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ER2过表达与胃癌预后及靶向治疗的关系

李保奇;岑洪;胡晓桦

关键词:胃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预后, 靶向治疗
摘要:晚期胃癌预后差,化疗效果不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从多个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活动,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胃癌肠型比弥漫型HER2阳性表达率高,胃食管连接部HER2阳性表达率比胃部的高.HercepTest评分标准可用于评估HER2表达水平.近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是预后不良因素.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有可能是未来治疗HER2过表达胃癌的标准方案.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门峡中心医院普外科199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00例,按不同时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观察组为改进方法组,对照组为传统方法组,观察两组度瓣坏死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150例中皮瓣坏死34例,坏死率为22.7%;观察组150例中皮瓣坏死21例,坏死率为14.0%,两组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腋下、胸骨旁置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够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韩志敏;李晓辉;郭成云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5-羟色胺综合征研究现状

    5-羟色胺综合征(5-HTS)是神经系统中5-HT功能亢进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它是由药物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细胞突触间隙5-HT递质浓度过多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多数由治疗性药物、故意服药或意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

    作者:许昌泰;李云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终末期肝病是急性或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常伴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因其成本高及排斥反应等不足使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千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研究显示干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且能支持受损肝脏的再生,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文静;王军;胡辂;兰春慧;陈东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肾炎康复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红细胞数、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控制情况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除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及尿红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微球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可以降低尿蛋白及尿常规红细胞数,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菁;刘美奇;李靖;王秀琴;任可;戴京璋;秦英;赵进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心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非常常见,其与预后不良有关.目前,CR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肾功能恶化和利尿剂抵抗,CRS的治疗更加困难.包括B型利钠肽、超滤、持续的呋塞米输注、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和腺苷受体拮抗剂等的综合治疗可能效果较好.CR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国会;王宇宏;苏伟;贾士来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白内障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进展

    老年型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到现在为止仍无有效的药物能彻底治愈,只能借助手术(即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患者复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术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也在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武由初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到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再至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初的(以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代表)切口大、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多、伤口修复慢,逐步过渡发展为现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伤口修复快.人工晶状体引入及其不断的改进又使得术后远近视力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作者:姜淑敏;韩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产后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表现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应增加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细胞因子在产后甲状腺炎的自行缓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遗传因素、微嵌合体及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楼寒钰;吴艺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治疗存在诸多困难,目前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因此,临床上还采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在中晚期可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梁天佳;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DNA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现状

    结直肠癌中DNA甲基化异常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特别是基因如APC的甲基化状态改变为结直肠腺瘤-癌的发展步骤之一已被广泛认同.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对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改变的研究及其进展发现,结直肠癌中除有基因突变外.同时都存在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现对CDKN2/p16、MGMT、p53、Maspin等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其在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琳;许海南;方瑾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疟疾防治的研究现状

    疟疾是一种具传染性并由蚊子携带传播所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另外受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的影响,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议通过加强传染源检测和疫情监测,加强媒介昆虫防制和人群防护以及适当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治疗上为避免抗疟药广泛使用产生的抗药性,应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的方式,达到治疗疟疾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作者:邢杰;阎玉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组合遗传进化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亢进和产生灭活酶等.细菌耐药基因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整合子的水平传递等发生传递.现就整合子、插入序列、插入序列共同区域在细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姚印刚;门昆;武大伟;魏殿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器官纤维化

    近年来器官纤维化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过程及其发生机制上.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PAI-1)是参与调节ECM代谢的关键酶系,PAI-1的异常表达在器官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对PAI-1生物学特性以及它和肾纤维化、肺纤维化、肝纤维化、心脏纤维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器官纤维化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文革;王俭勤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管紧张素-(1-7)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信号通路进展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重要的终末活性产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舒张血管、抑制心肌重构、保护肾脏等生物学作用,凭借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增强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活性、负向调节AugⅡ/AT1受体激活的c-Src及其下游靶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等.

    作者:肖红丽;王艳;孙芳芳;阴赪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素食膳食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膳食模式在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素食膳食模式能通过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作用降低某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但亦会因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而引起代谢异常.故素食膳食的应用宜权衡利弊,但在某些情况下,素食对预防和治疗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是有益的.

    作者:李学军;闫冰;杨叔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心力衰竭及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心肌细胞的凋亡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通过外部凋亡通路即死亡受体通路和内部凋亡通路即线粒体通路介导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TNF-α又可激活核因子κB、AKT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说明TNF-α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双向效应,此与细胞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段纬喆;赵延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尿酸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为一种非酶类的抗氧化物质,尿酸可能在帕金森病(PD)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高的尿酸水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痛风、高尿酸血症以及血浆尿酸水平较高的正常人群具有较低的PD发病风险.能够改变血浆尿酸水平的个别生活方武和饮食习惯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血浆尿酸水平较高的PD患者病程进展较慢,预后较好.用尿酸干预能够减轻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及6-羟基多巴胺对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对尿酸水平的控制可能为PD早期治疗及预防提供帮助.

    作者:蔡春生;朱红灿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围术期血糖控制新进展

    围术期手术和麻醉应激皆可引起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机制与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加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糖对机体影响主要是术后感染,其原因是高血糖降低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氧化爆发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的功能,并影响多形核细胞的免疫功能.血糖升高可延长危重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血糖调控的主要药物有口服降糖药和静脉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因其代谢半衰期长,血糖浓度难以调整,一般情况下,围术期停用口服降糖药;静脉输注短效胰岛素.输注胰岛素的方法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巳发展为增强型计算机控制预测模型,该方法可安全有效地调控围术期血糖浓度.

    作者:郑玉珍;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WT1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研究新进展

    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SD大鼠绝经模型建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大鼠绝经模型的建立提供经验.方法 4月龄史-道(SD)雌性大鼠20只,10只采用背部脊柱两侧切口,切除卵巢,10只作为正常对照,利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阴道脱落细胞,验证模型,并记录图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雌激素、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比较两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10只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完整,去势组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F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伤口感染,1只切口裂开.结论 该卵巢摘除方法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特点,大鼠绝经模型激素水平标准的建立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秀兰;阮祥燕;蒋辉;王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T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斑块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T细胞表面潜在的抗原抗体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使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促炎或抗炎的特性.激活的T细胞与血管壁周围其他细胞存在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作者:魏冬;张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