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介入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

王雪松;廖冬青;董延江;宋超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 介入治疗, 臭氧溶核术, 椎间盘切吸术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臭氧溶核术及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63例经临床、CT及MRI明确诊断的单纯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臭氧溶核术治疗的为A组(33例),应用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的为B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穿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75.8%,B组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治疗时间为(18.2±3.9)min,B组为(43.3±6.7)min;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8±0.6)d,B组为(6.0±0.8)d,两组穿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臭氧溶核术及椎间盘切吸术均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臭氧溶核术由于其操作更为简单,住院时间更短,效价比更有优势,因此更适于中小医院开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观察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应用轻比重布比卡因进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40例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的变化情况,总结轻比重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后T1、T2、T3、T4、T5各时间点MAP、心率、SpO2监测结果与麻醉前(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轻比重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有明显的可行性.

    作者:张继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HER2过表达与胃癌预后及靶向治疗的关系

    晚期胃癌预后差,化疗效果不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从多个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活动,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胃癌肠型比弥漫型HER2阳性表达率高,胃食管连接部HER2阳性表达率比胃部的高.HercepTest评分标准可用于评估HER2表达水平.近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是预后不良因素.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有可能是未来治疗HER2过表达胃癌的标准方案.

    作者:李保奇;岑洪;胡晓桦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局部亚低温及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局部亚低温和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和抑制凋亡.局部亚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以抑制脑梗死后所激活的细胞凋亡途径中的caspase-3和细胞凋亡诱导因子表达,促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为重要途径.在细胞移植抗凋亡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作为移植细胞所分泌的体液因子,对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现综述局部亚低温和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解春丽;朱海英;殷延霞;马英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产后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产后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病率较高,表现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妊娠期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应增加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细胞因子在产后甲状腺炎的自行缓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遗传因素、微嵌合体及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楼寒钰;吴艺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肾炎康复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红细胞数、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控制情况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除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及尿红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微球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可以降低尿蛋白及尿常规红细胞数,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菁;刘美奇;李靖;王秀琴;任可;戴京璋;秦英;赵进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疾病,目前治疗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产生运动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诱发运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其受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左旋多巴剂量及治疗时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年龄为保护性因素,不同药物的使用可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徐珊;龙汉春;彭国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人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技术研究进展

    卵巢组织的玻璃化冷冻技术是一项极有希望的保护生殖能力的技术,特别是对于接受放疗化疗后出现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的女性肿瘤患者.这一技术的广泛接受,要求其具有安全、易于操作、效果理想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的方法和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作者:林茵;曲军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血管紧张素-(1-7)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信号通路进展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重要的终末活性产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舒张血管、抑制心肌重构、保护肾脏等生物学作用,凭借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增强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活性、负向调节AugⅡ/AT1受体激活的c-Src及其下游靶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等.

    作者:肖红丽;王艳;孙芳芳;阴赪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游离DNA与临床肿瘤的研究进展

    游离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或血清、脑脊液及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体液中游离DNA水平和(或)基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对象,游离DNA取材简便,更适合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应用.游离DNA在临床肿瘤中的研究应用广泛,研究发现游离DNA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群;王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种子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移植途径和方法,移植后的体内示踪技术,治疗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T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斑块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T细胞表面潜在的抗原抗体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使不同的T细胞亚群具有促炎或抗炎的特性.激活的T细胞与血管壁周围其他细胞存在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作者:魏冬;张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内皮抑素与肺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血管和肺泡的发育在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微血管的发育受生长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的调节.内皮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影响肺发育的成熟,与某些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就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对肺发育及肺疾病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肖芳芳;黄宇戈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儿童变应性鼻炎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AR)是青少年易患的疾病之一,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危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与OSAHS的发病密切相关.当有变应性鼻炎时,正常的气道解剖结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AR与睡眠呼吸障碍、上呼吸道阻抗、脸部增长等有关,这些因素诱发或加重OSASH.正确规范治疗AR可预防OSAHS,或缓解已经存在的OSAHS的症状.

    作者:程涵蓉;李栋才;邱书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人工培养的细胞具有有效的抗肿瘤活性,通过降解受调控的促生长细胞周期蛋白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这种可以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法被证明在动物模型以及人体试验中都非常有效.第一个获准临床试验和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中获得了较高的总体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这些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也激励着科学工作者们不断地向新的领域研究和探索.

    作者:崔利;谷潇;时莎;王斯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5-羟色胺综合征研究现状

    5-羟色胺综合征(5-HTS)是神经系统中5-HT功能亢进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它是由药物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细胞突触间隙5-HT递质浓度过多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多数由治疗性药物、故意服药或意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

    作者:许昌泰;李云庆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WT1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研究新进展

    WT1基因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基因,它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呈现有规律的表达,这使它一直成为多年来研究的热点.WT1在人类多数急性白血病(AL)细胞异常地高表达,而在正常人的骨髓则无表达或极微量表达,提示WT1基因与AL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对该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与AL预后的关系,以及针对该基因的免疫治疗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永志;李维佳;黄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癫痫儿童认知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儿童期是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的时期,也是癫痫的高发阶段.具有多种因素对儿童癫痫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癫痫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挑战.现就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庭书;杨昆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与代谢综合征

    脂质的异位沉积是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中心环节,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具有3个异构体,它主要通过调节脂肪和胆固醇的合成在体内能量稳态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SREBPs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组成,同时在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可有高表达,但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SREBPs也参与MS各组分的发生发展,对SREBPs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MS及其各组分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崔琴;周红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两种介入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臭氧溶核术及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63例经临床、CT及MRI明确诊断的单纯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臭氧溶核术治疗的为A组(33例),应用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的为B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穿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75.8%,B组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治疗时间为(18.2±3.9)min,B组为(43.3±6.7)min;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8±0.6)d,B组为(6.0±0.8)d,两组穿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臭氧溶核术及椎间盘切吸术均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臭氧溶核术由于其操作更为简单,住院时间更短,效价比更有优势,因此更适于中小医院开展.

    作者:王雪松;廖冬青;董延江;宋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治疗存在诸多困难,目前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因此,临床上还采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在中晚期可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梁天佳;莫雪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