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周继红;柳广南

关键词: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肺癌, 早期诊断
摘要:肺癌是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预后较差,胸部X线及痰细胞筛查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具有分析速度快、高通量、样品用量少、敏感度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能直接分析组分复杂的生物样品.该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获得了明显进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非常常见,其与预后不良有关.目前,CR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肾功能恶化和利尿剂抵抗,CRS的治疗更加困难.包括B型利钠肽、超滤、持续的呋塞米输注、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和腺苷受体拮抗剂等的综合治疗可能效果较好.CR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国会;王宇宏;苏伟;贾士来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抑癌基因p53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p53是目前研究广泛和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或缺失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p53基因CD72的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成为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亚东;甘润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组合遗传进化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亢进和产生灭活酶等.细菌耐药基因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整合子的水平传递等发生传递.现就整合子、插入序列、插入序列共同区域在细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姚印刚;门昆;武大伟;魏殿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鼻部脑膜脑膨出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鼻部脑膜脑膨出是脑膜和部分脑组织经过发育不完善或钙化不全的颅底骨质疝入鼻部所致的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隐匿,极易误诊,处理不当容易并发脑脊液鼻漏和脑膜炎.随着CT、MRI等影像学和鼻内镜检查技术的提高,鼻部脑膜脑膨出的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鼻内镜外科手术已基本代替传统的外科开颅手术,具有安全、简单、微创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于焕新;刘钢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游离DNA与临床肿瘤的研究进展

    游离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或血清、脑脊液及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体液中游离DNA水平和(或)基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对象,游离DNA取材简便,更适合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应用.游离DNA在临床肿瘤中的研究应用广泛,研究发现游离DNA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群;王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白内障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进展

    老年型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到现在为止仍无有效的药物能彻底治愈,只能借助手术(即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患者复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术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也在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武由初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到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再至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初的(以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代表)切口大、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多、伤口修复慢,逐步过渡发展为现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伤口修复快.人工晶状体引入及其不断的改进又使得术后远近视力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作者:姜淑敏;韩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儿童变应性鼻炎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AR)是青少年易患的疾病之一,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与OSAHS的发病密切相关.当有变应性鼻炎时,正常的气道解剖结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AR与睡眠呼吸障碍、上呼吸道阻抗、脸部增长等有关,这些因素诱发或加重OSASH.正确规范治疗AR可预防OSAHS,或缓解已经存在的OSAHS的症状.

    作者:程涵蓉;李栋才;邱书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人工培养的细胞具有有效的抗肿瘤活性,通过降解受调控的促生长细胞周期蛋白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这种可以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法被证明在动物模型以及人体试验中都非常有效.第一个获准临床试验和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中获得了较高的总体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这些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也激励着科学工作者们不断地向新的领域研究和探索.

    作者:崔利;谷潇;时莎;王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器官纤维化

    近年来器官纤维化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过程及其发生机制上.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PAI-1)是参与调节ECM代谢的关键酶系,PAI-1的异常表达在器官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对PAI-1生物学特性以及它和肾纤维化、肺纤维化、肝纤维化、心脏纤维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器官纤维化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文革;王俭勤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癫痫儿童认知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儿童期是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癫痫的高发阶段.具有多种因素对儿童癫痫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癫痫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挑战.现就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庭书;杨昆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80例即将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期间疼痛相关指标,对产科质量及各产程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助产士记录的镇痛效果、产妇自行评估的镇痛效果.镇痛显效时间及首次患者自控镇痛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次给药有效按压次、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及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分娩及胎儿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美香;刘元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人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技术研究进展

    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技术是一项极有希望的保护生殖能力的技术,特别是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后出现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的女性肿瘤患者.这一技术的广泛接受,要求其具有安全、易于操作、效果理想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的方法和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作者:林茵;曲军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管紧张素-(1-7)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信号通路进展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重要的终末活性产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舒张血管、抑制心肌重构、保护肾脏等生物学作用,凭借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增强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活性、负向调节AugⅡ/AT1受体激活的c-Src及其下游靶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等.

    作者:肖红丽;王艳;孙芳芳;阴赪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T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斑块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T细胞表面潜在的抗原抗体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使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促炎或抗炎的特性.激活的T细胞与血管壁周围其他细胞存在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作者:魏冬;张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终末期肝病是急性或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常伴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因其成本高及排斥反应等不足使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千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研究显示干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且能支持受损肝脏的再生,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文静;王军;胡辂;兰春慧;陈东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肾炎康复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红细胞数、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控制情况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除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及尿红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微球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可以降低尿蛋白及尿常规红细胞数,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菁;刘美奇;李靖;王秀琴;任可;戴京璋;秦英;赵进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尿酸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为一种非酶类的抗氧化物质,尿酸可能在帕金森病(PD)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高的尿酸水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痛风、高尿酸血症以及血浆尿酸水平较高的正常人群具有较低的PD发病风险.能够改变血浆尿酸水平的个别生活方武和饮食习惯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血浆尿酸水平较高的PD患者病程进展较慢,预后较好.用尿酸干预能够减轻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及6-羟基多巴胺对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对尿酸水平的控制可能为PD早期治疗及预防提供帮助.

    作者:蔡春生;朱红灿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治疗存在诸多困难,目前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因此,临床上还采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在中晚期可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梁天佳;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中医药防治胆石病实验研究进展

    胆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可能造成的副损伤、结石的残留及复发仍制约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愈来愈多.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中药能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来发挥防治胆石病的作用,主要是对胆道系统功能、胆汁脂质热力学平衡及胆色素代谢、成核缺陷及胆管感染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沈平;梁晓强;张静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