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唇腭裂的胎儿诊断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江乐文;唐世杰

关键词:唇腭裂, 胎儿外科, 产前诊断
摘要:胎儿外科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一些胎儿致命性疾病的治疗,而应用该技术治疗非致命性的先天畸形如唇腭裂,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在其临床应用之前,还存在着对唇腭裂的准确快速产前诊断、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基础理论的支持、手术人员的培训以及相关设备的完善等需要克服的困难.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对唇腭裂胎儿外科治疗的新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唇腭裂的胎儿诊断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胎儿外科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一些胎儿致命性疾病的治疗,而应用该技术治疗非致命性的先天畸形如唇腭裂,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在其临床应用之前,还存在着对唇腭裂的准确快速产前诊断、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基础理论的支持、手术人员的培训以及相关设备的完善等需要克服的困难.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对唇腭裂胎儿外科治疗的新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作者:江乐文;唐世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磁共振波谱定量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价值

    磁共振波谱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测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生化改变的分析技术,是活体神经化学物质代谢信息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在细胞代谢水平反映脑外伤后代谢的异常变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颅脑损伤中重要的脑损伤类型,MRS可以检测出患者脑代谢物如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肌酸、谷氨酸等的变化,伤后几天至几周测定的代谢物水平与患者病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张海都;郑文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结构功能与胰岛素类似,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除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IGF-1对其有保护作用.现就其二者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汉生;梁贵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保济口服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乙腈-水(20∶ 80)为流动相;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 mm×4.6 mm × 5 μ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3 nm,采用外标法.结果 柚皮苷在16.26~195.12 μg范围里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柚皮苷的回收率为99.01%.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

    作者:宋丽莉;黄惠莲;夏步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型致病真菌,可致人类感染,多器官受累,引起系统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 病情凶险,如未能及时有效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提高PSM的早期诊断水平,近年来各国学者对PSM的实验室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作者就PSM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罗青华;梁伶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放射性直肠炎治疗概况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外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做了大量研究,药物治疗如类固醇灌肠剂、非固醇类抗炎剂、硫糖铝、甲醛等,其他手段有内镜下激光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等,各具优缺点.

    作者:李宜放;刘丽坤;王晞星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它们在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机制中或被激活,或被抑制,相互协同或拮抗,终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nm23基因抑制肿瘤转移,而CD44v、S100A4基因和TIAM1基因促进肿瘤的扩散.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胎心无负荷试验和脑、脐动脉血流超声监测宫内窘迫胎儿预后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胎心无负荷试验(NST)和脑、脐动脉血流监测对预测胎儿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孕37~42周孕妇用胎心监护仪监护,无反应型者再用彩超检测脐动脉血流速度(S/D)值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S/D)值,并对胎儿宫内窘迫者的NST、S/D值、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和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胎心监护、脐血流与大脑中动脉血流检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缺陷,各项监测指标均正常者表示胎儿宫内情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异常者提示胎儿宫内情况危急,需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结论 胎心监护、脐血流与大脑中动脉血流检测联合应用可弥补单纯胎心监护、脐血流、大脑中动脉血流检测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不足,产后正确诊断新生儿窒息,降低假阳性率及盲目剖宫产率,正确预测胎儿宫内安危及胎儿预后的可靠性.

    作者:滕平;郭永;禹志霞;王春霞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若炎症迁延不愈,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机体抗HBV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感染的结局.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抗原特异性炎性细胞的肝细胞损伤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此之外,病毒自身因素(包括过度表达的病毒蛋白、HBxAg、HBSP)、细胞因子、TRAI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人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血小板等因素也可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慧;吴金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用电针促排气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静吸复合全麻下LC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排气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开始排气时间为(15±8) h,对照组(32±18) h,两组平均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P<0.01).结论 针刺法能加快老年LC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杨焕杰;刘家放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急性脑损伤患者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当缺血、缺氧、中毒或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NSE便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在神经元损害的标志酶中,NSE与醛缩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同,它不与血或坏死的细胞中易释放,首先进入脑脊液中,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因而进入血液循环,这为脑组织损伤后检测血清中NSE的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结合,因而从缺化提供了依据.所以目前,NSE不仅作为肿瘤标志物广泛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病情的监测,而且它在急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监测中的作用倍受人们重视.

    作者:邹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CT血管造影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动脉瘤)、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肿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CT血管造影技术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正逐步扩大.本文就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尹东;李宏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急性肺损伤药物保护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ALI)因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至今不明确而成为临床高病死率的常见病.目前的机械通气治疗不能从根本上阻断其发展,人们对ALI的药物治疗寄予了更多的希望,本文就其药物保护方面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余艳丽;曹殿青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新发现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人博卡病毒

    新近发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婴幼儿因博卡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炎症,甚至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DNA,属细小病毒亚科,多数细小病毒主要感染家畜并致病.导致人类感染还鲜为人知,由于人博卡病毒发现时间短,因此,对于该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临床检测方法、感染者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还很零散.本文对人博卡病毒生物学分类、分子生物学研究、系统发育树分析、流行特征及诊断等方面等资料进行综述,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作者:何慧;刘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窦性心率震荡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窦性心率震荡是指单个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短暂的初期加速和紧随其后的减慢现象,是室性期前收缩所致的心排血量的变化引起压力反射的结果,它反映了迷走神经的反射功能.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电学指标,窦性心率震荡对心血管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作者:张晓红;马礼坤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帕金森病环境毒素模型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但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认为P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与PD的关系非常密切,MPTP-PD是造成PD的重要因素之一,除MPTP外,多种环境毒素参与PD的发生,如百草枯、代森锰和鱼藤酮等,其中有的作为农药被广泛应用,因此研究环境毒素与PD的关系无疑成为意义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者:张闿艺;黄小军;黄晓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方法 对近6年来齐河县人民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35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经1年以上随访,Ⅱ期优良率100%,Ⅲ期早期优良率为65%.结论 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预防塌陷、降低病残率、延长自体关节使用寿命等优点.

    作者:李雷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现状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它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白内障手术的方式、各种药物和生物制剂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柳玉霞;李瑞庄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枕叶皮质盲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枕叶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将33例枕叶皮质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皮质盲患者给予激素、脱水、神经营养治疗,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有效率达47.4%.结论 本病易误诊,治愈率低,临床上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树突状细胞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着重阐述其在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罗业琳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