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邵飞;朱凤群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分型, 肝疾病, 预后
摘要:1988年Okamoto首先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方面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型方法、不同基因型的地域分布以及与HBV血清型、临床抗病毒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Hepcidin与炎症和贫血

    患慢性感染、炎症、慢性肾脏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常出现贫血,这种贫血通常称为慢性疾病贫血(anemia ofchronic disease,ACD),是由于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异常、各种细胞因子使骨髓对EPO反应异常、大量失血、RBC生存期的缩短和铁的生物利用率降低所造成的,ACD患者常表现为网状内皮系统铁异常增高,而骨髓铁降低,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其分子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有研究表明,Hepcidin可能与ACD铁代谢异常有关.现就Hepcidin对铁代谢的影响和Hepcidin与炎症、贫血、缺氧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孙坚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酸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乳酸(LA)是无氧酵解的特异度产物.乳酸的变化反映了组织氧合代谢状况.正常状态下乳酸产生量不多,对体内酸碱度影响不大;在组织氧合不足,组织灌注不足,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时,都会使体内乳酸升高,导致乳酸中毒,终发展为多脏器衰竭,以至死亡.

    作者:付春梅;贺翠莲;李红英;赵根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血压左室重构与临床应用

    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LVH已被认为是独立于高血压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部分高血压患者LVH会先于高血压出现[1].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血压病的左室形态及功能有了清晰的了解.1992年,Ganau等[2]曾结合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室壁相对厚度等指标,将高血压的左室重构类型分为正常、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四种.并指出不同的左室构形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左室重构不仅对探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机制,且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比单纯研究左室肥厚有更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洪霞;高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高原病的诊疗进展

    急性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山病(AMS),是用于描述进入高原不久而不能适应高原气候的人出现的心、脑、肺等脏器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因每年全世界约有数百万人进入高原,均面临AMS的威胁,因此AMS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每年为此花销甚大,在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明显.尽管AMS中的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和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不甚常见,但病情失控时依然有致死的可能.同时,AMS是研究健康人群低氧后病理生理学过程的一个佳模式,有很实用的研究意义.现仅就急性高原病近年来的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宏伟;加永泽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肾脏病

    肾病的发生大多与免疫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树突状细胞(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强大的抗原递呈及免疫调节能力,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了解DC在肾病发生中的作用,通过调节DC功能来调节免疫应答,对肾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现将DC分化、发育、功能及与肾病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孙文学;戴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近几年来,临床试验证明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可以作为反应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窗口.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许多共同之处,共存的概率为10%~40%[1].

    作者:赵成军;孙冬冬;贾如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phate dehydrogenase,G6PD;EC1.1.1.49,IM 305900)是存在于所有细胞和组织中的一种看家酶,是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起始酶,它提供戊糖用于核酸合成,提供还原型辅酶Ⅱ(NADPH),用于各种生物合成及维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的稳定性.G6PD缺乏不仅影响NADPH的生物合成,并且防碍过氧化氢和成熟红细胞的其他化合物的解毒作用.G6PD缺陷是人类常见的酶缺陷病,全世界约有4亿人受累,其实质是G6PD基因突变.Ayene等[1]研究表明,G6PD基因突变会导致对DNA的直接抑制,使之不能结合Ku二聚体(一种DNA修复蛋白),引起修复双链DNA的能力下降,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一方面,带有G6PD突变基因的个体抗疟能力增强,具有选择优势,适应度增高;另一方面,带有G6PD突变基因的个体酶活性下降,可引起G6PD缺乏症.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变化较大,从无症状到药物或感染造成的急性溶血、蚕豆病、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甚至核黄疸.G6PD这种分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基因组DNA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

    作者:郑敏;罗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细胞钙超载的研究进展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对其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细胞内钙超载是脑损害的关键因素,现仅就钙超载的发生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陈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系膜细胞IgA1受体及IgA1分子铰链区糖基化改变的研究进展

    IgA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5%~33%.既往认为本病预后良好,但10~20年长期随访证实,其中约1/3的患者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1].IgA肾病的病理特点是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及系膜区基质增加,并在系膜区和(或)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出现以多聚IgA1(pIgA1)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的沉积[2].

    作者:胡瑞海;赵明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AS区域相关家族基因与肺癌

    肺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是癌症相关致死疾病中病死率高的[1],尽管在基因研究,药物发现以及肺癌扫描检查方面广泛努力,5年生存率仍为10%~14%[2].肺癌涉及多阶段,多步骤,多因素,是一种多基因病.而RAS区域相关家族基因(RASSF1A基因)为新发现的RAS家族相关基因,已经发现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在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肺癌,被认为是肺癌候选抑癌基因,有意义的是肺癌等肿瘤患者RASSF1A基因不表达很少由突变和缺失造成,主要机制是其启动子区出现高甲基化,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现就RASSF1A基因与肺癌关系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盛伟利;梅同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1988年Okamoto首先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方面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型方法、不同基因型的地域分布以及与HBV血清型、临床抗病毒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邵飞;朱凤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与心肌胶原重构

    1心力衰竭与心肌胶原重构的概念及基本原理1.1心力衰竭是指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淤血,引发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又有根据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1].

    作者:杨俊;黄从新;江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心肌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新靶点

    细胞外基质(ECM)合成或降解代谢失衡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对降解ECM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MPs的表达及活性增强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展过程,MMPs抑制剂能有效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功能的恶化,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刘海龙;吴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NF-α在妊高征中的作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是引起围生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妊高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关其发病原因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但均未全面透彻地解释其发病机制.随着生殖免疫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免疫与妊高征的关系.许多学者试图从患者外周血及胎盘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入手,特别是研究TNF-α与妊高征的关系,以揭示妊高征的发病机制.

    作者:孟文彬;其木格;刘晓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与白血病的关系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是细胞内的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受到刺激后经磷酸化而活化.其激活采用高度保守的三级激酶级联反应形式:细胞外刺激通过某些环节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的激酶(MAP kinase kinase kinase,MAPKKK/MKKK),转而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AP kinase kinase,MKK/MEK),MKK激活后通过双位点磷酸化激活MAPK.激活的MAPK参与多种细胞反应,如基因转录、诱导细胞凋亡、维持细胞生存、细胞恶变和细胞周期调控等.近年发现,MAPK在各种白血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而有可能成为白血病一个新的靶向性分子治疗.

    作者:鲁敏;陈建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dm2癌基因与宫颈癌致病机制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它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宫颈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原癌基因的激活(如mdm2癌基因)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关于mdm2癌基因与宫颈癌发病机制、宫颈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是近年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仅就mdm2癌基因与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东红;邓卫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发性硬化病因学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性疾病,其确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普遍认为,MS是在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的触发而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进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以及轴突损伤而发病.

    作者:邱伟;胡学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研究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常见、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冠心病及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平均发病率为11%.以高血压为原发病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因之首.已知,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和多个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因此,高血压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动物实验已成为其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外研究人员常利用犬、大鼠、兔等实验动物制作高血压动物模型,因此,高血压动物模型研究这一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现仅对近10多年来国内研究的各类高血压动物模型简介如下.

    作者:周欣;任榕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脑缺血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于20世纪80年代从完全分化的肝细胞中被识别、提纯和克隆.初它被认为是肝脏特异的致有丝分裂原,可促进肝细胞的生长及肝组织的再生.目前,已知HGF是一种间质来源的多效性生长因子,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多种器官组织细胞的生长、再生和重塑过程,其受体是原癌基因C-met(C-met-protoncogene)的产物.近年来,HGF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皆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现仅就其特性,尤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杜业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白质稀疏症与动态血压的研究

    脑白质稀疏症(1eukoaraiosis,LA)是1987年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ski等[1]首先提出的,与人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关,呈渐进性,损害人的智能及认知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充分认识此病及其危害性,防患于未然.

    作者:李海燕;谭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