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伟;孔祥毓
烯醇化酶是参与无氧酵解的关键酶,它是由α、β、γ三条肽链组成的5种二聚体同工酶,其中γγ型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故称之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组织损伤后,NSE从病变的神经细胞中溢出进入脑脊液,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进入血液.使血清和脑脊液中NSE水平上升,故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本文综述了NSE在急性脑血管病、癫痫、缺血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克雅病和颅内感染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伟;王桂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平衡是维持组织细胞功能稳定的条件.早产儿由于胎龄小,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出现低氧血症,常需氧疗,缺氧缺血引起再灌注和(或)氧疗增加了氧自由基的量,常成为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本文就早产儿红细胞内抗氧化剂的时序性变化及其对策予以综述.
作者:陈红兵;龙苹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卒中后记忆障碍时程呈非线性化,远期发展不良.有或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卒中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联,且认知损害随着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出现而加重.无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的个体,既往卒中史可能使痴呆的风险增高.本文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元伟;陈孝东;王光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当缺血、缺氧、中毒或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NSE便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在神经元损害的标志酶中,NSE与醛缩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不同,它不与血或坏死的细胞中易释放,首先进入脑脊液中,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因而进入血液循环,这为脑组织损伤后检测血清中NSE的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结合,因而从缺化提供了依据.所以目前,NSE不仅作为肿瘤标志物广泛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病情的监测,而且它在急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监测中的作用倍受人们重视.
作者:邹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淋巴结显像技术是肿瘤学和外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用于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手术.由于胃淋巴引流复杂、存在跳跃转移以及假阴性率较高,该技术尚未应用于胃癌临床实践,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尚无定论.因此,淋巴结显像技术应用于胃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
作者:童朝刚;陈晓鹏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并且有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轻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作为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在成人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新生血管发生/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日益为研究者关注.糖尿病患者在内皮祖细胞的数目,动员、迁移、归巢、分化能力明显减低,这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就糖尿病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予以综述.
作者:程千鹏;吕肖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它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白内障手术的方式、各种药物和生物制剂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柳玉霞;李瑞庄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电针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静吸复合全麻下LC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排气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开始排气时间为(15±8) h,对照组(32±18) h,两组平均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P<0.01).结论 针刺法能加快老年LC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杨焕杰;刘家放 刊期: 2008年第21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结构功能与胰岛素类似,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除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IGF-1对其有保护作用.现就其二者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汉生;梁贵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CT血管造影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动脉瘤)、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肿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CT血管造影技术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正逐步扩大.本文就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尹东;李宏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癌症在本质上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基因疾病.目前在基因、蛋白质表达,以及信号转导机制上均有较多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目前已经发现100余种原癌基因和多种抑癌基因,作为肿瘤形成假说中的重要补充内容,表观遗传学已经成为新的研究中心.这篇综述综合了近年来研究的甲基化的肺癌抑癌基因,以及针对甲基化检测技术,治疗以及在血液、痰、支气管等分泌物中检测抑癌基因甲基化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的价值.
作者:安健;明树红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但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认为P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与PD的关系非常密切,MPTP-PD是造成PD的重要因素之一,除MPTP外,多种环境毒素参与PD的发生,如百草枯、代森锰和鱼藤酮等,其中有的作为农药被广泛应用,因此研究环境毒素与PD的关系无疑成为意义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者:张闿艺;黄小军;黄晓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外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做了大量研究,药物治疗如类固醇灌肠剂、非固醇类抗炎剂、硫糖铝、甲醛等,其他手段有内镜下激光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等,各具优缺点.
作者:李宜放;刘丽坤;王晞星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方法 对近6年来齐河县人民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35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经1年以上随访,Ⅱ期优良率100%,Ⅲ期早期优良率为65%.结论 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预防塌陷、降低病残率、延长自体关节使用寿命等优点.
作者:李雷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基因系尾型同源盒基因(CDX2)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是一种新发现的特异性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果蝇尾部相关同源框基因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胚胎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而且在成人组织的分化和增殖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的研究发现,消化道、泌尿生殖、妇科、头颈部等部位均有CDX2表达.本文就CDX2基因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庄利萍;王芳;郭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急性肺损伤(ALI)因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至今不明确而成为临床高病死率的常见病.目前的机械通气治疗不能从根本上阻断其发展,人们对ALI的药物治疗寄予了更多的希望,本文就其药物保护方面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余艳丽;曹殿青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进行性肾损害重要的危险因素.微量白蛋白尿是白蛋白在肾小球滤过屏障中通过增加所致,这不仅仅是肾小球的压力或滤过率的改变,而主要是肾小球超微结构发生改变所致.糖尿病患者体内内皮多糖蛋白复合物的丢失可能与此有关,另外活性氧簇、炎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也是其关键作用物.
作者:郭庆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枕叶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将33例枕叶皮质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皮质盲患者给予激素、脱水、神经营养治疗,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有效率达47.4%.结论 本病易误诊,治愈率低,临床上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门静脉高压症(PHT)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以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处理为重要,在个体化处理时,影像学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评估技术和方法具有各自的评估内容以及优势和不足,其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具优势.目前,PHT的影像学评估仍然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有必要加强MRA对PHT的研究.
作者:范立新;刘建滨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着重阐述其在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罗业琳 刊期: 200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