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董晓华;武海霞;张力;张丹参
椎板切除是脊柱外科中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也是椎管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术后引起的硬脊膜周围粘连严重影响脊柱外科的手术效果,是下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给二次手术造成很大困难和危险.对此,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差,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对提高下腰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骨科领域备受重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王立新;曹晓建;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投入临床应用,首先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检查提供了新的机遇.应用超高场强(包括3.0T)MR设备后其首要的、明显的优势是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的增加,其他还包括组织对比度的增加、化学位移分辨率以及磁敏感度对比增加[1,2].同时,3.0T MR设备在应用中有些涌现出的问题尚需解决.
作者:吴胜勇;尉传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经TACE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1%、24%[1],已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仅就近年来肝癌TACE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吴洪文;徐瀚峰;王文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反义技术是1984年由Izant等首先提出的,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外来合成特定的互补的反义核苷酸与细胞内核酸相互作用以抑制或封闭该表达.目前反义技术在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对其在胃癌中的研究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艳;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不同于细胞坏死.凋亡参与机体细胞生长与更新的调节,与正常妊娠和病理妊娠有密切关系.目前已知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包括促凋亡基因:Bax、Bcl-Xs、p53、C-myb与抑凋亡基因:Bcl-2,Bcl-XL、Mcl-1等等[1].其中Bcl-2是原癌基因的一种,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着细胞的增殖、生长和死亡,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凋亡调节基因[2].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对促凋亡因子的释放而抑制细胞凋亡[3].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不同植入部位的表达与滋养层细胞的侵袭和蜕膜化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林瑞;吕杰强;谢丽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日益增高.DM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死亡.目前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是动脉造影,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经典的冠脉造影只能在冠脉发生严重狭窄时才会出现阳性表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nal medial thickness,IMT)的测定则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崔艳凤;王新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并激活枯否细胞(K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一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还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间质(ECM).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导致肝纤维化形成.从基因水平来看,基因调控异常,可能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以致某些致病因子去除后,肝纤维化仍有进展.
作者:李亮;任万华;缪英年;石军;郝菁华;月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35年肝素作为抗凝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以后几十年的应用和研究中发现,肝素还具有多种非抗凝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其中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和免疫调节、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肝素类药物可用于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等,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着重就雾化吸入肝素类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常晓悦;许建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达50%~70%,严重者造成肺栓塞致患者猝死.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其中围术期应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但是对于应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的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时,麻醉医师特别担心椎管内血肿的形成.现仅就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对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张宗旺;刘忠;修培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因其罹患年龄偏年轻、病程反复、致残率高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长期困扰着患者和神经科医生.近年来,随着对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的认识和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及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成功应用,一种新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方法正逐渐在临床开展.现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张增强;刘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在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约有40%的女性和16%的男性发生骨折,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明确其发病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骨量堆积不足(即骨量峰值低)有直接的关系;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建立足够量的骨量峰值[1].
作者:赵琳;杨尔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eep h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是国际上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在体外循环下纠治困难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方法.近年来已发展到许多止血困难手术中的应用.如用于巨大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手术.但有关DHCA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亦渐增多.如nas等[1]研究认为,直肠温度18℃,停循环时间>40min,患者既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近期表现如手足徐动,短暂惊厥;远期表现如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认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纯深低温体外循环不能保护大脑耐受时间较长的缺血、缺氧.因此,在DHCA期间用合适的脑灌注方法成为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的研究方向之一.
作者:姜涛;徐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较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MAE)少见.Fagge于1876年首次报道MVT,1935年Warren和Eberhard将其确立为有别于动脉阻塞的独立的临床疾病.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MVT是指有症状,时间不超过4周;而症状超过4周,且没有肠梗死,或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称为慢性MVT[1].MVT初期症状轻微,腹部常无阳性体征,这常是不能早期诊断的原因.它可以突然迅速发展,出现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文献报道本病的误诊率高达90%~95%[2].在肠坏死之前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和医患纠纷.因此,影像学检查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和检出本病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王长友;刘彩云;陈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镁离子是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它作为多种酶的辅基或辅助因子,参与机体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常有镁离子含量的改变,给予外源性镁剂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梗死急性期,镁剂是一种有较高临床价值的神经保护剂[1-12].现将镁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吴大鸿;王宪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基因沉默现象.1995年,康奈尔大学的Su Guo博士用反义RNA阻断线虫基因表达的试验中发现,反义和正义RNA都阻断了基因的表达,他们对这个结果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98年,Fire的研究证明,在正义RNA也阻断了基因表达的试验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双链RNA.
作者:刘莉;谢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79年人们在SV40转染细胞的研究中首先发现p53蛋白,当时发现它联合SV40能够产生大量的T抗原.这些研究导致当初把p53归类于一个肿瘤抗原.1989年人们认识到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时野生型p53显示出能够抑制被癌基因转染的细胞和阻止转染细胞的生长.另外,在动物和人类肿瘤中鉴定出p53突变体.p53敲除后的小鼠正常生长,但它们增加了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结肠癌拥有p53突变的高发生几率,而且大多数肿瘤表达p53突变.在某些泌尿生殖器肿瘤(如睾丸肿瘤、嗜铬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中一般不能证明p53突变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然而膀胱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经常与p53突变有关.p53突变在膀胱肿瘤发病早期出现,而在其他肿瘤中晚期出现.现将p53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综述如下.
作者:刘海涛;夏术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是一种含有巯基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细胞的代谢活性,预防DNA损伤、调整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系统、抗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恶性肿瘤发展等作用,已较多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和抗AIDS的临床和实验中[1].近年,NAC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实验研究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有关NAC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笃雄;陈卫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