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刘琨;张效云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未明了.因为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有赖于B超、CT、MRI、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大都不需治疗,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生长迅速、肿瘤>4cm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而定.
作者:罗雁;陆伟;金玉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高危妊娠之一,可引起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多年来研究认为与高浓度胆盐沉积在胎盘绒毛板下致绒毛间隙狭窄、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致胎儿宫内急、慢性缺氧相关.复习近几年来相关文献,综合ICP胎盘病理研究进展,试图从胎盘病理变化入手,阐述ICP时高浓度胆汁酸和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及其致多种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
作者:肖建平;王海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老年人急性胸痛是许多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应重视鉴别诊断以便及时救治.本文分析各系统原发病引起胸痛的性质和特点,探讨这一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作者:孙学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DNA甲基化是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DNA甲基化造成的基因异常对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DNA的甲基化的检测方法有酶切法、限制性酶切聚合酶链反应(PCR)、甲基化特异性PCR、亚硫酸盐测序、亚硫酸盐PCR-DDCP、MethyLight等.DNA甲基化在官颈癌的早期发现、治疗以及预测肿瘤转移复发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晨春;宋文芹;苗绪红;孙蕊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细胞因子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的有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IL-1、sIL-2R、IL-6、TNF-α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IL-2、IL-10、IFN-γ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
作者:周全;魏宗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出现使临床生化分析由常量分析向微量分析转变.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有发展前途的非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本文主要介绍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基础试剂、基本技术以及近年来临床应用.
作者:武学成;何林;周克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他汀类药物具有除降脂作用外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如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的迁移和增殖,稳定斑块和抑制血栓形成等.本文就其多向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程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是一个重血压调节中枢,很多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例中存在微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的现象.目前研究表明微血管压迫延髓左侧腹外侧喙端第Ⅸ、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可能是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该区域的微血管减压术有可能成为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国胜;张新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重组人细胞因子引起的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红斑皮炎样药疹、血清病样药疹、严重型药,和由他加重的原发皮肤损害.和其他化学合成类药物不同的是,大多数细胞因子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其本身的生物学活性有关.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广泛开展和重组细胞因子在临床的大量应用,临床上还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尚需临床医师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作者:杨林;张理涛;张玉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可引起胎儿不良结局的妊娠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许多研究认为ICP患者胎盘功能的改变与胎儿不良结局密切相关.本文从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胎盘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免疫因素等方面在胎盘功能改变中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蒋惠玲;王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疫苗研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人类预防多种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个阶段.随着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相信疫苗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作者:刘洁;刘琨;张效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即凝血因子Ⅰ,是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在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活性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及代谢产物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和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如:纤维蛋白原代谢产物(尤其D/D二聚体)沉积在动脉管壁;增加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降低内皮细胞表面纤溶活性;刺激平滑肌细胞(smc)使其增殖等.
作者:刘瑛;郭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临床常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内源性指标如血BUN、SCr、Ccr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同程度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c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是近年来报道的理想的GFR内源性指标.胱抑素C分子质量大于肌酐,且带正电荷,所以它更容易反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早期变化,可以在肾小球滤过率轻微降低时升高,较肌酐更敏感.优点是方法简便、血清浓度稳定,无须接触同位素.可根据病情或治疗监测需要及时进行检测.
作者:孙晓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蛋白质与R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由于蛋白质和RNA分子结合方式的复杂性,局限了蛋白质和RNA相互作用的研究.随着酵母三杂交系统的出现,蛋白质-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将步入一个新的时期.本文着重介绍了酵母三杂交系统的原理、应用、局限性及其改进,假阳性结果的对策,并展望了该系统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闵凌峰;何淑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较大已为临床所共识.手术前全面评估心脏功能,手术风险,麻醉风险,有助于安全实施麻醉,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本文复习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近年来修订的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指南等相关文献,供临床参考.
作者:孟照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Omalizumab,人源化DNA来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和IgE的FC段结合,因此可以抑制IgE和相应变应原介导的免疫炎症.它和IgE FC段的结合有很高的特异性,并有可能通过B淋巴细胞抑制体液免疫.本文对它在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行性皮炎中的应用作了综述,并总结了它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应用、开发前景.
作者:张理涛;郑鹭;张玉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毛细管电泳在对核酸、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上极具优越性,其中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应用尤为广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中高分子材料的运用和进展.
作者:周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提示心力衰竭患者相关基因表达异常是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可作为判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董榆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sero-fixation)或抵抗(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定义,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陈星;翁瑞全;李惠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