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NA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现状

刘琳;许海南;方瑾

关键词:DNA甲基化, 结直肠癌, 早期诊断, 基因
摘要:结直肠癌中DNA甲基化异常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特别是基因如APC的甲基化状态改变为结直肠腺瘤-癌的发展步骤之一已被广泛认同.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对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异常改变的研究及其进展发现,结直肠癌中除有基因突变外.同时都存在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现对CDKN2/p16、MGMT、p53、Maspin等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其在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垂直分离斜视的研究进展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近些年,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不断改进,分级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以及单眼、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治疗垂直分离斜视临床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原理和优缺点.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限制上转综合征在内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丽娜;杨士强;郭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中医药防治胆石病实验研究进展

    胆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可能造成的副损伤、结石的残留及复发仍制约其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愈来愈多.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中药能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来发挥防治胆石病的作用,主要是对胆道系统功能、胆汁脂质热力学平衡及胆色素代谢、成核缺陷及胆管感染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沈平;梁晓强;张静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终末期肝病是急性或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常伴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因其成本高及排斥反应等不足使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千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研究显示干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且能支持受损肝脏的再生,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文静;王军;胡辂;兰春慧;陈东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产后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表现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应增加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细胞因子在产后甲状腺炎的自行缓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遗传因素、微嵌合体及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楼寒钰;吴艺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局部亚低温及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局部亚低温和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和抑制凋亡.局部亚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以抑制脑梗死后所激活的细胞凋亡途径中的caspase-3和细胞凋亡诱导因子表达,促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为重要途径.在细胞移植抗凋亡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移植细胞所分泌的体液因子,对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现综述局部亚低温和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解春丽;朱海英;殷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80例即将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期间疼痛相关指标,对产科质量及各产程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助产士记录的镇痛效果、产妇自行评估的镇痛效果.镇痛显效时间及首次患者自控镇痛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次给药有效按压次、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及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分娩及胎儿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美香;刘元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观察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应用轻比重布比卡因进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40例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的变化情况,总结轻比重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后T1、T2、T3、T4、T5各时间点MAP、心率、SpO2监测结果与麻醉前(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轻比重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有明显的可行性.

    作者:张继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SD大鼠绝经模型建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大鼠绝经模型的建立提供经验.方法 4月龄史-道(SD)雌性大鼠20只,10只采用背部脊柱两侧切口,切除卵巢,10只作为正常对照,利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阴道脱落细胞,验证模型,并记录图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雌激素、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比较两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10只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完整,去势组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F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伤口感染,1只切口裂开.结论 该卵巢摘除方法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特点,大鼠绝经模型激素水平标准的建立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秀兰;阮祥燕;蒋辉;王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疟疾防治的研究现状

    疟疾是一种具传染性并由蚊子携带传播所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另外受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的影响,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议通过加强传染源检测和疫情监测,加强媒介昆虫防制和人群防护以及适当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治疗上为避免抗疟药广泛使用产生的抗药性,应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的方式,达到治疗疟疾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作者:邢杰;阎玉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与代谢综合征

    脂质的异位沉积是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中心环节,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具有3个异构体,它主要通过调节脂肪和胆固醇的合成在体内能量稳态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SREBPs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组成,同时在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可有高表达,但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SREBPs也参与MS各组分的发生发展,对SREBPs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MS及其各组分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崔琴;周红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素食膳食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膳食模式在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素食膳食模式能通过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作用降低某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但亦会因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而引起代谢异常.故素食膳食的应用宜权衡利弊,但在某些情况下,素食对预防和治疗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是有益的.

    作者:李学军;闫冰;杨叔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心力衰竭及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近年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心肌细胞的凋亡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通过外部凋亡通路即死亡受体通路和内部凋亡通路即线粒体通路介导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TNF-α又可激活核因子κB、AKT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说明TNF-α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双向效应,此与细胞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段纬喆;赵延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内皮抑素与肺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血管和肺泡的发育在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微血管的发育受生长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的调节.内皮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影响肺发育的成熟,与某些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就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对肺发育及肺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肖芳芳;黄宇戈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栓形成与中药防治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环节.抗栓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目前使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剂和溶栓剂.尽管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同时出现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寻找抗血小板以外的多途径抗栓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因此在预防血栓前状态研究方面备受关注.

    作者:黄烨;陈可冀;殷惠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组合遗传进化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表达亢进和产生灭活酶等.细菌耐药基因通过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型噬菌体、整合子的水平传递等发生传递.现就整合子、插入序列、插入序列共同区域在细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姚印刚;门昆;武大伟;魏殿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西妥昔单抗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侵袭以及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效应.多种常见肿瘤如大肠癌,头颈部鳞癌、肺癌等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表达,因此西妥昔单抗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吕汪霞;马胜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白内障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与进展

    老年型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到现在为止仍无有效的药物能彻底治愈,只能借助手术(即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患者复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术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也在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武由初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到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再至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初的(以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代表)切口大、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多、伤口修复慢,逐步过渡发展为现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伤口修复快.人工晶状体引入及其不断的改进又使得术后远近视力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作者:姜淑敏;韩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游离DNA与临床肿瘤的研究进展

    游离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或血清、脑脊液及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体液中游离DNA水平和(或)基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对象,游离DNA取材简便,更适合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应用.游离DNA在临床肿瘤中的研究应用广泛,研究发现游离DNA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群;王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肾炎康复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红细胞数、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控制情况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除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及尿红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微球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可以降低尿蛋白及尿常规红细胞数,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菁;刘美奇;李靖;王秀琴;任可;戴京璋;秦英;赵进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儿童变应性鼻炎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AR)是青少年易患的疾病之一,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与OSAHS的发病密切相关.当有变应性鼻炎时,正常的气道解剖结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AR与睡眠呼吸障碍、上呼吸道阻抗、脸部增长等有关,这些因素诱发或加重OSASH.正确规范治疗AR可预防OSAHS,或缓解已经存在的OSAHS的症状.

    作者:程涵蓉;李栋才;邱书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