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许顶立;侯玉清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HIV的感染的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不断上升.虽然多种抗真菌药物的相继问世,给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但目前关于耐药现象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因此,建立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药敏实验和正确合理地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于1997年推出了药敏试验方案M27-A(全称“酵母菌的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方案”)[1],表明医学真菌的药敏试验趋于标准化.现就NCCLS方案药敏实验在临床治疗、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新的抗真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郑玮清;严洲平;李若瑜;王文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RI),即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调脂药,国外临床研究表明,HMG-CoA RI在冠心病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已被确定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1];另外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及糖尿病性、肾性高脂血症均为首选药[2];同时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人认为:他汀类药物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当年的青霉素,他汀类药物应用将是2l世纪一个新课题.
作者:黄涛;潘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由于对心肌炎的病原学进一步了解和诊断方法的改进,心肌炎已成为常见心脏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因而对此病的诊治研究也正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王世华;王丛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原发性高血压与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病关系密切.内皮细胞可产生多种扩血管物质,如前列环素、一氧化氮(NO)以及血管收缩物质如内皮素(ET),血栓素和血管紧张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指内皮细胞在病理因素(如高血脂、氧自由基、吸烟、高血流切应力)等刺激下,失去正常功能,如NO分泌异常及活性降低等,其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异常收缩,血栓形成及血管增生,它与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冯国勤;姚荣国;郭战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早在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家Muller和Mc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概念,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了这种端粒结构为简单的TTGGGG核苷酸重复序列[1],1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2].现在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我们就其一些进展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予以阐述.
作者:杨新;刘泽军;刘倩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高血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十分常见,发病率为60%~80%[1,2].Mittal[2]等报道1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146例有高血压.其中69.8%为收缩期性,透前性和透后性的高血压分别为64.7%和35.3%.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病死率.在血透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是为常见的死因.因此,良好的血压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在绝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中高血压却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现将国内外关于高血压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难以控制的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湘明;史伟;杨周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可引起不完全或完全堵塞性血栓病变,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炎症密切相关.
作者:付海霞;蒋锡嘉;许家;李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移植脏器无疑要经历进行性免疫排斥反应,功能丧失.在过去的40年,免疫抑制治疗有很大的发展,使实质脏器移植成为一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肾、心、肺、肝和胰腺移植取得了良好的短期效果,目前多数中心移植肾1年存活率达80%~90%,其他脏器的短期存活率也接近此值.短期生存率的提高主要是对急性排斥反应较好进行防治的结果.相比之下,移植脏器的长期存活仍是一个主要问题.晚期移植脏器的功能丧失主要是由慢性排斥所致.慢性排斥是一种有待进一步阐明的临床病理现象,由免疫反应介导,但目前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另外,一些免疫抑制药物的副作用(如肾毒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在移植脏器慢性功能丧失的发病机制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杜斌;薛武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体内有多种组织存在一氧化氮(NO).以往认为NO的作用有: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抑制血小板积聚,细胞毒性及介导勃起.近来研究认为NO还是一种神经递质,与以往的神经递质不同的是它不是从突触颗粒中释放出来,而是通过扩散达到靶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从而激活多种蛋白激酶并发挥各种生理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O参与神经传导;在周围神经系统中,NO作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NANC)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功能的调节.在泌尿系统,有许多关于NO对下尿路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昭明;郑少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89年Gospodarowicz等首先纯化出一种具有促进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血管生长作用的蛋白质,命名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其实,Senger早在1983年发现这种蛋白质,可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认为是一种血管渗透因子.后经分析,发现它们是同一种基因按照不同方式剪接而形成的产物.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
作者:郝亚荣;李庚山;李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被称为超级杀手的耐万古霉素的细菌出现后,临床治疗更为困难.
作者:费艳秋;施安国;王平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肾性脑病指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伴发的脑梗死.由于NS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深静脉、肾静脉等静脉系统,动脉系统受累较为少见,引起脑梗死者更少见,故临床上对此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有些亚临床病例和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NS患者更易被忽视,从而导致误诊或漏诊.现复习NS并发脑梗死的有关文献资料,就其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等有关问题加以综述,旨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苗志华;蒋天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国外报道在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0.2%~0.3%,且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60~90岁年龄组,AF发病率为5%~9%[1].在国内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AF机制的研究虽已进一步深入,但尚无定论.AF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AF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学治疗关注的焦点.
作者:吴新华;施荣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围产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分娩镇痛的要求也愈高.如何安全、有效地降低产痛是产科、麻醉科医师和孕妇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缺乏绝对安全、满意的无痛分娩镇痛方法.硬膜外阻滞由于它的比较安全、有效,已被公认为当前用于无痛分娩的佳手段.现就近年来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有关方法和药物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王宏梗;杨锡馨;林财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从50年代以来,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方法的改进,肾功能不全治疗方法的突破(血浆置换和肾移植)、糖皮质激素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SLE患者的生命周期越来越长,同时也使并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现综述了SLE患者并发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综述如下.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67年日本学者川畸富作首先详细描述了50例患儿表现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临床特征,将本病命名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替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
作者:阿日根;高娃;刘春华;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86年,英国首次报道人类中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临床感染[1],继而VRE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致病菌,且由于无可靠的抗菌药物治疗,而引起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诸多学者在研究调查中发现VRE不仅引起院内感染,亦寄殖于住院患者、社区患者、正常人,而且寄殖于动物、存在于自然环境(如污水)中.在欧洲,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推测可能与动物饲养过程中广泛应用阿伏帕星(avoparcin)有关.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现就阿伏帕星与VRE关系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作者:胡子鉴;张婴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0.1%~0.4%,常伴有临床症状,易反复发作,持续发作24h以上易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故需要积极处理.现结合近几年文献,对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庄建新;韩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方法: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供氧、液体及热量供给、镇静、降颅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FGF2000U,每日1次肌注,连用10天.结果:近期疗效:对照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5~10天,平均(6.43±4.33)天,治疗组3~7天,平均(4.5±1.07)天.两组差异显著(t=6.19,P<0.01).远期疗效:对存活的57例中、重度HIE进行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MID、PD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均<0.01.结论:bFGF治疗中、重度HIE不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对改善远期愈后、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更为明显.
作者:尹华英;刘于嫣;王兴鱼;周凤秋;孙贵玉;初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继外科开颅手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锥颅碎吸术之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问世了,该疗法以其创伤微小、操作简便、耐受性好诸优点广为神经科医师所接受.其手术时机、穿刺定位、进针方向已普遍受到关注,而人们对术后护理这一成功的关键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低年资医师更是如此.因此,结合1年来的临床实践,对微创术后的监护治疗等问题进行总结探讨,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陈慧民;陈超美;孔磊;邵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