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菁;刘美奇;李靖;王秀琴;任可;戴京璋;秦英;赵进喜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表现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应增加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细胞因子在产后甲状腺炎的自行缓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遗传因素、微嵌合体及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楼寒钰;吴艺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脂质的异位沉积是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中心环节,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具有3个异构体,它主要通过调节脂肪和胆固醇的合成在体内能量稳态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SREBPs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组成,同时在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可有高表达,但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SREBPs也参与MS各组分的发生发展,对SREBPs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MS及其各组分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崔琴;周红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晚期胃癌预后差,化疗效果不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从多个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活动,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胃癌肠型比弥漫型HER2阳性表达率高,胃食管连接部HER2阳性表达率比胃部的高.HercepTest评分标准可用于评估HER2表达水平.近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是预后不良因素.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有可能是未来治疗HER2过表达胃癌的标准方案.
作者:李保奇;岑洪;胡晓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局部亚低温和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和抑制凋亡.局部亚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以抑制脑梗死后所激活的细胞凋亡途径中的caspase-3和细胞凋亡诱导因子表达,促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为重要途径.在细胞移植抗凋亡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移植细胞所分泌的体液因子,对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现综述局部亚低温和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解春丽;朱海英;殷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老年型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到现在为止仍无有效的药物能彻底治愈,只能借助手术(即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患者复明.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术式及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也在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武由初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到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再至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初的(以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代表)切口大、手术时间长、组织损伤多、伤口修复慢,逐步过渡发展为现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伤口修复快.人工晶状体引入及其不断的改进又使得术后远近视力均得到较大的改善.
作者:姜淑敏;韩琪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重要的终末活性产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舒张血管、抑制心肌重构、保护肾脏等生物学作用,凭借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增强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活性、负向调节AugⅡ/AT1受体激活的c-Src及其下游靶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等.
作者:肖红丽;王艳;孙芳芳;阴赪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儿童期是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癫痫的高发阶段.具有多种因素对儿童癫痫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癫痫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挑战.现就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庭书;杨昆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鼻部脑膜脑膨出是脑膜和部分脑组织经过发育不完善或钙化不全的颅底骨质疝入鼻部所致的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隐匿,极易误诊,处理不当容易并发脑脊液鼻漏和脑膜炎.随着CT、MRI等影像学和鼻内镜检查技术的提高,鼻部脑膜脑膨出的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鼻内镜外科手术已基本代替传统的外科开颅手术,具有安全、简单、微创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于焕新;刘钢 刊期: 2010年第09期
5-羟色胺综合征(5-HTS)是神经系统中5-HT功能亢进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它是由药物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细胞突触间隙5-HT递质浓度过多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多数由治疗性药物、故意服药或意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
作者:许昌泰;李云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p53是目前研究广泛和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或缺失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p53基因CD72的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成为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亚东;甘润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近些年,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不断改进,分级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手术,以及单眼、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治疗垂直分离斜视临床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原理和优缺点.下斜肌前转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限制上转综合征在内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朱丽娜;杨士强;郭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门峡中心医院普外科199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00例,按不同时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观察组为改进方法组,对照组为传统方法组,观察两组度瓣坏死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150例中皮瓣坏死34例,坏死率为22.7%;观察组150例中皮瓣坏死21例,坏死率为14.0%,两组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腋下、胸骨旁置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够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韩志敏;李晓辉;郭成云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肺癌是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预后较差,胸部X线及痰细胞筛查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具有分析速度快、高通量、样品用量少、敏感度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能直接分析组分复杂的生物样品.该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获得了明显进展.
作者:周继红;柳广南 刊期: 2010年第09期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所有的血管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现从概念及意义,分类、流行病学研究与转归、相关因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综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为降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预防和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轩东;常履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目前治疗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产生运动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诱发运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其受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左旋多巴剂量及治疗时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年龄为保护性因素,不同药物的使用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徐珊;龙汉春;彭国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80例即将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物为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镇痛期间疼痛相关指标,对产科质量及各产程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助产士记录的镇痛效果、产妇自行评估的镇痛效果.镇痛显效时间及首次患者自控镇痛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次给药有效按压次、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及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分娩及胎儿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美香;刘元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疟疾是一种具传染性并由蚊子携带传播所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另外受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的影响,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建议通过加强传染源检测和疫情监测,加强媒介昆虫防制和人群防护以及适当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治疗上为避免抗疟药广泛使用产生的抗药性,应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的方式,达到治疗疟疾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作者:邢杰;阎玉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非常常见,其与预后不良有关.目前,CR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肾功能恶化和利尿剂抵抗,CRS的治疗更加困难.包括B型利钠肽、超滤、持续的呋塞米输注、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和腺苷受体拮抗剂等的综合治疗可能效果较好.CR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国会;王宇宏;苏伟;贾士来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