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霞;高晓军
近年,随着重症呼吸监护技术和机械通气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通气患者明显增多.在机械通气时并发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也随之增加.流行病学显示,在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中,肺炎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约为未行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的4倍以上[1].在整个机械通气过程中,肺炎危险性平均每天增加1%~3%.一旦出现肺炎,病死率可增加2~10倍[2].不同医院中VAP的病死率为33%~71%[3].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有了极大的进展,但并未使VAP的发病率降低,因此,控制困难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已成为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大障碍之一.现仅就近年来国内外VAP的致病菌、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沈美华;叶兴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几年来,临床试验证明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可以作为反应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窗口.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许多共同之处,共存的概率为10%~40%[1].
作者:赵成军;孙冬冬;贾如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凋亡是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细胞自主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的主要特征是细胞皱缩、核固缩、膜泡状化、凋亡小体形成以及DNA片段化[1].由于脂肪细胞中充满大量脂滴以及极小的核浆比值,可阻止凋亡的特征性的胞浆的改变(皱缩及凋亡小体形成),使凋亡的特征性改变不明显,再加上脂肪密度小,易漂浮在液面,操作不易洗涤和分离,用一般的方法很难检测到脂肪细胞凋亡,故脂肪细胞凋亡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将近年来脂肪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文静;王平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是引起围生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妊高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关其发病原因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但均未全面透彻地解释其发病机制.随着生殖免疫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免疫与妊高征的关系.许多学者试图从患者外周血及胎盘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入手,特别是研究TNF-α与妊高征的关系,以揭示妊高征的发病机制.
作者:孟文彬;其木格;刘晓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对其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细胞内钙超载是脑损害的关键因素,现仅就钙超载的发生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陈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对端粒(telomere)及端粒酶(telomerase)与细胞衰老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现予综述如下.
作者:杨帆;李明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始终是构成AS灶的三要素.三者通过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使AS发生、发展.而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细胞,引起AS灶内的免疫反应,更加重了这一网络的复杂性.
作者:顾耘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神经外科学发展之初,在解剖学和病理结构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两个方向,即解剖学定位策略和通过使用机械装置来精确确定手术入路及目标病变的策略,它们都不是依赖于神经外科医生的个人技术.有框架立体定向是基于影像学信息发展而来的立体定向技术,它通过坐标系系统来确定病变部位.这种机器的定位系统在提高了准确性的同时却减少了技术操作的灵活性.尽管有框架立体定向系统通过计算机导航进行交互式影像传递从而提高术中的灵活性,但重要的是并没有适合术中神经外科医生的可视定位标志和装置.
作者:任保刚;杨卫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phate dehydrogenase,G6PD;EC1.1.1.49,IM 305900)是存在于所有细胞和组织中的一种看家酶,是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起始酶,它提供戊糖用于核酸合成,提供还原型辅酶Ⅱ(NADPH),用于各种生物合成及维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的稳定性.G6PD缺乏不仅影响NADPH的生物合成,并且防碍过氧化氢和成熟红细胞的其他化合物的解毒作用.G6PD缺陷是人类常见的酶缺陷病,全世界约有4亿人受累,其实质是G6PD基因突变.Ayene等[1]研究表明,G6PD基因突变会导致对DNA的直接抑制,使之不能结合Ku二聚体(一种DNA修复蛋白),引起修复双链DNA的能力下降,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一方面,带有G6PD突变基因的个体抗疟能力增强,具有选择优势,适应度增高;另一方面,带有G6PD突变基因的个体酶活性下降,可引起G6PD缺乏症.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变化较大,从无症状到药物或感染造成的急性溶血、蚕豆病、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甚至核黄疸.G6PD这种分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基因组DNA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
作者:郑敏;罗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它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宫颈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原癌基因的激活(如mdm2癌基因)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关于mdm2癌基因与宫颈癌发病机制、宫颈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是近年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仅就mdm2癌基因与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东红;邓卫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性疾病,其确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普遍认为,MS是在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的触发而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进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以及轴突损伤而发病.
作者:邱伟;胡学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慢性感染、炎症、慢性肾脏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常出现贫血,这种贫血通常称为慢性疾病贫血(anemia ofchronic disease,ACD),是由于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异常、各种细胞因子使骨髓对EPO反应异常、大量失血、RBC生存期的缩短和铁的生物利用率降低所造成的,ACD患者常表现为网状内皮系统铁异常增高,而骨髓铁降低,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其分子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有研究表明,Hepcidin可能与ACD铁代谢异常有关.现就Hepcidin对铁代谢的影响和Hepcidin与炎症、贫血、缺氧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孙坚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脑白质稀疏症(1eukoaraiosis,LA)是1987年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ski等[1]首先提出的,与人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关,呈渐进性,损害人的智能及认知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充分认识此病及其危害性,防患于未然.
作者:李海燕;谭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心力衰竭与心肌胶原重构的概念及基本原理1.1心力衰竭是指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系统淤血,引发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又有根据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1].
作者:杨俊;黄从新;江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急性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山病(AMS),是用于描述进入高原不久而不能适应高原气候的人出现的心、脑、肺等脏器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因每年全世界约有数百万人进入高原,均面临AMS的威胁,因此AMS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每年为此花销甚大,在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明显.尽管AMS中的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和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不甚常见,但病情失控时依然有致死的可能.同时,AMS是研究健康人群低氧后病理生理学过程的一个佳模式,有很实用的研究意义.现仅就急性高原病近年来的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宏伟;加永泽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冠状动脉对比术(CA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广泛开展,为心电图(ECG)诊断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尤其是依据体表ECG判断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通过ECG尽快而准确识别IRA对评估危险心肌量及积极、安全、有效地开展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仅对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李霖;伍伟锋;刘唐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988年Okamoto首先提出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方面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型方法、不同基因型的地域分布以及与HBV血清型、临床抗病毒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邵飞;朱凤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肾病的发生大多与免疫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树突状细胞(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强大的抗原递呈及免疫调节能力,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了解DC在肾病发生中的作用,通过调节DC功能来调节免疫应答,对肾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现将DC分化、发育、功能及与肾病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孙文学;戴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机体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具有激活CD+8细胞毒性T细胞(TC)和CD+4辅助性T细胞(TH)作用,能启动强大的初始性细胞免疫反应,在机体抗感染、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自体DC疫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近两年国内外学者均已注意到DC疫苗制备的费用和技术要求较高、DC在体内的抗原递呈作用还受到病原体、肿瘤组织与宿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体内微环境的限制;因此,国外一些学者对体内扩增、激活DC及其诱导特异性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者:向晓星;周霞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所介导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之一是EOS增多.由EOS及其活性分泌产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mtein,ECP)等细胞因子和介质所引起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现仅就ECP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高静;林东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