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雅;徐京昕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它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目标神经,其大优点是能够实时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实施以及在周围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成像特征,为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
作者:张晋峰;张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大量的前瞻性研究证明,脑血管病是遗传、环境、个人的生活方式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研究进展表明,脑血管病与遗传基因易感性有关,遗传基因是脑血管病传统的血管危险因子之外的一个独立因素.现就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艳萍;张蕴莉;方伯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近年发病有增加趋势.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案甚多,尚未统一,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有望改善预后.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在此做一综述.
作者:梁丹;黎万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VEGFR-3在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地位.抗肿瘤淋巴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并证实阻断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蕾;阮政;王新立;郑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能量和代谢的中心,也是在细胞凋亡、信号转导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细胞器.Bcl-2家族蛋白是重要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包括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两类功能相反的蛋白质.Bcl-2家族蛋白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对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起调控作用.现就Bcl-2家族蛋白的发现、结构、功能以及其对线粒体介导细胞调亡的作用机制做一下综述.
作者:李捷萌;陈彦青;刘荣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近几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它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诸多特性.本文阐述了血管内皮的主要功能及检测方法,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管内皮与脂联素的新研究,阐述二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慧群;陈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髌腱痛,是发生在髌腱的劳损性病变.患者初的主诉为跳跃落地时定位明确的髌腱疼痛,通常位于髌骨下极附近.其损伤的本质并不是炎症,而是髌腱适应张力失败导致的退变.通过患者的跳跃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可较好地显示患病的部位及程度.一般处理包括充分热身、适度的运动量、佩戴护膝及运动后冰敷等.类固醇局部应用、体外震波碎石术、超声、偏心运动疗法等可用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切开或关节镜下清理等,文献中尚不统一,其效果对比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恒俊;赵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的标志,因其在凝血过程中所发挥的双重作用,使其成为目前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热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遗传因素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研究正日益增多,从基因水平研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对于其预防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崔亚斌;林发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是一种检测体内组织、细胞生化代谢水平的无创性方法,它在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中有着重要价值.尤其是当一些因素(如合并有放射治疗后改变等)使常规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时,1H-MRS提供的代谢信息能提高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准确性,有待逐渐成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常规检查的一部分.该文对1H-MRS定量颅内肿瘤代谢物的方法及技术予以综述.
作者:赵芝弘;吴仁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血管钙化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很常见,其过程与骨形成相似,是有组织的主动调节过程,涉及许多促进和抑制钙化因素.其中骨形成蛋白在血管钙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骨形成蛋白2和骨形成蛋白7与血管钙化的可能相关作用是目前研究多的.
作者:周进;陈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研究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解耦联蛋白2参与了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间有密切联系.解耦联蛋白2也可调节胰岛素分泌、限制活性氧产生、调节ATP合成等.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解耦联蛋白2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进一步防治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林海凤;林志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新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与少见的遗传病戈谢病有关.戈谢病患者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多数发病年龄早,无明显的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的反应差,也有典型的左旋多巴有反应的帕金森病.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即使是杂合子也有发展为帕金森病的危险,而且帕金森病患者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比普通人群高.在戈谢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病理研究中发现共核蛋白阳性的路易体和包涵体.
作者:石志鸿;张本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基因是首先在细胞凋亡中因一种表达特异的蛋白质而鉴别出来的一种新的抑癌基因.近年来,在PDCD4基因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影响,以及对转化和蛋白质翻译的抑制作用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显示,PDCD4基因在肿瘤治疗中作为一种分子治疗靶向的可能性.现对PDCD4基因的表达、结构、功能予以综述.
作者:唐锟;刘小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Toll样受体2(TLR2)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促进炎症的发展,在A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AS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进AS 的发生、发展.此外,TLR2与内皮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AS产生影响.
作者:方玲;刘先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负压型鼓室压图是由于咽鼓管障碍导致中耳负压引起,临床该图形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目前,国内学者对负压型鼓室压图与鼓室积液的临床联系仍存有分歧.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负压型鼓室压图的鼓室峰压、镫骨肌声反射、鼓室图宽度及多频率鼓室导抗测试等多项声阻抗指标,试图探讨负压型鼓室压图与中耳积液的内在联系.
作者:肖娟;罗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以钼靶、超声作为对乳腺癌的基本筛查手段,CT、磁共振显像、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PET-CT定位于进一步补充检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成为今后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向.
作者:齐晨晖;陈方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内脏脂肪素(visfatin)是新近发现的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表达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内脏脂肪量呈正相关,在内脏脂肪组织丰度极高,在肥胖的发展过程中表达亦升高.而肥胖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全身性炎症病理过程,对于visfatin与炎症的关系研究较少.其可能是机体自身平衡而分泌的一个对抗多种致炎(炎症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细胞因子,其对糖代谢和visfatin mRNA的表达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政钊;邓宏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沙盘游戏疗法的研究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威尔斯、洛温菲尔德和卡尔夫.沙盘游戏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在国外应用于各类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治疗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它在国内还处于引进阶段,其有效性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掌握大量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将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与理论,具体操作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介绍与阐释.
作者:张利滨;黄钢;章小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CYP 2B6参与催化多种内源、外源化合物,特别是多种临床药物的生物转化.随着它的一系列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很高的抗体被制造出来,以及大量底物的发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在CYP家族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CYP2B6的重要底物、诱导和抑制剂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晋朝;周宏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而微炎症状态可加剧MHD患者的贫血、营养不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与其病死率密切相关,故寻找微炎症状态的病因并加以积极控制,对改善MHD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微炎症状态的病因及反映微炎症状态的相关因子,尤其是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李俊;李艳锋;韩晓铃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