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现状

杜斌;薛武军

关键词:肾脏移植, 免疫抑制剂, 临床, 实质脏器移植, 免疫抑制治疗, 功能丧失, 慢性排斥, 免疫抑制药物, 免疫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存活率, 治疗方法, 胰腺移植, 免疫反应, 高脂血症, 发病机制, 短期效果, 病理现象, 移植肾, 生存率
摘要: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移植脏器无疑要经历进行性免疫排斥反应,功能丧失.在过去的40年,免疫抑制治疗有很大的发展,使实质脏器移植成为一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肾、心、肺、肝和胰腺移植取得了良好的短期效果,目前多数中心移植肾1年存活率达80%~90%,其他脏器的短期存活率也接近此值.短期生存率的提高主要是对急性排斥反应较好进行防治的结果.相比之下,移植脏器的长期存活仍是一个主要问题.晚期移植脏器的功能丧失主要是由慢性排斥所致.慢性排斥是一种有待进一步阐明的临床病理现象,由免疫反应介导,但目前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另外,一些免疫抑制药物的副作用(如肾毒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在移植脏器慢性功能丧失的发病机制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超声心动图估测肺血流量的因素

    肺血流量(QP)是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其测定依靠右心导管术,但该方法具有创伤性,复查随访不方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自从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根据肺动脉血流频谱估测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V),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得的肺血管直径(D)算出肺血管横截面积(A),按Qp=60VA可得QP[1].但该方法测算复杂,许多因素可影响估测的准确性,现就主要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张玉奇;陈树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钙通道阻滞剂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但近年来随着对CCB基础及临床药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疗效也非常显著,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蒋天如;曹琅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的监护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继外科开颅手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锥颅碎吸术之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问世了,该疗法以其创伤微小、操作简便、耐受性好诸优点广为神经科医师所接受.其手术时机、穿刺定位、进针方向已普遍受到关注,而人们对术后护理这一成功的关键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低年资医师更是如此.因此,结合1年来的临床实践,对微创术后的监护治疗等问题进行总结探讨,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陈慧民;陈超美;孔磊;邵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血管的生成存在于很多病理生理过程,血管增殖的过程是受机体严格调节的[1].肿瘤的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生长十分重要,是肿瘤代谢的关键途径,是一种病理过程,是一种无控制的血管形成;肿瘤的微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均有密切的关系.1945年Algire先提出了“肿瘤血管形成”的概念,1971年Folkman[2]首次提出了“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疗法可用于治疗癌症”的学说.近几年的研究及试验结论支持Folkman的学说.

    作者:管金平;曹明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房纤颤的治疗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国外报道在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0.2%~0.3%,且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60~90岁年龄组,AF发病率为5%~9%[1].在国内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AF机制的研究虽已进一步深入,但尚无定论.AF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AF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学治疗关注的焦点.

    作者:吴新华;施荣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胞生长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方法: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供氧、液体及热量供给、镇静、降颅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FGF2000U,每日1次肌注,连用10天.结果:近期疗效:对照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5~10天,平均(6.43±4.33)天,治疗组3~7天,平均(4.5±1.07)天.两组差异显著(t=6.19,P<0.01).远期疗效:对存活的57例中、重度HIE进行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MID、PD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均<0.01.结论:bFGF治疗中、重度HIE不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对改善远期愈后、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更为明显.

    作者:尹华英;刘于嫣;王兴鱼;周凤秋;孙贵玉;初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十分常见,发病率为60%~80%[1,2].Mittal[2]等报道1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146例有高血压.其中69.8%为收缩期性,透前性和透后性的高血压分别为64.7%和35.3%.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病死率.在血透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是为常见的死因.因此,良好的血压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在绝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中高血压却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现将国内外关于高血压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难以控制的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湘明;史伟;杨周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的新研究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HIV的感染的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不断上升.虽然多种抗真菌药物的相继问世,给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但目前关于耐药现象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因此,建立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药敏实验和正确合理地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于1997年推出了药敏试验方案M27-A(全称“酵母菌的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方案”)[1],表明医学真菌的药敏试验趋于标准化.现就NCCLS方案药敏实验在临床治疗、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新的抗真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郑玮清;严洲平;李若瑜;王文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对下尿路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体内有多种组织存在一氧化氮(NO).以往认为NO的作用有: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抑制血小板积聚,细胞毒性及介导勃起.近来研究认为NO还是一种神经递质,与以往的神经递质不同的是它不是从突触颗粒中释放出来,而是通过扩散达到靶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从而激活多种蛋白激酶并发挥各种生理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O参与神经传导;在周围神经系统中,NO作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NANC)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功能的调节.在泌尿系统,有许多关于NO对下尿路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昭明;郑少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早在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家Muller和Mc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概念,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了这种端粒结构为简单的TTGGGG核苷酸重复序列[1],1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2].现在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我们就其一些进展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予以阐述.

    作者:杨新;刘泽军;刘倩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方法和药物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围产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分娩镇痛的要求也愈高.如何安全、有效地降低产痛是产科、麻醉科医师和孕妇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缺乏绝对安全、满意的无痛分娩镇痛方法.硬膜外阻滞由于它的比较安全、有效,已被公认为当前用于无痛分娩的佳手段.现就近年来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有关方法和药物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王宏梗;杨锡馨;林财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进展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0.1%~0.4%,常伴有临床症状,易反复发作,持续发作24h以上易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故需要积极处理.现结合近几年文献,对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庄建新;韩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川畸病的诊治进展

    1967年日本学者川畸富作首先详细描述了50例患儿表现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临床特征,将本病命名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替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

    作者:阿日根;高娃;刘春华;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应用之安全性

    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抗菌药,该类药物按照骨架结构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吡啶并吡啶酮酸,嘧啶并吡啶酮酸,缯啉酸类和喹啉酸四大类.80年代以来,以喹啉酸为母核骨架的氟喹诺酮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优点有:口服吸收好,不必做过敏试验,应用方便,抗菌谱较广,组织浓度高,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药源丰富,由于引进品种增多及快速国产化,目前在国内临床应用已很普遍,但是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对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某些副作用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作者:梁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一雷帕库溴铵

    雷帕库溴铵(Rapacuronium,Org9487,RPAC)是继罗库溴铵(rocuronium,ROC)之后推向临床的又一种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也是第一种同时兼有快速起效和中-短持续时间的药物.它是维库溴铵(vecuronium,VEC)的16-N-丙酰基、17-β-丙酸盐类似物,其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Ⅰ期临床研究报道始于90年代初,近年已进入Ⅲ期临床实验[1,2].

    作者:韩文斌;郑斯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高血压药物对舒张压的疗效

    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强调高血病(EH)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今天,更有必要全面理解和掌握各种药物对舒张压(DBP)的疗效,取得佳治疗效益.现阐述如下.

    作者:苑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阿伏帕星与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1986年,英国首次报道人类中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临床感染[1],继而VRE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致病菌,且由于无可靠的抗菌药物治疗,而引起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诸多学者在研究调查中发现VRE不仅引起院内感染,亦寄殖于住院患者、社区患者、正常人,而且寄殖于动物、存在于自然环境(如污水)中.在欧洲,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推测可能与动物饲养过程中广泛应用阿伏帕星(avoparcin)有关.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现就阿伏帕星与VRE关系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作者:胡子鉴;张婴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研究进展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被称为超级杀手的耐万古霉素的细菌出现后,临床治疗更为困难.

    作者:费艳秋;施安国;王平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甲酸类化合物对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维甲酸类化合物是维生素A类衍生物,包括维甲酸(retinoic acid,RA)、维胺酸、维胺酯及天然维生素A等,约有4 000多种.其中以RA常用,包括几种异构体: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 retinoic acid,ATRA)、9顺维甲酸(9-cis retinoic acid,9-cis RA)和13顺维甲酸(13-cis retinoic acid,13-cis RA)等.体内外研究发现,它们对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并能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诱导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分化,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等.因此,近年来倍受重视,为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方向.

    作者:游庆军;辛定一;徐富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能量多普勒显像和肾脏疾病

    自1993年底国际上第一次发表关于能量多普勒显像技术[1]以来,能量多普勒显像(power doppler imaging,PDI)的临床应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PDI又称彩色能量造影图(color power angio,CPA)、能量彩色血流成像(power colorflowimaging,PCEI),目前尚无统一名称,PD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flow imaging,CDFI)技术有本质的区别,它所显示的彩色血流不受流速、方向和探测角度的影响,较CDFI具有更多新的特点.

    作者:黄枢;钱蕴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