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T1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研究新进展

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关键词:WT1基因, 急性白血病, 癌基因, 免疫治疗
摘要: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疟疾防治的研究现状

    疟疾是一种具传染性并由蚊子携带传播所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另外受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的影响,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议通过加强传染源检测和疫情监测,加强媒介昆虫防制和人群防护以及适当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治疗上为避免抗疟药广泛使用产生的抗药性,应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的方式,达到治疗疟疾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作者:邢杰;阎玉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癫痫儿童认知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儿童期是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癫痫的高发阶段.具有多种因素对儿童癫痫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癫痫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挑战.现就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庭书;杨昆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垂直分离斜视的研究进展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近些年,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不断改进,分级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以及单眼、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治疗垂直分离斜视临床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原理和优缺点.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限制上转综合征在内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丽娜;杨士强;郭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肾炎康复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红细胞数、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控制情况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除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及尿红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微球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可以降低尿蛋白及尿常规红细胞数,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菁;刘美奇;李靖;王秀琴;任可;戴京璋;秦英;赵进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中医药防治胆石病实验研究进展

    胆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可能造成的副损伤、结石的残留及复发仍制约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愈来愈多.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中药能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来发挥防治胆石病的作用,主要是对胆道系统功能、胆汁脂质热力学平衡及胆色素代谢、成核缺陷及胆管感染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沈平;梁晓强;张静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栓形成与中药防治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环节.抗栓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目前使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剂和溶栓剂.尽管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同时出现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寻找抗血小板以外的多途径抗栓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因此在预防血栓前状态研究方面备受关注.

    作者:黄烨;陈可冀;殷惠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西妥昔单抗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侵袭以及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效应.多种常见肿瘤如大肠癌,头颈部鳞癌、肺癌等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表达,因此西妥昔单抗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吕汪霞;马胜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T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斑块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T细胞表面潜在的抗原抗体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使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促炎或抗炎的特性.激活的T细胞与血管壁周围其他细胞存在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作者:魏冬;张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人工培养的细胞具有有效的抗肿瘤活性,通过降解受调控的促生长细胞周期蛋白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这种可以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法被证明在动物模型以及人体试验中都非常有效.第一个获准临床试验和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中获得了较高的总体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这些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也激励着科学工作者们不断地向新的领域研究和探索.

    作者:崔利;谷潇;时莎;王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80例即将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期间疼痛相关指标,对产科质量及各产程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助产士记录的镇痛效果、产妇自行评估的镇痛效果.镇痛显效时间及首次患者自控镇痛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次给药有效按压次、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及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分娩及胎儿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美香;刘元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游离DNA与临床肿瘤的研究进展

    游离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或血清、脑脊液及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体液中游离DNA水平和(或)基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对象,游离DNA取材简便,更适合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应用.游离DNA在临床肿瘤中的研究应用广泛,研究发现游离DNA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群;王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治疗存在诸多困难,目前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因此,临床上还采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在中晚期可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梁天佳;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人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技术研究进展

    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技术是一项极有希望的保护生殖能力的技术,特别是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后出现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的女性肿瘤患者.这一技术的广泛接受,要求其具有安全、易于操作、效果理想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的方法和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作者:林茵;曲军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SD大鼠绝经模型建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大鼠绝经模型的建立提供经验.方法 4月龄史-道(SD)雌性大鼠20只,10只采用背部脊柱两侧切口,切除卵巢,10只作为正常对照,利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阴道脱落细胞,验证模型,并记录图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雌激素、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比较两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10只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完整,去势组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F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伤口感染,1只切口裂开.结论 该卵巢摘除方法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特点,大鼠绝经模型激素水平标准的建立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秀兰;阮祥燕;蒋辉;王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WT1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研究新进展

    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颈肩痛的病因研究进展

    广义的颈肩痛指的是颈肩部的所有不适,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其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其中人口学因素、疾病因素、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研究较为常见,而工作相关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在目前已成为颈肩痛病因研究的热点.但是,颈肩痛病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如相关基因的联合作用、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病因的多因素分析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顺;曾小云;许建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内皮抑素与肺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血管和肺泡的发育在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微血管的发育受生长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的调节.内皮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影响肺发育的成熟,与某些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就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对肺发育及肺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肖芳芳;黄宇戈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儿童变应性鼻炎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AR)是青少年易患的疾病之一,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与OSAHS的发病密切相关.当有变应性鼻炎时,正常的气道解剖结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AR与睡眠呼吸障碍、上呼吸道阻抗、脸部增长等有关,这些因素诱发或加重OSASH.正确规范治疗AR可预防OSAHS,或缓解已经存在的OSAHS的症状.

    作者:程涵蓉;李栋才;邱书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抑癌基因p53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p53是目前研究广泛和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或缺失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p53基因CD72的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成为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亚东;甘润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