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静脉高压的影像学评估

范立新;刘建滨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 个体化, 磁共振, 血管成像, 评估
摘要:门静脉高压症(PHT)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以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处理为重要,在个体化处理时,影像学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评估技术和方法具有各自的评估内容以及优势和不足,其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具优势.目前,PHT的影像学评估仍然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有必要加强MRA对PHT的研究.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和球后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疗效.方法 应用复方樟柳碱对56例AION患者进行治疗,分别采用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和球后注射的给药方法.观察用药前后视力、视野及眼底血管的变化,对两组的病例作疗效对比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治疗后皮下注射组患者视力提高、视野扩大、眼底改善的显效率分别为56.7%、 66.7%、70%;球后注射组患者视力提高、视野扩大、眼底改善的显效率分别为57.7%、76.9%、 76.9%.两组视力、视野、眼底变化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后注射组的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暂时性瞳孔散大、眼球运动受限及上睑下垂等改变,皮下注射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颞浅动脉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AION,与球后注射给药有相当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郑帆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大肠癌筛查研究

    大肠癌是一种患病率和发病率都很高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日趋增加.然而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有待解决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大便潜血、血清中标志物或钡灌肠等难以检出早期病变,甚至结肠镜亦不能解决早期诊断的难题.对大肠癌进行筛查可早期诊断,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就大肠癌的早期筛查技术予以综述.

    作者:刘国伟;孔祥毓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窦性心率震荡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窦性心率震荡是指单个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短暂的初期加速和紧随其后的减慢现象,是室性期前收缩所致的心排血量的变化引起压力反射的结果,它反映了迷走神经的反射功能.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电学指标,窦性心率震荡对心血管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作者:张晓红;马礼坤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若炎症迁延不愈,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机体抗HBV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感染的结局.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抗原特异性炎性细胞的肝细胞损伤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此之外,病毒自身因素(包括过度表达的病毒蛋白、HBxAg、HBSP)、细胞因子、TRAI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人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血小板等因素也可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慧;吴金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所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经多年研究,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红蛋白氧化产物及炎性反应均被认为参与致病过程.针对这些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其在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范议方;韩如泉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抑癌基因甲基化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癌症在本质上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基因疾病.目前在基因、蛋白质表达,以及信号转导机制上均有较多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目前已经发现100余种原癌基因和多种抑癌基因,作为肿瘤形成假说中的重要补充内容,表观遗传学已经成为新的研究中心.这篇综述综合了近年来研究的甲基化的肺癌抑癌基因,以及针对甲基化检测技术,治疗以及在血液、痰、支气管等分泌物中检测抑癌基因甲基化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的价值.

    作者:安健;明树红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烯醇化酶是参与无氧酵解的关键酶,它是由α、β、γ三条肽链组成的5种二聚体同工酶,其中γγ型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故称之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组织损伤后,NSE从病变的神经细胞中溢出进入脑脊液,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进入血液.使血清和脑脊液中NSE水平上升,故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本文综述了NSE在急性脑血管病、癫痫、缺血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克雅病和颅内感染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伟;王桂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淋巴结显像技术在胃癌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淋巴结显像技术是肿瘤学和外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用于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手术.由于胃淋巴引流复杂、存在跳跃转移以及假阴性率较高,该技术尚未应用于胃癌临床实践,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尚无定论.因此,淋巴结显像技术应用于胃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

    作者:童朝刚;陈晓鹏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用电针促排气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静吸复合全麻下LC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排气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开始排气时间为(15±8) h,对照组(32±18) h,两组平均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P<0.01).结论 针刺法能加快老年LC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杨焕杰;刘家放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CDX2基因研究进展

    基因系尾型同源盒基因(CDX2)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是一种新发现的特异性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果蝇尾部相关同源框基因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胚胎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而且在成人组织的分化和增殖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的研究发现,消化道、泌尿生殖、妇科、头颈部等部位均有CDX2表达.本文就CDX2基因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庄利萍;王芳;郭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卒中后记忆障碍时程呈非线性化,远期发展不良.有或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卒中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联,且认知损害随着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出现而加重.无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的个体,既往卒中史可能使痴呆的风险增高.本文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元伟;陈孝东;王光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树突状细胞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着重阐述其在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罗业琳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早产儿红细胞中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时序性变化及其对策

    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平衡是维持组织细胞功能稳定的条件.早产儿由于胎龄小,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出现低氧血症,常需氧疗,缺氧缺血引起再灌注和(或)氧疗增加了氧自由基的量,常成为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本文就早产儿红细胞内抗氧化剂的时序性变化及其对策予以综述.

    作者:陈红兵;龙苹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颈部淋巴结病变性质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因其分布广泛位置表浅临床较常见.目前多种影像学检查均对其诊断有相当作用,但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超声医学的发展特别是高频探头的应用,使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更准确.它不仅能发现有无肿块、肿块位置、大小,而且能根据肿块分布、形态、内部结构、血流形状、多普勒频谱特征等声像图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肿大淋巴结性质如炎症、结核、恶性淋巴瘤、转移瘤进行对比诊断.尤其对良恶性鉴别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临床价值较大.总之,超声检查为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巨大作用.

    作者:郭成艳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它们在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机制中或被激活,或被抑制,相互协同或拮抗,终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nm23基因抑制肿瘤转移,而CD44v、S100A4基因和TIAM1基因促进肿瘤的扩散.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枕叶皮质盲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枕叶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将33例枕叶皮质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皮质盲患者给予激素、脱水、神经营养治疗,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有效率达47.4%.结论 本病易误诊,治愈率低,临床上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方法 对近6年来齐河县人民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35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经1年以上随访,Ⅱ期优良率100%,Ⅲ期早期优良率为65%.结论 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预防塌陷、降低病残率、延长自体关节使用寿命等优点.

    作者:李雷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概况

    本文概述了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内容涉及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脂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异常分泌等,并提出应将作用机制研究与中医基础理论紧密联系,揭示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整体作用机制.

    作者:钟卫干;刘靖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放射性直肠炎治疗概况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外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做了大量研究,药物治疗如类固醇灌肠剂、非固醇类抗炎剂、硫糖铝、甲醛等,其他手段有内镜下激光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等,各具优缺点.

    作者:李宜放;刘丽坤;王晞星 刊期: 2008年第21期

  •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型致病真菌,可致人类感染,多器官受累,引起系统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 病情凶险,如未能及时有效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提高PSM的早期诊断水平,近年来各国学者对PSM的实验室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作者就PSM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罗青华;梁伶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