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腺髓质区的阴性选择

李红梅;陈慰峰

关键词:T细胞, 中枢耐受, 髓质, 协同刺激, 细胞因子
摘要:阴性选择是去除能与自身抗原肽发生反应的T细胞,从而达到自身耐受.它是通过TCR与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具有高亲和力,并引发强烈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凋亡来实现的.阴性选择不仅需要TCR的信号,还需抗原呈递细胞(APC)的辅助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但具体阴性选择的位点、哪一种或哪几种协同刺激分子以及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现就近期国际、国内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的研究综述如下.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研究进展

    椎板切除是脊柱外科中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也是椎管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术后引起的硬脊膜周围粘连严重影响脊柱外科的手术效果,是下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给二次手术造成很大困难和危险.对此,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差,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对提高下腰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骨科领域备受重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王立新;曹晓建;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挥发性麻醉剂预处理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随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临床麻醉面临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麻醉药对缺血再灌注中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实验研究.现就挥发性麻醉剂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胡宁利;段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妥泰在癫痫发作中的保护作用

    癫痫是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障碍,一些研究表明癫痫发作可引起脑损伤[1-6],目前对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癫痫脑损伤(epileptic brain damage,EBD)产生的因素复杂,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和神经元钙离子超载引起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3,7],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提示有效的控制神经元兴奋性是治疗癫痫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妥泰(topamax,TPM)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AEDs),具有多种抗痫机制和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无论是辅助用药或单独用药对成人及儿童顽固性癫痫发作控制都显示出明显效果,且副作用较小.现就妥泰应用于癫痫发作的临床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韩艺;刘广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素类药物雾化吸入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

    1935年肝素作为抗凝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以后几十年的应用和研究中发现,肝素还具有多种非抗凝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其中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和免疫调节、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肝素类药物可用于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等,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着重就雾化吸入肝素类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常晓悦;许建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炎症(Inflammation)(1)

    1概述1.1定义炎症是指由感染或非感染多种致病因素,以直接及(间接)免疫机制方式损伤组织,造成组织变质、渗出和增生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是一种病态.

    作者:刘桂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黄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大黄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3种,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中记述:大黄,味苦寒,归胃、肝大肠经.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大黄,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淑娟;董晓华;武海霞;张力;张丹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是一种含有巯基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细胞的代谢活性,预防DNA损伤、调整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系统、抗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恶性肿瘤发展等作用,已较多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和抗AIDS的临床和实验中[1].近年,NAC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实验研究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有关NAC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笃雄;陈卫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FcγR与自体免疫病的研究进展

    免疫球蛋白G的Fc受体(FcγR)通过影响与致病性IgG相关的吞噬和清除机制而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也影响免疫调节药物的疗效.近年国内外研究发现,FcγR基因多态性在自体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FcγR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芳;周红梅;朱元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肢体不等长的评价和治疗

    肢体不等长是骨科常见的问题,所谓不等长是指单一或多个骨短缩或生长过度.不等长的病因很多,矫正前应预先明确病因,分析其病理生理和临床后果,特别是发育期患者(骨不成熟)的评价和治疗方案的出台更需要知道病因和发展情况,还要预知骨成熟后的差异情况,以便取得恰当的治疗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作者:蔡迎;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评价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较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MAE)少见.Fagge于1876年首次报道MVT,1935年Warren和Eberhard将其确立为有别于动脉阻塞的独立的临床疾病.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MVT是指有症状,时间不超过4周;而症状超过4周,且没有肠梗死,或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称为慢性MVT[1].MVT初期症状轻微,腹部常无阳性体征,这常是不能早期诊断的原因.它可以突然迅速发展,出现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文献报道本病的误诊率高达90%~95%[2].在肠坏死之前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和医患纠纷.因此,影像学检查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和检出本病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王长友;刘彩云;陈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年龄、体质量、炎症、外伤、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无明显地域及种族差异,是人类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通过建立OA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其病理病机并寻找合理有效的诊疗手段是研究OA的重要方法.OA造模方法有:通过人工筛选或基因改造获得自发性OA动物模型;通过关节固定、人工造成关节不稳定或关节腔注射致软骨降解变性物质等方法诱导关节退行性变.无论是何种OA造模方法,目的就是要尽大程度模仿人类OA的病生理过程.

    作者:谢希;高洁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并激活枯否细胞(K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一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还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间质(ECM).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导致肝纤维化形成.从基因水平来看,基因调控异常,可能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以致某些致病因子去除后,肝纤维化仍有进展.

    作者:李亮;任万华;缪英年;石军;郝菁华;月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核转录因子PPAR-γ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它是由英国科学家Issemann等于1990年首先发现的[1].由于他们观察到这类新型的核受体可以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故将其命名为PPAR.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其中PPAR-α在肝细胞、心肌细胞、肠细胞及肾近曲小管细胞呈高水平表达,主要与脂代谢有关;PPAR-β的组织表达较为广泛,作用尚不清楚;PPAR-γ主要在大肠和脂肪组织中表达,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在脂肪细胞分化、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现仅就PPAR-γ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石锋;黄贵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D36、PPAR-γ、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的发生率非常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除了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危险因素外,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还有其特殊的原因.识别危险因素、探讨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研究的迫切课题.现仅就CD3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某些相关炎症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芳;陈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性心肌病变中的作用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的心肌受损和心脏功能改变[1],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出现可以不伴有缺血性病变、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等并发症[2],因此又称为糖尿病性特异性心肌病.目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刘美琴;李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与麻醉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达50%~70%,严重者造成肺栓塞致患者猝死.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其中围术期应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但是对于应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的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时,麻醉医师特别担心椎管内血肿的形成.现仅就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对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张宗旺;刘忠;修培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镁剂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镁离子是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它作为多种酶的辅基或辅助因子,参与机体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常有镁离子含量的改变,给予外源性镁剂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梗死急性期,镁剂是一种有较高临床价值的神经保护剂[1-12].现将镁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吴大鸿;王宪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量峰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在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约有40%的女性和16%的男性发生骨折,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明确其发病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骨量堆积不足(即骨量峰值低)有直接的关系;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建立足够量的骨量峰值[1].

    作者:赵琳;杨尔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ALI)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