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旺;刘忠;修培宏
反义技术是1984年由Izant等首先提出的,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用外来合成特定的互补的反义核苷酸与细胞内核酸相互作用以抑制或封闭该表达.目前反义技术在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对其在胃癌中的研究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艳;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免疫球蛋白G的Fc受体(FcγR)通过影响与致病性IgG相关的吞噬和清除机制而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也影响免疫调节药物的疗效.近年国内外研究发现,FcγR基因多态性在自体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FcγR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芳;周红梅;朱元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端粒酶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核蛋白结构,而端粒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标记截然不同于破裂DNA末端和利于染色体复制的线性染色体末端.端粒酶的激活与癌症高度相关,提示端粒酶、端粒和端粒维持间的互相影响是癌症衍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迄今为止,人和动物肿瘤模型研究表明,端粒和端粒酶在肿瘤形成中发挥抑制和利于肿瘤变化的双重作用.了解端粒和端粒酶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不仅进一步认识肿瘤衍变作用的内容机制和复杂的肿瘤病因学,也有望对肿瘤治疗提出新的靶点.
作者:苗佩宏;庞建新;徐江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概述1.1定义ALI是指由多种病因损伤肺脏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后使功能形态异常,通过炎症介质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水肿、肺膨胀不全.临床表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一种病态.
作者:刘桂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医证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肝气郁结证是中医精神科常见的证候,隶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多见于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其发病与心理-应激有关.针对该证候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王爱成;王玉来;陈锦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年龄、体质量、炎症、外伤、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无明显地域及种族差异,是人类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通过建立OA动物模型来深入探讨其病理病机并寻找合理有效的诊疗手段是研究OA的重要方法.OA造模方法有:通过人工筛选或基因改造获得自发性OA动物模型;通过关节固定、人工造成关节不稳定或关节腔注射致软骨降解变性物质等方法诱导关节退行性变.无论是何种OA造模方法,目的就是要尽大程度模仿人类OA的病生理过程.
作者:谢希;高洁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较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MAE)少见.Fagge于1876年首次报道MVT,1935年Warren和Eberhard将其确立为有别于动脉阻塞的独立的临床疾病.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MVT是指有症状,时间不超过4周;而症状超过4周,且没有肠梗死,或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称为慢性MVT[1].MVT初期症状轻微,腹部常无阳性体征,这常是不能早期诊断的原因.它可以突然迅速发展,出现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文献报道本病的误诊率高达90%~95%[2].在肠坏死之前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和医患纠纷.因此,影像学检查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和检出本病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王长友;刘彩云;陈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eep h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是国际上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在体外循环下纠治困难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方法.近年来已发展到许多止血困难手术中的应用.如用于巨大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手术.但有关DHCA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亦渐增多.如nas等[1]研究认为,直肠温度18℃,停循环时间>40min,患者既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近期表现如手足徐动,短暂惊厥;远期表现如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认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纯深低温体外循环不能保护大脑耐受时间较长的缺血、缺氧.因此,在DHCA期间用合适的脑灌注方法成为深低温体外循环脑保护的研究方向之一.
作者:姜涛;徐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作为谷胱甘肽的前体,是一种含有巯基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细胞的代谢活性,预防DNA损伤、调整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系统、抗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恶性肿瘤发展等作用,已较多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和抗AIDS的临床和实验中[1].近年,NAC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实验研究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有关NAC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笃雄;陈卫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妇女跨入了绝经后期阶段,同时妇科恶性肿瘤发病趋于年轻化,患者因手术切除卵巢或放疗损伤卵巢功能而出现人工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如:潮热、出汗、烦躁、焦虑、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泌尿生殖道萎缩和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因此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和广大妇女的关注.
作者:袁芳;王惠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障碍是两个主要环节.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证据均说明炎症是IR的主要致病介质.炎症因子与脂肪内分泌、氧化应激、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引起IR和β细胞功能障碍,并可导致T2DM.目前研究表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这一炎症因子,在T2DM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萍;李晖;宋光耀;叶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因其罹患年龄偏年轻、病程反复、致残率高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长期困扰着患者和神经科医生.近年来,随着对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的认识和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及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成功应用,一种新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方法正逐渐在临床开展.现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张增强;刘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临床麻醉面临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麻醉药对缺血再灌注中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实验研究.现就挥发性麻醉剂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胡宁利;段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基因沉默现象.1995年,康奈尔大学的Su Guo博士用反义RNA阻断线虫基因表达的试验中发现,反义和正义RNA都阻断了基因的表达,他们对这个结果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98年,Fire的研究证明,在正义RNA也阻断了基因表达的试验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双链RNA.
作者:刘莉;谢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癫痫是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障碍,一些研究表明癫痫发作可引起脑损伤[1-6],目前对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癫痫脑损伤(epileptic brain damage,EBD)产生的因素复杂,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和神经元钙离子超载引起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3,7],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提示有效的控制神经元兴奋性是治疗癫痫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妥泰(topamax,TPM)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AEDs),具有多种抗痫机制和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无论是辅助用药或单独用药对成人及儿童顽固性癫痫发作控制都显示出明显效果,且副作用较小.现就妥泰应用于癫痫发作的临床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韩艺;刘广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的心肌受损和心脏功能改变[1],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出现可以不伴有缺血性病变、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等并发症[2],因此又称为糖尿病性特异性心肌病.目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瘦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刘美琴;李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79年人们在SV40转染细胞的研究中首先发现p53蛋白,当时发现它联合SV40能够产生大量的T抗原.这些研究导致当初把p53归类于一个肿瘤抗原.1989年人们认识到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时野生型p53显示出能够抑制被癌基因转染的细胞和阻止转染细胞的生长.另外,在动物和人类肿瘤中鉴定出p53突变体.p53敲除后的小鼠正常生长,但它们增加了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结肠癌拥有p53突变的高发生几率,而且大多数肿瘤表达p53突变.在某些泌尿生殖器肿瘤(如睾丸肿瘤、嗜铬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中一般不能证明p53突变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然而膀胱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经常与p53突变有关.p53突变在膀胱肿瘤发病早期出现,而在其他肿瘤中晚期出现.现将p53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综述如下.
作者:刘海涛;夏术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概述1.1定义SARS是由一种变异性的新冠状病毒,入侵呼吸道,其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损害肺组织,也可以超敏感免疫反应造成ALI.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及其他脏器损伤,是复杂的兼症,是一综合病征.
作者:刘桂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