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物汤”源于“胶艾汤”吗?

张海鹏

关键词:
摘要:“四物汤”(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始见于唐蔺道人的《理伤续断秘方》,后被收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而得以广泛流传.关于“四物汤”,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即此方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胶艾汤”.那么,此方是否源于“胶艾汤”呢?“胶艾汤”(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见于今本《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其文为:“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中华医史杂志相关文献
  • 民国时期女医创办中医药期刊之路

    1934年,《光华医药杂志》推出《女医专号》.1939年,钱宝华带领一批中医界女性借用《国医砥柱杂志》的版面,创办《中国女医》.1941年,《中国女医》独立刊行,发行8期后于当年停刊.民国时期女医创办中医药期刊的7年之路,也是女权运动在中医药界由热至冷过程的缩影,反映了女医们从懵懂到自信,再到自省的过程.作为现存20世纪上半叶的唯一1本由女性主办的中医药期刊,《中国女医》的受众定位错误或许是其失败的主要因素.

    作者:纪征瀚;严季澜;祖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郭霭春与中医古典著作整理

    近年来,中医界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1],这几乎是整个中医界的共识.读经典,中医四部经典首当其冲.然而,中医四部经典都是古代文献.“古书流传日久,讹舛滋多,或误夺一字,而事实全乖,或偶衍一文,而意谊失,苟非善读书者,据他书订正之,则无以复古人之旧,此校勘之役所以不可缓也”[2].所以说古书非校不能读.通过校勘能对古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文加以校正,为读者提供经过复原的文本;但是“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作者:冯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备急千金要方》病证分类方法

    《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医书集大成者,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其病证分类方法,上承《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下启后世诸家,有很多独创之处,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时的临床医学对很多疾病的认识已相当成熟,直到现代,对于今人认识疾病,探讨疾病病机仍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申晓伟;郑文杰;马明越;张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本草纲目》金陵版重修本——制锦堂本初考

    河南白河书斋晁会元于2008年收藏的《本草纲目》金陵版重修本(制锦堂本),2010年入选国家第3批珍贵古籍名录.该书扉页题为“江西原板”,但经考察,该本绝大多数书叶系金陵本原版重印,仅数十叶系补刻,其中包括增刻的江西本2序及李建元进表等.该本重修年代当在江西本(1603)之后,具体年代有待与另一金陵本重修本(摄元堂本)详细比较后才能论定.

    作者:郑金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清末中国铁路卫生事业的萌发及其动因

    清末,中国铁路当局开始创建自办医疗机构,制定铁路卫生规制,并开启铁路卫生防疫,是中国铁路卫生事业的萌发.其原因则与“西医东渐”、“铁路职工医疗需求”以及“铁路卫生防疫的急迫情势”3个因素有关.

    作者:黄华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

    出土简帛中有数量可观的医学文献,其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早于传世医学文献,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早的中医学源头文献,其中有不少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将简帛文献中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归纳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跌打损伤、冻伤烧伤、虫兽所伤、药物中毒、鬼神作祟、体质因素7个方面加以考释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病因观.

    作者:丁媛;张如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元代医家罗天益里籍考

    罗天益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弟子,关于其里籍,诸说不一:①“真定人”.《新元史》记载:“弟子罗天益,字谦甫,亦真定人,能传其学.”[1]②“镇人”.元代刘因《内经类编序》云:“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2]③“藁城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藁城县志》记载:“元罗天益,别号谦甫,藁城人.”[3]148④“廉台人”.元代砚坚《东垣老人传》云:“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4]笔者经过考证,认为罗天益是元真定路藁城县人.

    作者:王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丹台玉案》版本考略

    《丹台玉案》系明末医家孙文胤汇辑成编,凡6卷.该书涉及内、儿、妇、外、五官诸科,分73门类,门下另各附病症80种,总收病种约157种,每种病证按因、证、脉、治的次序论述.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症,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内服外治并重,单方验方多切实用,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现存多种版本,经笔者调研考证,补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有关该书版本记载的内容,并订正部分错误,为该书整理及出版提供依据.

    作者:徐高;竹剑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英国传教医师马雅各父子在中国

    马雅各父子,英国苏格兰人,英国长老会传教医师.马雅各一世(James Laidlaw Maxwell Ⅰ)1863年来中国台湾传教行医;其长子马士敦(Jhon Praston Maxwell)在福建从事医学及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工作;次子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 Ⅱ),在台湾新楼医院服务,后来中国大陆行医防治麻风终生.马雅各父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孙永库;张建中;张广中;马振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秦汉时期巫医术的方术化改造

    巫术是指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体加强影响或控制的活动.上古巫术应用范围很广,其中用于医疗者,称为“巫医术”,大致包括祝由、厌劾、禁忌数种.秦汉时期,巫医术被阴阳五行理论改造成为医方术的一部分.其中,巫术鬼神系统被方士鬼神系统取代;祝由术、禁忌法被渗入术数思维;厌劾术基本被符篆术取代.巫医术改造不彻的残留,亦为秦汉方技家所兼收并用.

    作者:刘阳;柳长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国近代以来,出现了中医、西医、中西医汇通或中西医结合多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局面.中医外科学一直将皮肤病列为外科疾病的范畴,仅对皮损形态进行了分类,而未与具体疾病相联系.中西医汇通著作使皮肤病学脱离了外科学的襁褓,主要按皮损形态特征对皮肤病进行了粗略的分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著作直接引进了西医病名和皮肤病分类方法,对中医传统病名和分类方法予以扬弃,在西医病名之下的各项论述,体现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皮肤病诊疗模式,开辟了以现代科学方法发扬中医皮肤病学的新途径,成为中国皮肤病学的一大特色.

    作者:高凯敏;王振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简史

    1858年,德国外科医师VonLangenbeck采用镀银螺钉完成了世界第1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1875年,德国医生Franz K(o)nig在消毒后,成功利用金属螺钉实施股骨颈内固定术.1883年,美国外科医生Nicholass Senn提出了股骨颈骨折都应手术治疗的观点,但未能得到广泛认可.1931年,美国医生Smith-Petersen和他的同事发表了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三翼钉内固定的治疗结果.随后,瑞典医生Sven Johansson、美国医生H.Heyward Wescott分别于1932年和1934年为闭合三翼钉内固定手术设计了相应的手术辅助器械.1941年,AAOS建议对股骨颈骨折使用三翼钉内固定.1976年,The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指出,三翼钉不适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1980年,Asnis空心螺钉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今.20世纪40年代,孟继懋和叶衍庆相继开展三翼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1989年,危杰首先在中国就用AO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此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作者:梅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四物汤”源于“胶艾汤”吗?

    “四物汤”(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始见于唐蔺道人的《理伤续断秘方》,后被收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而得以广泛流传.关于“四物汤”,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即此方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胶艾汤”.那么,此方是否源于“胶艾汤”呢?“胶艾汤”(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见于今本《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其文为:“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作者:张海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年度报告:1927-1929》解读

    20世纪30年代,北平协和医院成立了社会服务部,作为中国医务服务工作的先行军,它对于中国的医院社会服务事业乃至整个中国的医务社会服务事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把“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提上日程[1].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医患关系现状备受关注的今天,医务社会工作对于整个医疗事业有着重大意义[2].笔者以《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年度报告:1927-1929》①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开展的工作细节找寻医院社会服务在中国发展的足迹.

    作者:谷晓阳;甄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山药种质与道地产区的沿革与变迁

    山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均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唐朝以前,山药主要来源于薯蓣的野生品,宋代开始有栽培,但医家认为野生者质量优良,明清以后主要来源于栽培品.随种质的变化,山药在明清以后以河南怀庆的栽培薯蓣为道地.在河南怀庆地区,山药长期的栽培出现品种分化.历代中医药学家均认为山药应以“色白、根细、坚实”为佳.这与现今怀山药的农家栽培品种之一的铁棍山药品质相一致.因此,道地药材“怀山药”不是泛指古怀庆地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等地)种植的所有山药农家品种.怀山药的道地药材种质应该是符合中医药学家长期认可的特定农家品种——铁棍山药.

    作者:程铭恩;王德群;彭华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