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光荣;施秉银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部分恶性肿瘤在其原发病灶确诊前,因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肌肉等而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S),使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多样化,导致早期误诊.现将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作简要介绍,以提高对副肿瘤综合征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宋孚霞;于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属于核激素受体(nuclear hormone receptor)超家族的成员.在1990年由英国科学家Issemann和Green首先发现[1].目前已知两栖类、啮齿类动物及人类PPAR均存在三种亚型,即PPARα、PPARγ及PPARδ(亦称PPARβ),其中PPARγ是人们研究广泛的一种,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使用PPARγ激动剂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周南翔;文澜;张明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的发生率为10%~25%,但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ol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IR的发生率可达50%~7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近年的研究表明,IR在PCOS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仅就IR与PCOS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黄健康;李启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按伤后癫痫初次发作的时间可分为早期癫痫(伤后3~4d)、延期癫痫(伤后数日至3个月内)及晚期癫痫(伤后3个月以后).临床上所指的外伤性癫痫一般是晚期癫痫.颅脑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癫痫,中央区及其邻近皮质受损时癫痫发生率显著增高.Caveness统计,重度颅脑损伤后癫痫的发病率高达31%,虽然抗癫痫药物可以控制部分或减少癫痫的发作,但仍有约20%患者用药物并不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其中一部分患者是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邓元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手术、误吸等多种原因引起,出现以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内微血栓形成、并导致肺水肿和微肺不张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发病急,进展快,常可导致原发病病情严重化、复杂化,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近年来,医学界对该综合征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成就,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现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韩明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卑、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PSD的发生率临床报道不一,据Starkstein等[1]于1998年报道,50%的脑血管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另据报道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状的病死率是无抑郁症状的3~4倍[2].因此,及时发现并了解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卒中后治疗有积极的作用.此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现对其相关因素概述如下.
作者:高其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脏不仅具有泵血功能,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感受心房和心室的压力,通过分泌多种利钠肽调节这些参数,它们作用于肾脏、血管、心肌,并调节其他内分泌功能,在左室功能不全(LVD)的早期可减慢疾病的进展.关于血利钠肽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早期诊断、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衰的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中的意义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对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的变化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作者:汤晔华;黄高忠;吴宗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产科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都在致力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许多方法已被应用到临床.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题下,开展分娩镇痛以减少母亲分娩时的痛苦,为国内外产科医师所关注的课题.分娩镇痛有多种方法,现仅就分娩镇痛的相关理论及近年来国内外分娩镇痛在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淑敏;糜若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格列比嗪控释片和格列本脲治疗并进行对比,旨在探讨二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牛云枫;韩雪峰;贾海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基因病,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两大类基因,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抑癌基因可能是抵御肿瘤发生的重要的保护机制.ING1基因是ING基因家族中先发现的基因.Garkavtsev等[1]于1996年采用消减杂交法从一种富含所需序列的cDNA文库中建立GSE(genetic suppressor element)文库,结合体内选择技术,克隆到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命名为ING1(inhibitor of growth 1).研究发现,ING1由于剪切拼接的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p33ING1表达广泛,可与p53协同作用,抑制细胞生长,促进血清饥饿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因此,ING1基因也称作候选抑癌基因.
作者:赵帅;贺修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只产生于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即由受精卵发育分化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这种ES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并且可以被诱导分化为不同组织中的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ES细胞可以被诱导成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成为神经组织各种类型细胞的来源,其后神经元细胞的分裂即告结束.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成人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都有NSC的存在,Reynods等和Richards等于1992年从成年动物脑中培养出了NSC特性的细胞,彻底消除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熟,不再具有新生能力的误区.一时间,NSC的研究成为了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和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重建带来了希望.但是,要想早日将NSC应用于临床,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弄清NSC的分化机制.现仅就NSC的特征及分化机制,影响NSC增殖分化的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周延凯;聂东宋;葛大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心源性猝死.ACS的现代分类:目前主要是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ST段抬高的ACS和非ST段抬高ACS[1],前者绝大多数为STEMI,后者包括UA和NSTEMI.Fox等[2]研究发现,3092例ACS患者的记录显示,46%的住院原因为UA和(或)NSTEMI,39%的住院原因为肯定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14%的住院原因为疑有ACS;总体上UA与MI的比率为1.2/1,所有欧洲国家均相似;尽管进行了治疗,然而入院时诊断为UA的患者中,9%进展至肯定的Mi.故应对非ST段抬高ACS积极治疗,本文介绍这方面治疗进展.
作者:马国添;钟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96年由国际腹水协会推荐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新定义[1]:HRS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时,以肾功能不全、内源性血管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仅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顾波;路建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核酶(ribozyme)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通过碱基配对特异地与相应的RNA底物结合,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底物RNA分子.自美国科学家Cech和Altman等发现核酶至今的20多年来,人们利用核酶可以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的特点,通过设计合适的核酶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已相继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生殖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移植排斥反应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尽管核酶已经开始应用于人体内治疗,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1].例如:如何获得高效、无毒的特异性核酶,如何选择靶序列中佳切割位点,如何提高核酶进入靶细胞的效率并稳定发挥作用等.现仅就目前核酶在抗病毒基因治疗上的设计策略简要综述.
作者:侯伟;沃健儿;刘克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胞菌、戈氏军团菌等,它们大多由染色体基因编码;获得性MBL由质粒或Ⅰ类整合子介导,广泛存在于临床常见菌中.文献已报道的16种获得性MBL分别是位于质粒或Ⅰ类整合子上的IMP-1~8、IMP-10、IMP-12~13、VIM-1~4、SPM-1,本文就MBL发现、分类、分子结构特点、获得性MBL以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张健东;刘树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标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要求用球囊预先扩张狭窄部位,使支架易于通过,再置入支架.近年来,临床医生开始采用直接支架置入术(direct stenting,DS),其特点是在支架置入前,不用球囊预先扩张冠状动脉狭窄部位[1,2].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DS优于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pre-dilated stenting,PS).
作者:王玉其;李清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瘦素与白细胞介素-6(IL-6)过度表达并相互作用,产生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升高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促进了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王黎;刘瑞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对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基损伤可能是脑梗死核心病理环节之一.其中羟自由基(OH)是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关于羟自由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关于羟自由基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VCD)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侯丽;黄经春;朱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降压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这在临床实践中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人们在药代动力学范畴寻找答案,但研究的结果却不能圆满解释这种差异,表现在不同患者使用相同降压药后,即使血药浓度相近,药物效应仍相差甚远.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致病基因的多态性会使同一疾病不同个体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出现差异,导致治疗反应上的悬殊.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由于致病候选基因表型的不同,使个体对降压药物产生的效应不同.因此,研究影响降压疗效的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对于制定趋利避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人体血压调节中的主要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为RASS的关键酶,其遗传多态性与降压药物间的关系如何,近几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现仅就其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作者:翟丽华;王沙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主要功能为保障食管内容物单方向下行入胃.LES功能失常可导致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食管失弛缓症.研究LES内神经递质能为进一步防治GERD提供新的策略.现仅将相关的多肽类神经递质作简要综述.
作者:朱利斌;李仲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