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肺损伤(ALI)诊断标准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
摘要: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内源性阿片肽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电针具有镇痛作用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已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对电针镇痛原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内源性阿片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以β-内啡肽(β-EP)及亮脑啡肽(LEK)的研究多.

    作者:吴月兵;张灿珍;沈丽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胶囊内镜的应用及进展

    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有150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以前,经历了硬式内镜(1868~1932年)、半曲式内镜(1932~1957年)、光导纤维内镜(1957年至今)、电子内镜(1983年2000)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胶囊内镜的出现标志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之诞生.

    作者:陈远园;何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挥发性麻醉剂预处理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随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临床麻醉面临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麻醉药对缺血再灌注中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实验研究.现就挥发性麻醉剂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胡宁利;段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不同植入部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不同于细胞坏死.凋亡参与机体细胞生长与更新的调节,与正常妊娠和病理妊娠有密切关系.目前已知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包括促凋亡基因:Bax、Bcl-Xs、p53、C-myb与抑凋亡基因:Bcl-2,Bcl-XL、Mcl-1等等[1].其中Bcl-2是原癌基因的一种,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着细胞的增殖、生长和死亡,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凋亡调节基因[2].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对促凋亡因子的释放而抑制细胞凋亡[3].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不同植入部位的表达与滋养层细胞的侵袭和蜕膜化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林瑞;吕杰强;谢丽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评价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较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MAE)少见.Fagge于1876年首次报道MVT,1935年Warren和Eberhard将其确立为有别于动脉阻塞的独立的临床疾病.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MVT是指有症状,时间不超过4周;而症状超过4周,且没有肠梗死,或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称为慢性MVT[1].MVT初期症状轻微,腹部常无阳性体征,这常是不能早期诊断的原因.它可以突然迅速发展,出现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文献报道本病的误诊率高达90%~95%[2].在肠坏死之前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和医患纠纷.因此,影像学检查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和检出本病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王长友;刘彩云;陈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镁剂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镁离子是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它作为多种酶的辅基或辅助因子,参与机体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常有镁离子含量的改变,给予外源性镁剂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梗死急性期,镁剂是一种有较高临床价值的神经保护剂[1-12].现将镁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吴大鸿;王宪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并激活枯否细胞(K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及一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还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间质(ECM).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导致肝纤维化形成.从基因水平来看,基因调控异常,可能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以致某些致病因子去除后,肝纤维化仍有进展.

    作者:李亮;任万华;缪英年;石军;郝菁华;月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型糖尿病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其发病中有许多免疫细胞参与,包括CD+4和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其中CD+4T淋巴细胞起中心性作用,按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大致分为Th1和Th2两亚群.许多研究表明,在胰岛β细胞的损伤、胰岛炎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Th1细胞及细胞因子和Th2细胞及细胞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逄曙光;赵家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方法新进展

    气管插管通常用起效快的镇静药和阿片类镇痛药进行麻醉诱导,辅以去极化或非去极化肌松药.随着新型全麻药异丙酚的广泛应用,现也常不用肌松药的麻醉诱导法行气管插管术,效果较好.现将近年全麻诱导插管方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于瑞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肢体不等长的评价和治疗

    肢体不等长是骨科常见的问题,所谓不等长是指单一或多个骨短缩或生长过度.不等长的病因很多,矫正前应预先明确病因,分析其病理生理和临床后果,特别是发育期患者(骨不成熟)的评价和治疗方案的出台更需要知道病因和发展情况,还要预知骨成熟后的差异情况,以便取得恰当的治疗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作者:蔡迎;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年龄、体质量、炎症、外伤、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无明显地域及种族差异,是人类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通过建立OA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其病理病机并寻找合理有效的诊疗手段是研究OA的重要方法.OA造模方法有:通过人工筛选或基因改造获得自发性OA动物模型;通过关节固定、人工造成关节不稳定或关节腔注射致软骨降解变性物质等方法诱导关节退行性变.无论是何种OA造模方法,目的就是要尽大程度模仿人类OA的病生理过程.

    作者:谢希;高洁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D36、PPAR-γ、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的发生率非常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除了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危险因素外,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还有其特殊的原因.识别危险因素、探讨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研究的迫切课题.现仅就CD3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某些相关炎症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芳;陈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ALI)诊断标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AI-1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

    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障碍是两个主要环节.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证据均说明炎症是IR的主要致病介质.炎症因子与脂肪内分泌、氧化应激、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引起IR和β细胞功能障碍,并可导致T2DM.目前研究表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这一炎症因子,在T2DM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萍;李晖;宋光耀;叶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脓毒症诊断要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癌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研究进展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目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经TACE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1%、24%[1],已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仅就近年来肝癌TACE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吴洪文;徐瀚峰;王文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肿瘤抗原NY-ESO-1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抗原被鉴定出来,以之为靶位的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因而掀起高潮.这些肿瘤抗原可分为以下几类[1],①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这类抗原只表达在特定类型的组织,无论是肿瘤组织或是正常组织,如黑色素细胞分化抗原Tyrosinase、Melan-A/MART-1和gp100.②基因突变所致的抗原:肿瘤细胞中发生突变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产物成为新的抗原,如突变的CDK4、caspase-8和Ras基因.

    作者:韩振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气郁结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证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肝气郁结证是中医精神科常见的证候,隶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多见于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其发病与心理-应激有关.针对该证候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王爱成;王玉来;陈锦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端粒酶和肿瘤的研究进展

    端粒酶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核蛋白结构,而端粒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标记截然不同于破裂DNA末端和利于染色体复制的线性染色体末端.端粒酶的激活与癌症高度相关,提示端粒酶、端粒和端粒维持间的互相影响是癌症衍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迄今为止,人和动物肿瘤模型研究表明,端粒和端粒酶在肿瘤形成中发挥抑制和利于肿瘤变化的双重作用.了解端粒和端粒酶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不仅进一步认识肿瘤衍变作用的内容机制和复杂的肿瘤病因学,也有望对肿瘤治疗提出新的靶点.

    作者:苗佩宏;庞建新;徐江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因其罹患年龄偏年轻、病程反复、致残率高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长期困扰着患者和神经科医生.近年来,随着对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的认识和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及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成功应用,一种新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方法正逐渐在临床开展.现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张增强;刘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