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M细胞的认识及其临床进展

杨荣平

关键词:心肌, M细胞, 电生理学, 心律失常
摘要: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标本难得,分离心肌细胞技术上存在困难,而影响了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80年代,由于膜片钳技术的应用、心脏外科和心脏移植手术的开展,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PPA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是体内一种亚细胞结构,其功能包括清除分子氧和氢过氧化物,并与糖脂、胆固醇、胆酸的合成及脂肪酸氧化有关.

    作者:葛恒;王长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基因治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在器官移植领域应用基因治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将能调控移植排斥反应的蛋白质分子的编码基因导入移植物,可以在移植物局部持续产生这些调控分子,与全身应用半衰期很短的免疫抑制剂相比,既可维持局部的免疫抑制或诱导免疫耐受,又可减少或避免对全身的副作用.

    作者:张丽娟;田野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应激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影响

    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生理活动及对外界的反应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机体只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Schally和Guillemin成功地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促甲状腺激素,找到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间联系的物质.

    作者:佟琳;刘广益;李作孝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免疫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整个脑出血的20%,其致死、致残率极高.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hron-ic cerebral vasospasm,CCVS)和交通性脑积水成为影响其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忠伦;李作孝;刘广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作者:孙绪江;王树庆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抵抗素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正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比例超过80%,这说明胰岛素抵抗与肥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梁泽容;杨刚毅;李伶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对策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和形成凝血酶,致血栓形成,是其病理基础,其血栓成分以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为主[1].尽早诊断,制定正确的干预决策是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危险的关键.

    作者:寇勇;李爱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海马结构的细胞构筑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由几个相关的皮质区所构成[1-4],它包括:海马(hippoacampus)、齿状回(dentate gyrus)和下托(subiculum).由于海马结构与学习和记忆以及癫痫发作相关,因此,对这一领域神经细胞的生理和解剖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关注.

    作者:张辉;隋鸿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心肌M细胞的认识及其临床进展

    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标本难得,分离心肌细胞技术上存在困难,而影响了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80年代,由于膜片钳技术的应用、心脏外科和心脏移植手术的开展,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作者:杨荣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亲肝性生长因子,对肝实质细胞具有强烈的丝裂原活性[1].随后研究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是间质细胞衍生的一种多功能因子,它的功能还涉及促上皮细胞分裂、运动、组织器官的形态发生.

    作者:白晓谊;宋朝晖;郑金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妇科内分泌代谢紊乱且治疗较困难的疾病.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为5%~10%[1],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类患者通常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和高雄激素血症[2].近年研究表明,PCOS是以IR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

    作者:王大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他巴唑对Graves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Graves病(GD)是在遗传易感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如,感染、应激、创伤等)和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属于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功能缺陷所诱发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AID).

    作者:许改平;王玉君;刘东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

    1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概述器官移植现在被认为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人类器官供体缺乏严重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这就激起人们对异种移植的兴趣.异种移植是指不同种属动物之间组织或器官的转移.

    作者:李志伟;张同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钠素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脑钠素(BNP)是继心钠素后利钠素肽系统的又一新成员,由于它首先是由日本Sudoh等[1]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的因而得名,而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它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的作用,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主要工具.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

    作者:凌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研究进展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国内外医学界人士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柴湘婷;崔焕礼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雷公藤多甙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肾脏疾病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严重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大多与免疫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雷公藤多甙(tripter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ium,TWP)系由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提取精制而成,系极性较大的脂溶性成分混合物,其生理活性是由多种成分(二萜内酯、生物碱、三萜等)协同产生,既保留了雷公藤生药的免疫抑制作用,又去除了许多毒性成分[1].

    作者:孙文学;戴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是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近年来对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显示出它在生命科学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如治疗组织缺损、遗传性疾病、器官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种肿瘤、牙齿种植等.

    作者:周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神经干细胞分化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是一种能分化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可由骨髓基质细胞、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组织分离培养而获得,也可在体外扩增,易于实验研究遗传调控,并可组装表达外源基因(如,特定神经元基因、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代谢酶基因等),因此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修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与鉴定是神经干细胞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陈剑荣;徐如祥;姜晓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白细胞介素18特征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1993年,Nakamura等从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细菌脂多糖(LPS)致内毒素休克的小鼠血清中分离出一种类似IL-12的因子,具有诱导产生IFN-γ的活性[1].

    作者:高斌;严玉霖;高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的变化

    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意识障碍.很早已有学者提出ACVD后常伴有下丘脑和垂体等中线结构的损害[1],后有人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下丘脑损害者,有异常的血浆皮质醇生理节律和反馈调节机制紊乱[2].

    作者:傅宝生;彭立威;龚淑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