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 Wen;王晓东;LIU Chao
随着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在临床应用上非常重要,文章着重对目前EPO相关的检测方法的发展予以简要综述对其发展趋势作一展望.同时介绍EPO的检测的临床应用,如反映肾性贫血、癌症相关疾病以及神经保护等,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加以点明.相信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会使EPO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者:ZENG Zhao-wei;丁红梅;王学谦 刊期: 2008年第16期
微炎症状态是以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为中心的缓慢发生和持续存在的轻微炎性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普遍存在,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病变、营养不良、贫血等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事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炎症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方法尚不理想,人们尝试从透析的各环节及使用药物阻断或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本文针对微炎症状态的原因所采取的防治对策如改善透析器透析液生物相客性及药物的使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ZHANG Wen-xin;龚智峰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结石行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后残留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B5例ESWL术后残留输尿管结石患者,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结果 82例中79例原位一次碎石成功,3例有较大结石返回肾脏,加行1次ESWL,术后2个月复查结石均排净.仅1例结石下方输尿管明显狭窄进镜困难而改开放手术、另2例结石下方有较大内芽组织粘连进镜时出现输尿管穿孔而改行开放手术取石.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ESWL术后残留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治疗.
作者:LIU Jin-yuan;何德辉;MAI Yin-ying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PI3K/Akt通路不仅与细胞的增殖、凋亡有关.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对化疗的反应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异性抑制PI3K/Akt通路的活性可减少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性,通路抑制剂联合化疗可增强化疗效果,这提示了PI3K/Akt通路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HUANG Zhuo-ya;姜汉国 刊期: 2008年第16期
多糖是生物有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作为天然生物效应调节剂,不仅能促进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还能促进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糖类药物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撰文对多糖抗肿瘤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辛晓明;WANG Da-wei;赵娟;WANG Hao;费洪荣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肝干细胞是肝内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与肝脏发育和再生修复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肝干细胞有多种来源,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支持肝癌干细胞来源于正常肝干细胞转化的假说.肝干细胞的研究可能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ZHONG Xiao-gang;殷舞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营养支持在疾病治疗中日趋重要,随着人们对肠功能的再认识,尤其是肠道黏膜屏障、细菌易位及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一个中心器官等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应用技术还是制剂研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肠内免疫营养更是近年来现代外科研究的方向之一.
作者:桂翔;CHEN Si-zeng 刊期: 2008年第16期
重症肌无力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抗体介导,具有细胞免疫依赖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因子通过复杂的机制参与重症肌无力发病与进展.撰文综述了与重症肌无力有关的几类细胞因子(干扰素、自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园子),井对近年来基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传导通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实验研究进行探讨.
作者:GUO Su-jie;孟和宝力高;E Er-den 刊期: 2008年第16期
医学英语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熏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水平还不高.亦未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医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个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是各自为政.本文分析了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讲述了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探索.
作者:刘伟荣;WANG Jun-lin;杨丹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情况,为临床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发现,桂枝茯苓丸使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出现亚二倍体峰(Ap峰).结论 桂枝茯苓丸能够诱导瘤细胞凋亡,起到抑瘤作用.
作者:徐晓焱;HAN Yan-long;邓代千 刊期: 2008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导致心肌梗死的延展、心功能恢复障碍、左室重构等合并症,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成为当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热点.本文就无复流现象的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进展性卒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生率高.分析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因素,研究发现某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干预这些因素可阻止其发生、发展.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发热、感染、动脉硬化程度和缺血状态等.早期CT局灶性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临床扩散加权成像不匹配等,可预测卒中进展的发生.
作者:任中秀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穿孔的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8例上消化道穿孔病例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上消化道穿孔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因腹膜炎加重中转手术.结论 对于空腹穿孔,腹膜炎症比较局限,中度症状较轻的上消化道穿孔病例,非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稳妥的治疗方法.
作者:JIA Bao-qing;李荣 刊期: 2008年第16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人体内一组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关键酶,特别是MMP-2、MMP-9.MMP-2、MMP-9通过降解ECM,在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探讨MMP-2、MMP-9与宫颈上皮瘤样变、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提出MMP-2、MMP-9与宫颈癌的进展相关,检测MMP-2、MMP-9有助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判定预后.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葡萄球菌尤其是酎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所致的感染日益增多,夫西地酸作为一种窄谱、高效抗生素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干预防和治疗葡萄球菌感染近40年仍疗效显著.而且耐药率低、不良反应少,因而越来越受关注.撰文针对其抗菌机制、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近年国内外应用于治疗葡萄球菌gI起的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和外科手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晨进行总结,以便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提高防治葡萄球菌感染的显效率,降低耐药率.
作者:李传杰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近年来,羟基磷灰石被广泛应用于眼眶重建术.本文简要介绍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在眼眶重建术中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处理的研究进展.其改良植入方法主要是前部巩膜壳切开成花瓣状,同时游离后极部巩膜与视神经.植入术后并发症常见有植入物暴露及结膜裂开、残留上眶区凹陷、眼座移位、脓性肉芽肿等.处理并发症的主要手术方法有筋膜囊扩大缝合术,结膜筋膜瓣滑行覆盖术等,经过处理疗效良好.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6期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所以公立医院应该一方面致力于提高医疗技术效率,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根据社会需求,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病,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近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γ(PPARα/γ)双重激动剂具有降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是一类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对其相关研究将有助于今后临床上更好的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YANG Jun;邹秀兰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氯吡格雷为新一代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疾病预防治疗中广泛研究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就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鲁胜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左旋卡尼汀(L-CN)与环磷腺苷葡胺(MCA)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8例确诊的CHF患者随机分为L-CN与MCA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0例和MCA治疗组28例.MCA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MCA 180 mg静脉滴注,1次/d,联合治疗组在MCA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国产L-CN 3 g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2周.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LVEF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P<0.05),但联合治疗组比MCA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联合应用左旋卡尼汀与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JIANG Jing-bo;伍二斌;ZHANG Wei;潘迪光 刊期: 200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