋白即胆盐输出泵,属于ATP结合盒转运体超家族.对肝细胞细微结构的研究证实其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胆管膜侧,为胆汁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转运载体.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其表达量变化及功能缺失与胆汁淤积发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Bsep蛋白及其他胆酸转运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胆汁淤积发生的部分分子机制,为胆汁淤积的预防、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作者:王火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乳腺癌所引起的骨转移常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明显的症状.双膦酸盐在防治骨骼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性治疗药物.伊班膦酸钠是第三代高效能的双磷酸盐制剂,可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对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抵抗的转移性骨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与其他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相比,伊班膦酸钠有较小的肾毒性及较好的安全监测性,方便门诊患者应用,从而减少住院需求.
作者:陈静;付蕾;史祖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片段,通过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医学技术.肝癌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肝癌,既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又不会造成正常细胞损伤,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肝癌治疗方法.现就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对肝癌细胞HepG2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金文实;王冰;崔韶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纳米银作为纳米家族的重要一员,将银纳米化,其生物学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研究人员将纳米银作用于体外恶性肿瘤细胞,发现纳米银具有抗癌作用.也有文献报道纳米银在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方面有重要作用.现就纳米银的抗癌特性,在癌症诊断、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作者:孙晓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食物不耐受是临床上不同于食物过敏的另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是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某种或多种食物发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G抗体,抗体与过敏原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而引起机体的相关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是治疗食物不耐受佳且有效的方法.现就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及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方法等予以综述.
作者:韩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断肢再植的方法、时限、适应证及再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2010年1 ~6月所行的20例断肢(指)再植手术,观察其术后肢体成活率及功能重建手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断肢(指)再植手术后,均获得成活,成活率为100%.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有2例行二期功能重建.结论 断肢离体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施行再植手术,才能有效恢复肢体的连续性,取得再植肢体理想的功能.
作者:叶波;方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核因子(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及54例癌旁组织中PCNA及NF-κBp65的表达情况,并针对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NA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03%,与癌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型、黏膜浸润的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F-κBp65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86%,与癌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型、黏膜浸润的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CNA和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共同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转化及临床病理过程,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永胜;王志强;贾淑芹;董培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坎地沙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坎地沙坦能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孙乾 刊期: 2012年第07期
NF-κB通路的持续激活在血管的炎性反应和内膜的过度增生中起关键的作用,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随后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机制之一,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NF-κB相关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及其下游影响因子信号的不同,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理变化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SUMO化很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复杂性调控,正性调节胰岛素受体信号来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杨红艳;陈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将42例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记录观察组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连续性血液净化后CD3 +、CD4 +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CD8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对照组WBC较治疗前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天数和病死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佳、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耿伟;刘荀;张雪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对血容量的正确评估和及时处理是每个临床医师必备的技能.然而,目前常规的循环功能监测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心脏的容量负荷,尤其对较早期的容量不足缺乏敏感性.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是目前较为准确和方便的容量监测方法,它和其他有创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样能够准确反映心脏容量负荷且优于其他指标.
作者:汪亚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当患者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及出现暴发性肝衰竭经各种保守治疗病情难以改善时,可以进行肝移植.患者进行肝移植时需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并予以相关评估,确保需要进行肝移植的WD患者能够及时肝移植.现从手术时机的把握、方式的抉择、效果等方面综述近年来WD肝移植的进展.
作者:刁胜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在瘤体周围注入催产素后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门诊随访观察子宫肌瘤复发、月经改善及生育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无一例复发和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均未见肌瘤复发,3例未生育者正常妊娠至足月.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留子宫,保留生育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吴瑞华;王爱侠;施琰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