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脑灌注方法的研究进展

姜涛;徐蔚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脑灌注
摘要: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eep h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是国际上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在体外循环下纠治困难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方法.近年来已发展到许多止血困难手术中的应用.如用于巨大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手术.但有关DHCA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亦渐增多.如nas等[1]研究认为,直肠温度18℃,停循环时间>40min,患者既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近期表现如手足徐动,短暂惊厥;远期表现如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认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纯深低温体外循环不能保护大脑耐受时间较长的缺血、缺氧.因此,在DHCA期间用合适的脑灌注方法成为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的研究方向之一.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肝气郁结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证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肝气郁结证是中医精神科常见的证候,隶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多见于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其发病与心理-应激有关.针对该证候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王爱成;王玉来;陈锦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胸腺髓质区的阴性选择

    阴性选择是去除能与自身抗原肽发生反应的T细胞,从而达到自身耐受.它是通过TCR与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具有高亲和力,并引发强烈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凋亡来实现的.阴性选择不仅需要TCR的信号,还需抗原呈递细胞(APC)的辅助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但具体阴性选择的位点、哪一种或哪几种协同刺激分子以及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现就近期国际、国内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李红梅;陈慰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肢体不等长的评价和治疗

    肢体不等长是骨科常见的问题,所谓不等长是指单一或多个骨短缩或生长过度.不等长的病因很多,矫正前应预先明确病因,分析其病理生理和临床后果,特别是发育期患者(骨不成熟)的评价和治疗方案的出台更需要知道病因和发展情况,还要预知骨成熟后的差异情况,以便取得恰当的治疗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作者:蔡迎;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肿瘤抗原NY-ESO-1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抗原被鉴定出来,以之为靶位的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因而掀起高潮.这些肿瘤抗原可分为以下几类[1],①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这类抗原只表达在特定类型的组织,无论是肿瘤组织或是正常组织,如黑色素细胞分化抗原Tyrosinase、Melan-A/MART-1和gp100.②基因突变所致的抗原:肿瘤细胞中发生突变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产物成为新的抗原,如突变的CDK4、caspase-8和Ras基因.

    作者:韩振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3.0T MR成像系统的优势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投入临床应用,首先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检查提供了新的机遇.应用超高场强(包括3.0T)MR设备后其首要的、明显的优势是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的增加,其他还包括组织对比度的增加、化学位移分辨率以及磁敏感度对比增加[1,2].同时,3.0T MR设备在应用中有些涌现出的问题尚需解决.

    作者:吴胜勇;尉传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镁剂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镁离子是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它作为多种酶的辅基或辅助因子,参与机体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常有镁离子含量的改变,给予外源性镁剂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梗死急性期,镁剂是一种有较高临床价值的神经保护剂[1-12].现将镁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吴大鸿;王宪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因其罹患年龄偏年轻、病程反复、致残率高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长期困扰着患者和神经科医生.近年来,随着对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的认识和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及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成功应用,一种新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方法正逐渐在临床开展.现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张增强;刘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性心肌病变中的作用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的心肌受损和心脏功能改变[1],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出现可以不伴有缺血性病变、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等并发症[2],因此又称为糖尿病性特异性心肌病.目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刘美琴;李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内源性阿片肽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电针具有镇痛作用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已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对电针镇痛原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内源性阿片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以β-内啡肽(β-EP)及亮脑啡肽(LEK)的研究多.

    作者:吴月兵;张灿珍;沈丽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妇女跨入了绝经后期阶段,同时妇科恶性肿瘤发病趋于年轻化,患者因手术切除卵巢或放疗损伤卵巢功能而出现人工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如:潮热、出汗、烦躁、焦虑、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泌尿生殖道萎缩和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因此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和广大妇女的关注.

    作者:袁芳;王惠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量峰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在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约有40%的女性和16%的男性发生骨折,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明确其发病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骨量堆积不足(即骨量峰值低)有直接的关系;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建立足够量的骨量峰值[1].

    作者:赵琳;杨尔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方法新进展

    气管插管通常用起效快的镇静药和阿片类镇痛药进行麻醉诱导,辅以去极化或非去极化肌松药.随着新型全麻药异丙酚的广泛应用,现也常不用肌松药的麻醉诱导法行气管插管术,效果较好.现将近年全麻诱导插管方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于瑞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核转录因子PPAR-γ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它是由英国科学家Issemann等于1990年首先发现的[1].由于他们观察到这类新型的核受体可以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故将其命名为PPAR.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其中PPAR-α在肝细胞、心肌细胞、肠细胞及肾近曲小管细胞呈高水平表达,主要与脂代谢有关;PPAR-β的组织表达较为广泛,作用尚不清楚;PPAR-γ主要在大肠和脂肪组织中表达,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在脂肪细胞分化、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现仅就PPAR-γ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石锋;黄贵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反义核苷酸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反义技术是1984年由Izant等首先提出的,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外来合成特定的互补的反义核苷酸与细胞内核酸相互作用以抑制或封闭该表达.目前反义技术在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对其在胃癌中的研究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艳;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CEI疗法拮抗高血压新生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全世界2型糖尿患者已达1.5亿人,预计未来25年内病例总数翻番,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人数将显著增加,防治费用巨大.高血压是诱发或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药物控制其发生与发展,是减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发病率和提高其预后指标的重要手段.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ACEI)拮抗高血压新生2型糖尿病、延缓糖尿病发生与发展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故积极探讨和推广ACEI疗法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后期CVD,寻找一套经济、实用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永波;李滨;苏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是一种含有巯基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细胞的代谢活性,预防DNA损伤、调整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系统、抗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恶性肿瘤发展等作用,已较多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和抗AIDS的临床和实验中[1].近年,NAC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实验研究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有关NAC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笃雄;陈卫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呼吸综合征(ARDS)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胶囊内镜的应用及进展

    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以前,经历了硬式内镜(1868~1932年)、半曲式内镜(1932~1957年)、光导纤维内镜(1957年至今)、电子内镜(1983年2000)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胶囊内镜的出现标志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之诞生.

    作者:陈远园;何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研究进展

    椎板切除是脊柱外科中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也是椎管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术后引起的硬脊膜周围粘连严重影响脊柱外科的手术效果,是下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给二次手术造成很大困难和危险.对此,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差,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对提高下腰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骨科领域备受重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王立新;曹晓建;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