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平;梁晓强;张静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p53是目前研究广泛和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或缺失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p53基因CD72的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成为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亚东;甘润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变应性鼻炎(AR)是青少年易患的疾病之一,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与OSAHS的发病密切相关.当有变应性鼻炎时,正常的气道解剖结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AR与睡眠呼吸障碍、上呼吸道阻抗、脸部增长等有关,这些因素诱发或加重OSASH.正确规范治疗AR可预防OSAHS,或缓解已经存在的OSAHS的症状.
作者:程涵蓉;李栋才;邱书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技术是一项极有希望的保护生殖能力的技术,特别是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后出现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的女性肿瘤患者.这一技术的广泛接受,要求其具有安全、易于操作、效果理想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的方法和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作者:林茵;曲军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疟疾是一种具传染性并由蚊子携带传播所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另外受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的影响,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议通过加强传染源检测和疫情监测,加强媒介昆虫防制和人群防护以及适当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治疗上为避免抗疟药广泛使用产生的抗药性,应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的方式,达到治疗疟疾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作者:邢杰;阎玉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所有的血管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现从概念及意义,分类、流行病学研究与转归、相关因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综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为降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预防和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轩东;常履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门峡中心医院普外科199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00例,按不同时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观察组为改进方法组,对照组为传统方法组,观察两组度瓣坏死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150例中皮瓣坏死34例,坏死率为22.7%;观察组150例中皮瓣坏死21例,坏死率为14.0%,两组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腋下、胸骨旁置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够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韩志敏;李晓辉;郭成云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游离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或血清、脑脊液及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体液中游离DNA水平和(或)基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对象,游离DNA取材简便,更适合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应用.游离DNA在临床肿瘤中的研究应用广泛,研究发现游离DNA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群;王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广义的颈肩痛指的是颈肩部的所有不适,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其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其中人口学因素、疾病因素、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研究较为常见,而工作相关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在目前已成为颈肩痛病因研究的热点.但是,颈肩痛病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如相关基因的联合作用、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病因的多因素分析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顺;曾小云;许建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环节.抗栓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目前使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剂和溶栓剂.尽管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同时出现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寻找抗血小板以外的多途径抗栓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因此在预防血栓前状态研究方面备受关注.
作者:黄烨;陈可冀;殷惠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亢进和产生灭活酶等.细菌耐药基因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整合子的水平传递等发生传递.现就整合子、插入序列、插入序列共同区域在细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姚印刚;门昆;武大伟;魏殿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80例即将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期间疼痛相关指标,对产科质量及各产程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助产士记录的镇痛效果、产妇自行评估的镇痛效果.镇痛显效时间及首次患者自控镇痛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次给药有效按压次、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及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分娩及胎儿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美香;刘元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目前治疗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产生运动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诱发运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其受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左旋多巴剂量及治疗时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年龄为保护性因素,不同药物的使用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徐珊;龙汉春;彭国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围术期手术和麻醉应激皆可引起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机制与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加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糖对机体影响主要是术后感染,其原因是高血糖降低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氧化爆发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的功能,并影响多形核细胞的免疫功能.血糖升高可延长危重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血糖调控的主要药物有口服降糖药和静脉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因其代谢半衰期长,血糖浓度难以调整,一般情况下,围术期停用口服降糖药;静脉输注短效胰岛素.输注胰岛素的方法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巳发展为增强型计算机控制预测模型,该方法可安全有效地调控围术期血糖浓度.
作者:郑玉珍;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结直肠癌中DNA甲基化异常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特别是基因如APC的甲基化状态改变为结直肠腺瘤-癌的发展步骤之一已被广泛认同.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对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改变的研究及其进展发现,结直肠癌中除有基因突变外.同时都存在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现对CDKN2/p16、MGMT、p53、Maspin等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其在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琳;许海南;方瑾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肺癌是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预后较差,胸部X线及痰细胞筛查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具有分析速度快、高通量、样品用量少、敏感度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能直接分析组分复杂的生物样品.该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获得了明显进展.
作者:周继红;柳广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T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斑块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T细胞表面潜在的抗原抗体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使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促炎或抗炎的特性.激活的T细胞与血管壁周围其他细胞存在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作者:魏冬;张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人工培养的细胞具有有效的抗肿瘤活性,通过降解受调控的促生长细胞周期蛋白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这种可以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法被证明在动物模型以及人体试验中都非常有效.第一个获准临床试验和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中获得了较高的总体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这些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也激励着科学工作者们不断地向新的领域研究和探索.
作者:崔利;谷潇;时莎;王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老年型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到现在为止仍无有效的药物能彻底治愈,只能借助手术(即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患者复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术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也在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武由初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到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再至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初的(以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代表)切口大、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多、伤口修复慢,逐步过渡发展为现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伤口修复快.人工晶状体引入及其不断的改进又使得术后远近视力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作者:姜淑敏;韩琪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