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东;甘润良
膳食模式在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素食膳食模式能通过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作用降低某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但亦会因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而引起代谢异常.故素食膳食的应用宜权衡利弊,但在某些情况下,素食对预防和治疗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是有益的.
作者:李学军;闫冰;杨叔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结直肠癌中DNA甲基化异常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特别是基因如APC的甲基化状态改变为结直肠腺瘤-癌的发展步骤之一已被广泛认同.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对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改变的研究及其进展发现,结直肠癌中除有基因突变外.同时都存在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现对CDKN2/p16、MGMT、p53、Maspin等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其在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琳;许海南;方瑾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心肌细胞的凋亡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通过外部凋亡通路即死亡受体通路和内部凋亡通路即线粒体通路介导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TNF-α又可激活核因子κB、AKT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说明TNF-α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双向效应,此与细胞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段纬喆;赵延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围术期手术和麻醉应激皆可引起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机制与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加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有关.高血糖对机体影响主要是术后感染,其原因是高血糖降低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氧化爆发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的功能,并影响多形核细胞的免疫功能.血糖升高可延长危重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血糖调控的主要药物有口服降糖药和静脉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因其代谢半衰期长,血糖浓度难以调整,一般情况下,围术期停用口服降糖药;静脉输注短效胰岛素.输注胰岛素的方法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巳发展为增强型计算机控制预测模型,该方法可安全有效地调控围术期血糖浓度.
作者:郑玉珍;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治疗存在诸多困难,目前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因此,临床上还采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在中晚期可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梁天佳;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p53是目前研究广泛和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或缺失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p53基因CD72的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成为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亚东;甘润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广义的颈肩痛指的是颈肩部的所有不适,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其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其中人口学因素、疾病因素、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研究较为常见,而工作相关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在目前已成为颈肩痛病因研究的热点.但是,颈肩痛病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如相关基因的联合作用、各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病因的多因素分析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顺;曾小云;许建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表现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应增加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细胞因子在产后甲状腺炎的自行缓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遗传因素、微嵌合体及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楼寒钰;吴艺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鼻部脑膜脑膨出是脑膜和部分脑组织经过发育不完善或钙化不全的颅底骨质疝入鼻部所致的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隐匿,极易误诊,处理不当容易并发脑脊液鼻漏和脑膜炎.随着CT、MRI等影像学和鼻内镜检查技术的提高,鼻部脑膜脑膨出的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鼻内镜外科手术已基本代替传统的外科开颅手术,具有安全、简单、微创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于焕新;刘钢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肺癌是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预后较差,胸部X线及痰细胞筛查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具有分析速度快、高通量、样品用量少、敏感度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能直接分析组分复杂的生物样品.该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获得了明显进展.
作者:周继红;柳广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线粒体在生产腺苷三磷酸的同时也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个体氧自由基的积累,造成线粒体结构功能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线粒体功能受损出现氧化磷酸化障碍,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丧失动力引发衰老.而mtDNA特殊的结构使其易被攻击,积累大量的突变,终加速衰老的发生发展.mtDNA突变呈增龄性积累,表明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衰老有关的衰退性疾病有关.
作者:杨茂林;孟思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5-羟色胺综合征(5-HTS)是神经系统中5-HT功能亢进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它是由药物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细胞突触间隙5-HT递质浓度过多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多数由治疗性药物、故意服药或意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
作者:许昌泰;李云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近年来器官纤维化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过程及其发生机制上.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PAI-1)是参与调节ECM代谢的关键酶系,PAI-1的异常表达在器官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对PAI-1生物学特性以及它和肾纤维化、肺纤维化、肝纤维化、心脏纤维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器官纤维化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文革;王俭勤 刊期: 2010年第09期
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作为一种非酶类的抗氧化物质,尿酸可能在帕金森病(PD)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高的尿酸水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痛风、高尿酸血症以及血浆尿酸水平较高的正常人群具有较低的PD发病风险.能够改变血浆尿酸水平的个别生活方武和饮食习惯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血浆尿酸水平较高的PD患者病程进展较慢,预后较好.用尿酸干预能够减轻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及6-羟基多巴胺对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对尿酸水平的控制可能为PD早期治疗及预防提供帮助.
作者:蔡春生;朱红灿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胆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可能造成的副损伤、结石的残留及复发仍制约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愈来愈多.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中药能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来发挥防治胆石病的作用,主要是对胆道系统功能、胆汁脂质热力学平衡及胆色素代谢、成核缺陷及胆管感染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沈平;梁晓强;张静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微血管和肺泡的发育在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微血管的发育受生长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的调节.内皮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影响肺发育的成熟,与某些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就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对肺发育及肺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肖芳芳;黄宇戈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非常常见,其与预后不良有关.目前,CR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肾功能恶化和利尿剂抵抗,CRS的治疗更加困难.包括B型利钠肽、超滤、持续的呋塞米输注、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和腺苷受体拮抗剂等的综合治疗可能效果较好.CR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国会;王宇宏;苏伟;贾士来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儿童期是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癫痫的高发阶段.具有多种因素对儿童癫痫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癫痫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挑战.现就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庭书;杨昆胜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