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李亮;任万华;缪英年;石军;郝菁华;月辰

关键词:肝纤维化, 药物疗法, 肝疾病, 干扰素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并激活枯否细胞(K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一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还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间质(ECM).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导致肝纤维化形成.从基因水平来看,基因调控异常,可能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以致某些致病因子去除后,肝纤维化仍有进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肝气郁结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证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肝气郁结证是中医精神科常见的证候,隶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多见于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其发病与心理-应激有关.针对该证候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王爱成;王玉来;陈锦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转录因子E2F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的调控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其中转录因子E2F家族的参与是重要的调控环节之一.它通过与pRb及相关蛋白等多种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及激酶的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G1向S期的过渡.同时,E2F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抑制及细胞凋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国际上对E2F与胃癌的相关性进行了一些研究,现予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夏可义;肖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并激活枯否细胞(K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一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还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间质(ECM).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导致肝纤维化形成.从基因水平来看,基因调控异常,可能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以致某些致病因子去除后,肝纤维化仍有进展.

    作者:李亮;任万华;缪英年;石军;郝菁华;月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胶囊内镜的应用及进展

    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以前,经历了硬式内镜(1868~1932年)、半曲式内镜(1932~1957年)、光导纤维内镜(1957年至今)、电子内镜(1983年2000)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胶囊内镜的出现标志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之诞生.

    作者:陈远园;何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FcγR与自体免疫病的研究进展

    免疫球蛋白G的Fc受体(FcγR)通过影响与致病性IgG相关的吞噬和清除机制而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也影响免疫调节药物的疗效.近年国内外研究发现,FcγR基因多态性在自体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FcγR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芳;周红梅;朱元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研究进展

    椎板切除是脊柱外科中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也是椎管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术后引起的硬脊膜周围粘连严重影响脊柱外科的手术效果,是下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给二次手术造成很大困难和危险.对此,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差,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对提高下腰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骨科领域备受重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王立新;曹晓建;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日益增高.DM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死亡.目前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是动脉造影,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经典的冠脉造影只能在冠脉发生严重狭窄时才会出现阳性表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nal medial thickness,IMT)的测定则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崔艳凤;王新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性心肌病变中的作用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的心肌受损和心脏功能改变[1],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出现可以不伴有缺血性病变、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等并发症[2],因此又称为糖尿病性特异性心肌病.目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刘美琴;李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素类药物雾化吸入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

    1935年肝素作为抗凝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以后几十年的应用和研究中发现,肝素还具有多种非抗凝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其中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和免疫调节、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肝素类药物可用于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等,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着重就雾化吸入肝素类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常晓悦;许建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53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979年人们在SV40转染细胞的研究中首先发现p53蛋白,当时发现它联合SV40能够产生大量的T抗原.这些研究导致当初把p53归类于一个肿瘤抗原.1989年人们认识到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时野生型p53显示出能够抑制被癌基因转染的细胞和阻止转染细胞的生长.另外,在动物和人类肿瘤中鉴定出p53突变体.p53敲除后的小鼠正常生长,但它们增加了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结肠癌拥有p53突变的高发生几率,而且大多数肿瘤表达p53突变.在某些泌尿生殖器肿瘤(如睾丸肿瘤、嗜铬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中一般不能证明p53突变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然而膀胱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经常与p53突变有关.p53突变在膀胱肿瘤发病早期出现,而在其他肿瘤中晚期出现.现将p53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综述如下.

    作者:刘海涛;夏术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黄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大黄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3种,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中记述:大黄,味苦寒,归胃、肝大肠经.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大黄,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淑娟;董晓华;武海霞;张力;张丹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脑灌注方法的研究进展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eep h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是国际上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在体外循环下纠治困难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方法.近年来已发展到许多止血困难手术中的应用.如用于巨大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手术.但有关DHCA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亦渐增多.如nas等[1]研究认为,直肠温度18℃,停循环时间>40min,患者既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近期表现如手足徐动,短暂惊厥;远期表现如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认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纯深低温体外循环不能保护大脑耐受时间较长的缺血、缺氧.因此,在DHCA期间用合适的脑灌注方法成为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的研究方向之一.

    作者:姜涛;徐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型糖尿病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其发病中有许多免疫细胞参与,包括CD+4和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其中CD+4T淋巴细胞起中心性作用,按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大致分为Th1和Th2两亚群.许多研究表明,在胰岛β细胞的损伤、胰岛炎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Th1细胞及细胞因子和Th2细胞及细胞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逄曙光;赵家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反义核苷酸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反义技术是1984年由Izant等首先提出的,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外来合成特定的互补的反义核苷酸与细胞内核酸相互作用以抑制或封闭该表达.目前反义技术在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对其在胃癌中的研究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艳;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3)

    1概述1.1定义SARS是由一种变异性的新冠状病毒,入侵呼吸道,其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损害肺组织,也可以超敏感免疫反应造成ALI.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其他脏器损伤,是复杂的兼症,是一综合病征.

    作者:刘桂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年龄、体质量、炎症、外伤、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无明显地域及种族差异,是人类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通过建立OA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其病理病机并寻找合理有效的诊疗手段是研究OA的重要方法.OA造模方法有:通过人工筛选或基因改造获得自发性OA动物模型;通过关节固定、人工造成关节不稳定或关节腔注射致软骨降解变性物质等方法诱导关节退行性变.无论是何种OA造模方法,目的就是要尽大程度模仿人类OA的病生理过程.

    作者:谢希;高洁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CEI疗法拮抗高血压新生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全世界2型糖尿患者已达1.5亿人,预计未来25年内病例总数翻番,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人数将显著增加,防治费用巨大.高血压是诱发或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药物控制其发生与发展,是减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发病率和提高其预后指标的重要手段.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ACEI)拮抗高血压新生2型糖尿病、延缓糖尿病发生与发展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故积极探讨和推广ACEI疗法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后期CVD,寻找一套经济、实用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永波;李滨;苏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不同植入部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不同于细胞坏死.凋亡参与机体细胞生长与更新的调节,与正常妊娠和病理妊娠有密切关系.目前已知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包括促凋亡基因:Bax、Bcl-Xs、p53、C-myb与抑凋亡基因:Bcl-2,Bcl-XL、Mcl-1等等[1].其中Bcl-2是原癌基因的一种,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着细胞的增殖、生长和死亡,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凋亡调节基因[2].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对促凋亡因子的释放而抑制细胞凋亡[3].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不同植入部位的表达与滋养层细胞的侵袭和蜕膜化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林瑞;吕杰强;谢丽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方法新进展

    气管插管通常用起效快的镇静药和阿片类镇痛药进行麻醉诱导,辅以去极化或非去极化肌松药.随着新型全麻药异丙酚的广泛应用,现也常不用肌松药的麻醉诱导法行气管插管术,效果较好.现将近年全麻诱导插管方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于瑞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