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兆凯;张园园;任景艳;张立才;厉永征
组织工程是应用组织与器官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异基因种子细胞的来源与由此而产生的细胞移植免疫学问题,从其免疫反应发生的类型特点与检测方法,免疫耐受诱导与建立,以及降低异基因种子细胞免疫原性的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特别对采用组织工程方法,纯化细胞培养去除抗原呈递细胞和杂细胞的方法,以及通过酶消化使细胞表面抗原变性或减弱、深低温冻存降低细胞表面活性、添加生长调节因子对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作用、采用微孔支架和微囊包被等对细胞起到免疫隔离作用、基因治疗技术等移植前细胞处理降低免疫原性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展示了异基因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林朴 刊期: 2007年第21期
氧自由基对神经组织的损伤是很多神经系统疾病都具备的病理基础,因此抗氧自由基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课题.维生素E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抗氧自由基的药物,并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对很多神经系统疾病,诸如颅脑损伤、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有治疗作用.
作者:梁伟伦;只达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异常与此关系密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亚型、细胞表型、细胞因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现对有关内容简要综述.
作者:刘爱云;时念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痛风由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关节炎性反应,常伴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的产生增多和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而尿酸盐结晶通过炎性介质诱发炎性反应,了解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和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对痛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莉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本病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危害到儿童的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对佝偻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佝偻病的诊治进展科要综述.
作者:安丽花;赵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昼夜分布差异,本文报告28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昼夜分布情况,旨在探讨其发病的昼夜节律.
作者:宗兆凯;张园园;任景艳;张立才;厉永征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卵巢自体或异体移植可以恢复卵巢功能缺如或早衰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并有望获得生育能力.人类胚胎卵巢免疫原性低,其内含有数百万的始基卵泡,这些始基卵泡离体后可生长发育并分泌激素.来源于引产胎儿的卵巢是卵巢功能缺如或早衰患者异体卵巢移植的理想供体,胚胎卵巢来源的不随意性使其冷冻保存至关重要.本文就胚胎卵巢移植的一些相关研究和冷冻进行综述.
作者:李云秀;章晓梅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由于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性成熟年龄逐年下降,青春期性活跃人群比例逐年增加,紧急避孕作为一种未防护性交和避孕措施失败后几天的补救措施.目的在于预防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以降低人工流产率.
作者:李毅 刊期: 2007年第21期
谷氨酰胺是人体内重要的氨基酸,它具有降低高分解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加快创面愈合等多种功效,是具有特殊营养作用的条件必需氨基酸.它在烧伤临床的应用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就其概念、在烧伤救治中的作用、疗效观察及补充途径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烧伤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陈蕾;王玉莲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或不规则出血,是妇科较为难治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主要有刮宫止血、性激素调节、止血药物、中医药治疗及手术切除子宫止血等治疗方法.米非司酮(RU486,Mifetmstone,Mifegyne)目前在妇产科等临床专科中广泛应用,随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将其单独或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作者:李桂香;宋岩峰 刊期: 2007年第21期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临床应用的非甾体类抗炎新药,是一种静脉制剂,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组成,主要用于肿瘤及手术所致疼痛的治疗.氟比洛芬酯经静脉使用,可以减少由口服氟比洛芬引起的消化道并发症.同时,氟比洛芬酯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惟一具有靶向性的镇痛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本文对其在药理学、镇痛机制、术后镇痛、超前镇痛、对癌症疼痛镇痛效果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陈雄刚;林财珠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CVD)的变化.方法 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测定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CVA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CVA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大血流速度、小血流速度及小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其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及弹性波波速、动态阻抗显著增高(P<0.01);平均血流量明显降低,临界压明显升高(P<0.05);血管顺应性及大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肺心病患者CVA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且随病情加重而加重.
作者:李金双 刊期: 2007年第21期
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骨质疏松引起各国政府及卫生部门的极大关注,过去由于缺乏刺激骨形成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以提供钙剂和维生素D3以及抑制骨吸收等为主,近期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促进骨形成蛋白2表达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抑制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等机制刺激骨形成.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可提高骨密度,并降低骨折危险性.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来证实.
作者:苏晓燕;邢学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硬膜下间隙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之一,一直以来相关报道较少.随着临床麻醉中硬膜下间隙阻滞的个案报道增多,硬膜下间隙阻滞也逐渐引起了麻醉医师的关注.因此,本文就硬膜下间隙的解剖、生理,以及硬膜下间隙阻滞的常见原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与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谢素琴;罗爱林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测定是评估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常采用的有两种测定方法,即血清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血糖仪快速检测干化学法[1],在工作中发现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临床诊断和糖尿病患者带来一些困惑,为了解不同方法间的差异,随机选择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患者200例进行了血糖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葛君琍;王静;李宝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吞咽困难是卒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不能完成吞咽过程并保护呼吸道,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吞咽皮质中枢及其投射纤维、延髓及相关神经的损伤所致.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筛查和仪器评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评估方法有利于早期识别吞咽困难的有无及其性质,评测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治疗上以康复锻炼为主.急性卒中所致的吞咽困难大部分可自行恢复,恢复困难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作者:俞宁;安中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麦默通活检在诊断乳腺病灶方面正日益替代传统外科活检.它以较高的成功率、准确性、特异性等而倍受关注,并在治疗乳腺良性小肿瘤显示出了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麦默通活检在实践中也同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麦默通诊治乳腺疾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简要综述.
作者:徐海;崔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多发性硬化发病通常女性多余男性,20~4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症状包括视觉及眼球运动障碍,肢体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痉挛,排尿功能障碍及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典型病例表现为多发性神经损害,病情缓解期与加重期交替出现并逐渐导致功能完全丧失.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反复发作的病情缓解与病情加重交替现象和至少2个神经受损的物理及实验室检查证据.治疗主要为急性加重期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预防急性加重期的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和其他支持措施.
作者:曹恒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脂类介质,在血栓形成、急性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因子作为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一种很强的炎性因子,在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特异性受体,抑制其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配体-受体系统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
作者:常亚丽;郭农建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陆景红;周颖;任明山 刊期: 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