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尹东;李宏宇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血管疾病, 肿瘤, 三维重建
摘要:CT血管造影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动脉瘤)、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肿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CT血管造影技术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正逐步扩大.本文就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和球后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疗效.方法 应用复方樟柳碱对56例AION患者进行治疗,分别采用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和球后注射的给药方法.观察用药前后视力、视野及眼底血管的变化,对两组的病例作疗效对比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治疗后皮下注射组患者视力提高、视野扩大、眼底改善的显效率分别为56.7%、 66.7%、70%;球后注射组患者视力提高、视野扩大、眼底改善的显效率分别为57.7%、76.9%、 76.9%.两组视力、视野、眼底变化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后注射组的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暂时性瞳孔散大、眼球运动受限及上睑下垂等改变,皮下注射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颞浅动脉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AION,与球后注射给药有相当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郑帆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用电针促排气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静吸复合全麻下LC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排气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开始排气时间为(15±8) h,对照组(32±18) h,两组平均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P<0.01).结论 针刺法能加快老年LC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杨焕杰;刘家放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术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随着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工作的广泛开展,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发病比例增加.作为保留生育能力的一种宫颈锥切术,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因简单、方便、出血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治疗.现对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基本原理、临床效果、病理诊断及对生育功能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隋霜;玛依努尔·尼亚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所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经多年研究,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红蛋白氧化产物及炎性反应均被认为参与致病过程.针对这些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其在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范议方;韩如泉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糖尿病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并且有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轻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作为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在成人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新生血管发生/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日益为研究者关注.糖尿病患者在内皮祖细胞的数目,动员、迁移、归巢、分化能力明显减低,这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就糖尿病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予以综述.

    作者:程千鹏;吕肖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树突状细胞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着重阐述其在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罗业琳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概况

    本文概述了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内容涉及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脂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异常分泌等,并提出应将作用机制研究与中医基础理论紧密联系,揭示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整体作用机制.

    作者:钟卫干;刘靖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对耐多药肺结核(MDR-TB) 的疗效.方法 对89例经Bactec2460法和改良罗氏法痰培养证实的MDR-TB患者采用强化期第1个月异烟肼(H)、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口服,对氨基水杨酸钠 (P)、左氧氟沙星(V)静脉滴注,第2、3个月异烟肼(H)、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左氧氟沙星(V)口服,P静脉滴注的冲击疗法,巩固期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V)、力克肺疾(D)口服的序贯疗法,对照组采用强化期3个月异烟肼(H)、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口服,对氨基水杨酸钠 (P)静脉滴注,巩固期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力克肺疾(D)口服化疗方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9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恶化率分别为4.44%和20.45%;治疗组X线胸片吸收率62.2%,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MDR-TB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炜平;许龙;许君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急性脑损伤患者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当缺血、缺氧、中毒或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NSE便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在神经元损害的标志酶中,NSE与醛缩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同,它不与血或坏死的细胞中易释放,首先进入脑脊液中,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因而进入血液循环,这为脑组织损伤后检测血清中NSE的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结合,因而从缺化提供了依据.所以目前,NSE不仅作为肿瘤标志物广泛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病情的监测,而且它在急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监测中的作用倍受人们重视.

    作者:邹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卒中后记忆障碍时程呈非线性化,远期发展不良.有或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卒中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联,且认知损害随着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出现而加重.无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的个体,既往卒中史可能使痴呆的风险增高.本文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元伟;陈孝东;王光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CT血管造影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动脉瘤)、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肿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CT血管造影技术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正逐步扩大.本文就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尹东;李宏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磁共振波谱定量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价值

    磁共振波谱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测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生化改变的分析技术,是活体神经化学物质代谢信息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在细胞代谢水平反映脑外伤后代谢的异常变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颅脑损伤中重要的脑损伤类型,MRS可以检测出患者脑代谢物如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肌酸、谷氨酸等的变化,伤后几天至几周测定的代谢物水平与患者病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张海都;郑文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保济口服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乙腈-水(20∶ 80)为流动相;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 mm×4.6 mm × 5 μ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3 nm,采用外标法.结果 柚皮苷在16.26~195.12 μg范围里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柚皮苷的回收率为99.01%.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

    作者:宋丽莉;黄惠莲;夏步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若炎症迁延不愈,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机体抗HBV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感染的结局.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抗原特异性炎性细胞的肝细胞损伤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此之外,病毒自身因素(包括过度表达的病毒蛋白、HBxAg、HBSP)、细胞因子、TRAI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人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血小板等因素也可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慧;吴金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型致病真菌,可致人类感染,多器官受累,引起系统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 病情凶险,如未能及时有效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提高PSM的早期诊断水平,近年来各国学者对PSM的实验室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作者就PSM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罗青华;梁伶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新发现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人博卡病毒

    新近发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婴幼儿因博卡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炎症,甚至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DNA,属细小病毒亚科,多数细小病毒主要感染家畜并致病.导致人类感染还鲜为人知,由于人博卡病毒发现时间短,因此,对于该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临床检测方法、感染者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还很零散.本文对人博卡病毒生物学分类、分子生物学研究、系统发育树分析、流行特征及诊断等方面等资料进行综述,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作者:何慧;刘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结构功能与胰岛素类似,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除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IGF-1对其有保护作用.现就其二者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汉生;梁贵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早产儿红细胞中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时序性变化及其对策

    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平衡是维持组织细胞功能稳定的条件.早产儿由于胎龄小,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出现低氧血症,常需氧疗,缺氧缺血引起再灌注和(或)氧疗增加了氧自由基的量,常成为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本文就早产儿红细胞内抗氧化剂的时序性变化及其对策予以综述.

    作者:陈红兵;龙苹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大肠癌筛查研究

    大肠癌是一种患病率和发病率都很高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日趋增加.然而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有待解决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大便潜血、血清中标志物或钡灌肠等难以检出早期病变,甚至结肠镜亦不能解决早期诊断的难题.对大肠癌进行筛查可早期诊断,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就大肠癌的早期筛查技术予以综述.

    作者:刘国伟;孔祥毓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急性肺损伤药物保护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ALI)因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至今不明确而成为临床高病死率的常见病.目前的机械通气治疗不能从根本上阻断其发展,人们对ALI的药物治疗寄予了更多的希望,本文就其药物保护方面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余艳丽;曹殿青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