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行胃电刺激对健康人胃电活动的影响

姚树坤;张艳丽;柯美云;王智凤

关键词:胃电刺激, 多通道胃电图, 胃动力
摘要:目的 观察逆行胃电刺激(RGES)对健康人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12例.沿胃大弯距幽门5 cm处放置一对黏膜电极,进行RGES.观察RGES的长脉冲和串脉冲刺激对多通道胃电图参数的影响,长脉冲对摄食试验中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RGES抑制胃动力的电生理学基础.结果 所有长脉冲和串脉冲RGES可完全驱动健康人的胃电信号.多通道胃电图分析显示,RGES较大能量的刺激引起ch1和ch4的正常慢波百分比(N%)显著降低,ch1、ch3和ch4的胃电主频(DF)下降,ch1和ch2的主功率(DP)显著降低,胃电慢波耦联率下降.RGES也引起了摄食后ch3的DF显著下降.并且长脉冲对胃电生理的抑制较串脉冲更为明显.结论 RGES可抑制胃电活动,尤其以长脉冲作用更明显.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RGES延缓胃排空和减少摄食量的电生理基础.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己酮可可碱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8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己酮可可碱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辅助检查指标.结果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24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5.69,P<0.05).而且治疗组在降低肺动脉压、改善高黏滞血症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用于缓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

    作者:谢晓辉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病机制与黏附其上的微生物有关,大多由开放性骨折和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葡萄球菌引起.按感染的时间分为早期(<2周)、延期(2~10周)和晚期感染(>10周),早期准确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困难.PET和PET-CT技术的出现为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治疗感染的目的是巩固骨质并预防慢性骨髓炎的发生,要求用合适的外科手术联合6~12周抗生素来彻底治愈感染.本文综述了髓内钉、外固定支架、钢板和螺钉相关性感染的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作者:杨新伟;王秋根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TRPV1在胃肠道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TRPV1主要表达在初级传入感觉神经元上,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TRPV1可探测和整合炎症和热刺激信号,并转化为动作电位,并传至中枢形成痛觉.在胃肠道及相应背根神经节,TRPV1也有广泛分布.目前,已有诸多证据表明TRPV1可参与胃肠道运动,感觉和吸收等多种重要功能.这些生理学作用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内脏高敏感和胃肠道运动失调的发病中有着重要意义.TRPV1可能为功能性胃肠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杨小军;侯晓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不同疾病动物模型中的胃肠生物力学和组织结构重构

    胃肠生物力学特性对其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胃肠生物力学特性和其组织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因此,用各种不同动物模型研究不同状态和不同疾病情况下GI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重构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十几年间,我们中心采用以种动物模型,如糖尿病模型、肠梗阻模型、饥饿模型、肠切除模型等,对不同状态下胃肠生物力学特性和其组织结构的重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与胃肠道有关的10种不同动物模型的胃肠道的零应力状态,残余应变,应力-应变和管壁组织结构的重构现象进行简单的综述.

    作者:赵静波;Hans Gregersen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磁共振1H波谱在乳腺肿瘤中的应用现状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目前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波谱技术主要为1H-MRS.MRS 能够区分病变性质,与动态对比增强扫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乳腺1H-MRS 能够定量分析乳腺病变内各种代谢物浓度,而获得高质量波谱的关键是1H-MRS 成像技术的改进,主要的是机器的压水、压脂和匀场性能.本文从乳腺1H-MRS的应用现状、技术限度及改进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邓佳敏;贾文霄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

    糖尿病患者胃肠感觉运动功能异常非常常见,其可涉及胃肠道各个部位.糖尿病性胃肠异常经常是亚临床的,庆幸的是罕有严重和危及生命的问题发生.人们尚未完全了解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的发病机制,但是其机制似乎是多源性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和急性血糖异常可损伤感觉运动功能.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胃肠道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重构也可能与感觉运动功能异常有关.本综述只讨论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同时结合讨论胃肠道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重构在糖尿病性上消化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赵静波;Jens Brφndum Frφkjar;Asbjφrn Mohr Drewes;Niels Ejskjaer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75例报道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汉中市中心医院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应用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75例的资料,其中68例伴有轻度~中度积水,体外震波碎石无效的10例,术中发现合并息肉形成或炎症组织包裹的12例,狭窄4例.结果 75例中单次碎石成功率94.7%(71/75),2例结石上移至肾脏,2例合并输尿管狭窄者,在钬激光切开过程中穿孔,改开放手术.结论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高效、微创,住院周期短,手术技巧容易掌握,是输尿管结石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拓志勇;夏勇;张战宏;邵林海;旦锋;兰海河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与凋亡信号机制研究进展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折叠的重要场所.低氧、葡萄糖饥饿、氧化和糖基化作用紊乱等刺激下,未折叠或折叠错误的蛋白质会积聚于内质网内,导致内质网应激反应.上调内质网伴侣蛋白表达、减轻内质网负担等机制可以恢复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但严重或持久的内质网应激反应通过caspase-12、JNK及CHOP等机制启动细胞凋亡程序.本文综述了细胞保护反应中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及其诱导凋亡信号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涛;薛承锐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及发展

    ECT/CT图像融合技术使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临床提供了佳显像方案.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的融合是影像医学的发展趋势,在临床诊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ECT/CT图像融合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李润书;李德胜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与调控

    腹膜纤维化已逐渐成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促纤维化刺激的共同下游介质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可能是较理想的抗腹膜纤维化的靶目标.本文就非生理性腹透液致腹膜纤维化的机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腹膜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调控予以综述.

    作者:易斌;刘伏友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胃电刺激对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胃电刺激备受关注,其原由为电子技术发展迅猛、功能性胃肠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及胃电刺激对胃轻瘫和肥胖患者治疗巨大进展.本文系统的回顾了胃电刺激对肥胖患者治疗的作用机制.本综述通过对Medline检索,其结构如下:①胃电刺激方法;②胃电刺激肥胖治疗的临床运用;③胃电刺激作用机制;④胃电刺激前景展望.目前研究显示胃电刺激能有效地减少食物摄入和体质量,是因其可抑制胃动力、激活饱食神经元并改变中枢和外周饱食和食欲相关性肽和激素的作用.然而,为进一步证实胃电刺激的临床有效性,需开发新一代的胃电刺激器和进行临床对照试验.

    作者:陈建德;宋耿青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进展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虽然新的治疗方法如经皮血管介入成形术及使用罂粟碱应用较普遍,但临床治疗仍局限于三高治疗及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本文将就目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加以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赵黎明;李连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C反应蛋白和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炎症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由肝脏产生并分泌,是评价炎性反应的一项敏感指标.C反应蛋白在血液循环中的含量和活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某些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浓度存在正相关,成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侯金超;王发亮;薄爱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大鼠和兔胃的张力和应力依赖于部位和方向

    目的 确定大鼠和兔胃组织条的单轴压力-应变特性,研究胃的零应力状态.方法 纵向组织条(平行于小弯)和环形组织条(垂直于小弯)取自胃底 (腺性部分)和前胃(非腺性部分).根据零应力和无载荷状态长度的变化计算残余应变,应用张力拉伸仪进行应力-应变实验.从数字图像测量每个组织条的厚度和宽度,从组织条得到的数据与从体外完整胃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胃腺性部分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比非腺性部分大,大鼠胃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比兔大.就应力-应变而言,腺性部分比非腺性部分硬,纵向腺性部分比环向腺性部分硬,大鼠胃组织条比兔胃组织条硬.从组织条得到的数据与从体外完整胃得到的数据有可比性,从而表明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生理范围内.结论 大鼠和兔胃的张力和应力依赖于部位、方向和种属.由于胃的几何形状复杂,应用影像技术和机械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所获得的数据对于全面评估胃的功能非常重要.

    作者:赵静波;廖东华;Hans Gregersen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白细胞介素18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前炎性因子,脂肪组织为其重要来源之一.在脂肪细胞培养及IL-18基因或受体剔除的小鼠中发现,IL-18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临床研究显示,血IL-18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炎性标志物.IL-18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可能与其作用时间有关.对IL-18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胰岛素抵抗的诊治.

    作者:陈锦凤;陈诺琦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川崎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川崎病(KD)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可以为预后和疗效提供重要信息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KD免疫发病机制有关,并可望为KD或其他Toll样受体(TLR)传导途径异常活化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线索的TL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A20、IRF-4和TRAF4;在KD的血管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白三烯B4和白三烯B4受体2通路;有助于KD病情评价的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质量浓度;与KD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有关,并能预测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D-二聚体;在KD急性期加重血管壁破坏,而在恢复期参与血管重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在不同阶段被不同细胞显著表达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酶;与KD血管炎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已成为治疗新靶点的NF-κB等免疫因子.多方位重新探讨KD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以期为广大KD患儿的早日康复带来福音.

    作者:刘薇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硬化带的长期存在是导致修复过程中断的主要原因.在修复带的前沿处于低氧供和低营养的状态,在镜下几乎均为成纤维细胞(FB)和肉芽组织,很少有成骨细胞(OB).文献研究表明,FB与OB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互相依存或相互制约,这很可能是决定股骨头修复过程的重要因素.然而关于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检索了近10年相关文献,按照FB与OB之间的相互转化、共育体系、交互作用和应用前景4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崔永锋;俞索静;吴承亮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牡丹江市区300例学龄前儿童血铅含量状况的抽样调查

    目的 了解牡丹江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对牡丹江市4个区幼儿园300例儿童进行血铅测定,按年龄、性别及地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牡丹江市儿童血铅平均水平为(86.36±15.11)μg/L,其中>100 μg/L者占57例(19%);地区间(交通繁忙地东安区)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牡丹江市儿童的血铅水平应引起重视,应加强铅中毒危害的宣传教育,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发生.

    作者:李晓霞;袁宏伟;闻名;杨勇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治中的有效性及其应用进展

    传统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肝脏位置较深或体积较小的病灶缺乏良好的对比度,限制了临床应用.以微气泡超声对比剂为介质的超声造影技术提高了传统超声对血流的探测能力,并能动态观察组织的增强过程,有效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提高了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造影技术在提高肝癌的检出率,鉴别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方面显示出比常规超声和增强CT更多的优势,可以为肝肿瘤介入治疗后评估疗效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就目前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及其在评估治疗后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建华;王兰君;韩炜;梁韶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41例已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SDS评分,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并进行SDS评分.结果 341例冠心病患者伴抑郁症116例,发生率为34.0%,其中轻度抑郁98例,中重度抑郁18例;冠心病心绞痛型抑郁症的发生率26.6% (8/30),冠心病心律失常型抑郁症的发生率27.7% (13/47),冠心病伴心力衰竭者抑郁症的发生率22.4% (11/49),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率42.4% (50/118);加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SD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58.32±6.08)分和(39.65±3.2)分 (P<0.01).结论 抑郁症可增加冠心病的患病危险度及病死率,冠心病与抑郁症相关,其因果关系可能是复杂的,双相的,冠心病易发生抑郁症,而抑郁症又进一步使冠心病恶化,故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时,更要重视相伴的精神疾病的诊治.

    作者:王莉;扬斌 刊期: 2008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