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机制、评估与治疗

俞宁;安中平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吞咽困难, 治疗, 病因学, 评估
摘要:吞咽困难是卒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不能完成吞咽过程并保护呼吸道,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吞咽皮质中枢及其投射纤维、延髓及相关神经的损伤所致.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筛查和仪器评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评估方法有利于早期识别吞咽困难的有无及其性质,评测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治疗上以康复锻炼为主.急性卒中所致的吞咽困难大部分可自行恢复,恢复困难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维生素E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

    氧自由基对神经组织的损伤是很多神经系统疾病都具备的病理基础,因此抗氧自由基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课题.维生素E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抗氧自由基的药物,并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对很多神经系统疾病,诸如颅脑损伤、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有治疗作用.

    作者:梁伟伦;只达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痛风的发病机制

    痛风由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关节炎性反应,常伴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的产生增多和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而尿酸盐结晶通过炎性介质诱发炎性反应,了解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和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对痛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莉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药物不良反应类综述报道的建议

    1 目的和背景为了保证和增强文献的可评价性、可重现性和可解读性,国内外医药期刊日益重视文献报道的质量和规范化,倡导制定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要求,如著名的《随机试验报道的统一标准》等[1-6].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类综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一篇高质量的综述可以比较清晰、完整、准确和公正地概括或展现有关主题的现状、问题和方向,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和效率.

    作者:ADR综述报道规范合作组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研究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临床应用的非甾体类抗炎新药,是一种静脉制剂,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组成,主要用于肿瘤及手术所致疼痛的治疗.氟比洛芬酯经静脉使用,可以减少由口服氟比洛芬引起的消化道并发症.同时,氟比洛芬酯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惟一具有靶向性的镇痛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本文对其在药理学、镇痛机制、术后镇痛、超前镇痛、对癌症疼痛镇痛效果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雄刚;林财珠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IgA肾病研究进展

    原发性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认为此病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随访研究证实,此病在确诊后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预后各不相同.仅就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王晓亮;王晓丹;白云凯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研究

    胆管并发症是愿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仍有争论,本文回顾近年文献,以期加深对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认识.

    作者:蔡振刚;高晓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肥胖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证实肥胖对慢性肾脏病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肥胖诱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原发性高血压、代谢异常、激素及细胞因子等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肾脏病发生.然而确切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强;武明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陆景红;周颖;任明山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青春期人群中紧急避孕的必要性

    由于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性成熟年龄逐年下降,青春期性活跃人群比例逐年增加,紧急避孕作为一种未防护性交和避孕措施失败后几天的补救措施.目的在于预防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以降低人工流产率.

    作者:李毅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研究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脂类介质,在血栓形成、急性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因子作为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一种很强的炎性因子,在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特异性受体,抑制其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配体-受体系统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

    作者:常亚丽;郭农建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肺心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CVD)的变化.方法 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测定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CVA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CVA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大血流速度、小血流速度及小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其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及弹性波波速、动态阻抗显著增高(P<0.01);平均血流量明显降低,临界压明显升高(P<0.05);血管顺应性及大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肺心病患者CVA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且随病情加重而加重.

    作者:李金双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骨外固定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从6个方面介绍了骨外固定器近10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简要阐述了骨外固定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利用力的平衡条件,由钢针发生变形而产生作用力,作用于骨折断面上,稳定骨折,使骨折端可以产生纵向压力,避免了坚强内固定产生的应力遮挡作用,从而促进骨折愈合,既能为骨折端提供稳定的固定,又不进一步破坏局部血液循环,从力学和生物学两方面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骨折所应用的不同的外固定器的原理及优点,后对骨外固定器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穆林;刘丹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流行病学研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能水解青霉素、广谱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生素并产生耐药.各地区ESBLs的检出率、基因分型各不相同,细菌质粒上可以同时携带≥2种的ESBL编码基因.产ESBLs菌感染为多种危险因素所致,临床治疗产ESBLs菌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吴玉娟;周鸿江;朱莲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一氧化氮(NO)合酶 mRNA表达减少,使NO合酶活性降低、NO生成减少,是高原肺水肿(HAPE)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肺动脉高压-毛细血管壁高压,造成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表皮层断裂,液体及内含物渗漏;胃肠黏膜损伤,细菌及内毒素入血,引发炎性介质释放,形成肺部炎症及水肿.脑毛细血管压升高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高原脑水肿(HAPE)主要因素;其次是缺氧使Na+-K+ATP酶活性降低,脑细胞内Na+、Cl-和水分增加;肺通气量增加,H+下降,以及炎性介质释放亦是引起脑水肿的因素.治疗:吸入低浓度的NO,用于治疗HAPE;口服硝苯地平;静脉给氨茶碱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口服乙酰唑胺或呋噻米利尿脱水,严重的HACE用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地塞米松口服或静脉滴注,HAPE和HACE都适用;预防或轻症可选用中药单方或复方.

    作者:耿东升;兰建国;刘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老年脑血管病与昼夜节律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昼夜分布差异,本文报告28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昼夜分布情况,旨在探讨其发病的昼夜节律.

    作者:宗兆凯;张园园;任景艳;张立才;厉永征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组织工程学中的种子细胞移植免疫学问题研究

    组织工程是应用组织与器官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异基因种子细胞的来源与由此而产生的细胞移植免疫学问题,从其免疫反应发生的类型特点与检测方法,免疫耐受诱导与建立,以及降低异基因种子细胞免疫原性的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特别对采用组织工程方法,纯化细胞培养去除抗原呈递细胞和杂细胞的方法,以及通过酶消化使细胞表面抗原变性或减弱、深低温冻存降低细胞表面活性、添加生长调节因子对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作用、采用微孔支架和微囊包被等对细胞起到免疫隔离作用、基因治疗技术等移植前细胞处理降低免疫原性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展示了异基因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林朴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胚胎卵巢移植的研究进展

    卵巢自体或异体移植可以恢复卵巢功能缺如或早衰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并有望获得生育能力.人类胚胎卵巢免疫原性低,其内含有数百万的始基卵泡,这些始基卵泡离体后可生长发育并分泌激素.来源于引产胎儿的卵巢是卵巢功能缺如或早衰患者异体卵巢移植的理想供体,胚胎卵巢来源的不随意性使其冷冻保存至关重要.本文就胚胎卵巢移植的一些相关研究和冷冻进行综述.

    作者:李云秀;章晓梅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血治疗中的应用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或不规则出血,是妇科较为难治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主要有刮宫止血、性激素调节、止血药物、中医药治疗及手术切除子宫止血等治疗方法.米非司酮(RU486,Mifetmstone,Mifegyne)目前在妇产科等临床专科中广泛应用,随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将其单独或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作者:李桂香;宋岩峰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属于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家族,是导致细胞凋亡的蛋白酶系统,在细胞凋亡的执行期发挥关键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合伏;赵应敏;许予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何明确诊断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科医师的关注焦点.脑钠肽作为一种生化指标,凭借其对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价值,日益成为诊断心血管疾病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杨艳华;王林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