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烨;陈可冀;殷惠军
肺癌是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预后较差,胸部X线及痰细胞筛查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具有分析速度快、高通量、样品用量少、敏感度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能直接分析组分复杂的生物样品.该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获得了明显进展.
作者:周继红;柳广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围术期手术和麻醉应激皆可引起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机制与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加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糖对机体影响主要是术后感染,其原因是高血糖降低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氧化爆发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的功能,并影响多形核细胞的免疫功能.血糖升高可延长危重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血糖调控的主要药物有口服降糖药和静脉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因其代谢半衰期长,血糖浓度难以调整,一般情况下,围术期停用口服降糖药;静脉输注短效胰岛素.输注胰岛素的方法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巳发展为增强型计算机控制预测模型,该方法可安全有效地调控围术期血糖浓度.
作者:郑玉珍;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对比观察臭氧溶核术及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63例经临床、CT及MRI明确诊断的单纯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臭氧溶核术治疗的为A组(33例),应用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的为B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穿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75.8%,B组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治疗时间为(18.2±3.9)min,B组为(43.3±6.7)min;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8±0.6)d,B组为(6.0±0.8)d,两组穿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臭氧溶核术及椎间盘切吸术均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臭氧溶核术由于其操作更为简单,住院时间更短,效价比更有优势,因此更适于中小医院开展.
作者:王雪松;廖冬青;董延江;宋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心肌细胞的凋亡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通过外部凋亡通路即死亡受体通路和内部凋亡通路即线粒体通路介导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TNF-α又可激活核因子κB、AKT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说明TNF-α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双向效应,此与细胞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段纬喆;赵延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游离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或血清、脑脊液及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体液中游离DNA水平和(或)基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对象,游离DNA取材简便,更适合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应用.游离DNA在临床肿瘤中的研究应用广泛,研究发现游离DNA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群;王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T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斑块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T细胞表面潜在的抗原抗体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使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促炎或抗炎的特性.激活的T细胞与血管壁周围其他细胞存在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作者:魏冬;张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胆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可能造成的副损伤、结石的残留及复发仍制约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愈来愈多.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中药能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来发挥防治胆石病的作用,主要是对胆道系统功能、胆汁脂质热力学平衡及胆色素代谢、成核缺陷及胆管感染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沈平;梁晓强;张静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表现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应增加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细胞因子在产后甲状腺炎的自行缓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遗传因素、微嵌合体及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楼寒钰;吴艺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亢进和产生灭活酶等.细菌耐药基因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整合子的水平传递等发生传递.现就整合子、插入序列、插入序列共同区域在细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姚印刚;门昆;武大伟;魏殿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环节.抗栓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目前使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剂和溶栓剂.尽管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同时出现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寻找抗血小板以外的多途径抗栓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因此在预防血栓前状态研究方面备受关注.
作者:黄烨;陈可冀;殷惠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近些年,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不断改进,分级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以及单眼、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治疗垂直分离斜视临床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原理和优缺点.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限制上转综合征在内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丽娜;杨士强;郭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变应性鼻炎(AR)是青少年易患的疾病之一,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与OSAHS的发病密切相关.当有变应性鼻炎时,正常的气道解剖结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AR与睡眠呼吸障碍、上呼吸道阻抗、脸部增长等有关,这些因素诱发或加重OSASH.正确规范治疗AR可预防OSAHS,或缓解已经存在的OSAHS的症状.
作者:程涵蓉;李栋才;邱书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儿童期是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癫痫的高发阶段.具有多种因素对儿童癫痫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癫痫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挑战.现就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庭书;杨昆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侵袭以及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效应.多种常见肿瘤如大肠癌,头颈部鳞癌、肺癌等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表达,因此西妥昔单抗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吕汪霞;马胜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脂质的异位沉积是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中心环节,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具有3个异构体,它主要通过调节脂肪和胆固醇的合成在体内能量稳态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SREBPs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组成,同时在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可有高表达,但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SREBPs也参与MS各组分的发生发展,对SREBPs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MS及其各组分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崔琴;周红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晚期胃癌预后差,化疗效果不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从多个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活动,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胃癌肠型比弥漫型HER2阳性表达率高,胃食管连接部HER2阳性表达率比胃部的高.HercepTest评分标准可用于评估HER2表达水平.近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是预后不良因素.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有可能是未来治疗HER2过表达胃癌的标准方案.
作者:李保奇;岑洪;胡晓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技术是一项极有希望的保护生殖能力的技术,特别是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后出现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的女性肿瘤患者.这一技术的广泛接受,要求其具有安全、易于操作、效果理想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的方法和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作者:林茵;曲军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终末期肝病是急性或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常伴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因其成本高及排斥反应等不足使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千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研究显示干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且能支持受损肝脏的再生,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文静;王军;胡辂;兰春慧;陈东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p53是目前研究广泛和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或缺失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p53基因CD72的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成为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亚东;甘润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所有的血管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现从概念及意义,分类、流行病学研究与转归、相关因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综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为降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预防和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轩东;常履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