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卫干;刘靖
CT血管造影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动脉瘤)、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肿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CT血管造影技术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正逐步扩大.本文就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尹东;李宏宇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建立保济口服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乙腈-水(20∶ 80)为流动相;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 mm×4.6 mm × 5 μ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3 nm,采用外标法.结果 柚皮苷在16.26~195.12 μg范围里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柚皮苷的回收率为99.01%.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保济口服液中柚皮苷的含量.
作者:宋丽莉;黄惠莲;夏步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外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做了大量研究,药物治疗如类固醇灌肠剂、非固醇类抗炎剂、硫糖铝、甲醛等,其他手段有内镜下激光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等,各具优缺点.
作者:李宜放;刘丽坤;王晞星 刊期: 2008年第21期
随着宫颈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工作的广泛开展,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发病比例增加.作为保留生育能力的一种宫颈锥切术,子宫颈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因简单、方便、出血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治疗.现对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基本原理、临床效果、病理诊断及对生育功能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隋霜;玛依努尔·尼亚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卒中后记忆障碍时程呈非线性化,远期发展不良.有或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卒中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联,且认知损害随着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出现而加重.无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的个体,既往卒中史可能使痴呆的风险增高.本文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元伟;陈孝东;王光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方法 对近6年来齐河县人民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35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经1年以上随访,Ⅱ期优良率100%,Ⅲ期早期优良率为65%.结论 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创伤小、预防塌陷、降低病残率、延长自体关节使用寿命等优点.
作者:李雷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淋巴结显像技术是肿瘤学和外科学研究的新热点.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用于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手术.由于胃淋巴引流复杂、存在跳跃转移以及假阴性率较高,该技术尚未应用于胃癌临床实践,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尚无定论.因此,淋巴结显像技术应用于胃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
作者:童朝刚;陈晓鹏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并且有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轻和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作为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在成人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新生血管发生/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日益为研究者关注.糖尿病患者在内皮祖细胞的数目,动员、迁移、归巢、分化能力明显减低,这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就糖尿病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予以综述.
作者:程千鹏;吕肖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本文简单介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着重阐述其在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罗业琳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平衡是维持组织细胞功能稳定的条件.早产儿由于胎龄小,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出现低氧血症,常需氧疗,缺氧缺血引起再灌注和(或)氧疗增加了氧自由基的量,常成为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本文就早产儿红细胞内抗氧化剂的时序性变化及其对策予以综述.
作者:陈红兵;龙苹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基因系尾型同源盒基因(CDX2)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是一种新发现的特异性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果蝇尾部相关同源框基因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胚胎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而且在成人组织的分化和增殖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的研究发现,消化道、泌尿生殖、妇科、头颈部等部位均有CDX2表达.本文就CDX2基因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庄利萍;王芳;郭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它们在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机制中或被激活,或被抑制,相互协同或拮抗,终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nm23基因抑制肿瘤转移,而CD44v、S100A4基因和TIAM1基因促进肿瘤的扩散.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烯醇化酶是参与无氧酵解的关键酶,它是由α、β、γ三条肽链组成的5种二聚体同工酶,其中γγ型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故称之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组织损伤后,NSE从病变的神经细胞中溢出进入脑脊液,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进入血液.使血清和脑脊液中NSE水平上升,故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本文综述了NSE在急性脑血管病、癫痫、缺血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克雅病和颅内感染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伟;王桂斌 刊期: 2008年第21期
颈部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因其分布广泛位置表浅临床较常见.目前多种影像学检查均对其诊断有相当作用,但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超声医学的发展特别是高频探头的应用,使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更准确.它不仅能发现有无肿块、肿块位置、大小,而且能根据肿块分布、形态、内部结构、血流形状、多普勒频谱特征等声像图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肿大淋巴结性质如炎症、结核、恶性淋巴瘤、转移瘤进行对比诊断.尤其对良恶性鉴别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临床价值较大.总之,超声检查为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巨大作用.
作者:郭成艳 刊期: 2008年第2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若炎症迁延不愈,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机体抗HBV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感染的结局.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抗原特异性炎性细胞的肝细胞损伤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此之外,病毒自身因素(包括过度表达的病毒蛋白、HBxAg、HBSP)、细胞因子、TRAI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人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血小板等因素也可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慧;吴金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新近发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婴幼儿因博卡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炎症,甚至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这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DNA,属细小病毒亚科,多数细小病毒主要感染家畜并致病.导致人类感染还鲜为人知,由于人博卡病毒发现时间短,因此,对于该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临床检测方法、感染者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还很零散.本文对人博卡病毒生物学分类、分子生物学研究、系统发育树分析、流行特征及诊断等方面等资料进行综述,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作者:何慧;刘新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它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白内障手术的方式、各种药物和生物制剂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柳玉霞;李瑞庄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对耐多药肺结核(MDR-TB) 的疗效.方法 对89例经Bactec2460法和改良罗氏法痰培养证实的MDR-TB患者采用强化期第1个月异烟肼(H)、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口服,对氨基水杨酸钠 (P)、左氧氟沙星(V)静脉滴注,第2、3个月异烟肼(H)、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左氧氟沙星(V)口服,P静脉滴注的冲击疗法,巩固期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V)、力克肺疾(D)口服的序贯疗法,对照组采用强化期3个月异烟肼(H)、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口服,对氨基水杨酸钠 (P)静脉滴注,巩固期利福喷丁(L)、吡嗪酰胺(Z)、力克肺疾(D)口服化疗方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9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恶化率分别为4.44%和20.45%;治疗组X线胸片吸收率62.2%,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MDR-TB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炜平;许龙;许君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枕叶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将33例枕叶皮质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皮质盲患者给予激素、脱水、神经营养治疗,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有效率达47.4%.结论 本病易误诊,治愈率低,临床上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急性肺损伤(ALI)因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至今不明确而成为临床高病死率的常见病.目前的机械通气治疗不能从根本上阻断其发展,人们对ALI的药物治疗寄予了更多的希望,本文就其药物保护方面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余艳丽;曹殿青 刊期: 200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