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淑民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吸氧、强心、利尿、解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并给予口服盐酸曲美他嗪20mg/次,3次/日;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1剂/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观察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学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龄心脏黏液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例高龄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患者完整切除肿瘤后,术后曾一度出现心包积液和快速型心房纤颤,经及时对症治疗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康复出院.结论:严密观察心脏黏液瘤患者病情变化,加强患者围手术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护理,防止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心脏粘液瘤围手术期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黄晓华;方小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常见的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60%左右.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往往由于甲状腺其它疾病行甲状腺切除术后病理标本检查时发现,现将就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曹永明;毛小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痛散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小儿再发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32例应用综合疗法,采用调节饮食结构,合理喂养,有消化不良者给予帮助消化,痛甚者给予解痉止痛支持对症等处理.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腹痛散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68.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痛散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疗效较好.
作者:马燕杰;厚晔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期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麻疹目标.方法:对75例成人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成人麻疹具有典型全身中毒症状,以高热多见,易损害心脏、肝脏,并发症不多,早期容易误诊.一般治疗效果好.结论:成人麻疹在患病季节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易感者加强麻疹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关键.
作者:黄继程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养阴生津补气生血中药防治口咽部癌放射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口咽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2周服用养阴生津补气生血中药,对照组行常规口腔护理,出现口腔黏膜损伤后同时用5%碳酸氢钠液漱口.观察两组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损伤及疼痛程度以及感染情况.结果:放疗期间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伤,但治疗组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损伤及疼痛程度和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养阴生津补气生血中药可减轻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降低损伤及疼痛程度.
作者:庞香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利用移动电话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的可行性.方法:对收治的高热惊厥84例患儿家长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指导,并与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指导42例进行不良后果比较.结果: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在误吸、舌咬伤、高热惊厥再度发生率上均低于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结论:利用移动电话对患儿家长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指导,可显著减少高热惊厥引起的患儿意外受伤及再次惊厥的发生.
作者:田华;姚永丽;陈绍琴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采用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40例,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甲氨喋呤50mg/m2,1次/日,肌内注射;米非司酮25mg,2次/日,口服,均连续应用5天.定期测血β-HCG直至正常.结果:治愈率92.5%,平均治愈时间为14.52±2.26天,平均住院日数10.23±2.31天.结论: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郭桂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吸烟与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在我科住院并确诊为冠心病的515例患者资料进行了总结,并将吸烟指数与8项生理、生化指标之间行二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吸烟指数与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吸烟与非吸烟组之间收缩压、TCH、HDL-C、L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指数、年龄、HDL-C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其炎症反应或血脂异常可能是吸烟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机制.
作者:金莉子;刘天民;陈筱潮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武威地区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特征,为HCV感染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70例抗-HCV阳性血清标本,并对血清标本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70例标本中HCV1b型38例,占54%;HCV2a型21例,占30%;HCV1b/2a混合型9例,占13%;HCV2b型2例,占3%.结论:武威地区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同时存在1b/2a混合型和2b型,与相邻城市HCV基因型分布比较有一致和差异.
作者:李庆科;韩荣花;王兴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检查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2011年5月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240例患者超声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淋巴结产生征象确诊转移性淋巴癌100例,淋巴瘤24例,结核64例,淋巴结炎52例.不同性质的淋巴结纵横径比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检查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对疾病的诊断有定性的结果,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正确率高,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秀琴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参附注射液成分为红参、附片,功能主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痛、泄泻等.
作者:张潇匀;赵焕芬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慢性湿疹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皮肤病,临床上很难查出致病因素,而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剧烈瘙痒,皮肤增厚呈苔藓化为主要症状由于病复杂,临床上尚无满意疗法.所以慢性湿疹的患者都有多年不愈的病史.在临床工作中用西药抗组胺药和养血润肤治疗慢性湿疹57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赵德成;赵璐;胡春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人胆囊颈管结石并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对64例胆囊颈管结石并胆囊炎行LC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64例胆囊颈管结石并胆囊炎成功施行LC 62例,成功率97%,中转开腹2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老年人胆囊颈管结石并胆囊炎施行LC时只要处理恰当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董家山;何建民;程鑫;董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跖疣的高效方法.方法:采用冷冻后立即刮除跖疣与单纯冷冻及单纯刮除跖疣进行比较.结果:(A组)冷冻后刮除组治愈率92%,(B组)单纯冷冻组70%,(C组)单纯刮除组86%,A组与B组相比,A组C与组相比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冷冻后立即刮除跖疣对跖疣治愈率较单纯冷冻及单纯刮除治愈率高,为治疗跖疣较好方法.
作者:张有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全院开展患者防脱管工作模式及效果.方法:专科护士制订防脱管工作计划,对全院的护理管理人员、临床护士进行患者防脱管知识培训,通过专科护士检查督促患者预防脱管措施落实情况,并开展复杂个案讨论.对医院发生的脱管病例进行资料回访,总结、分析.结果:护理人员及患者或其家属的预防脱管知识知晓率提高.2010年全院脱管发生率(0.060%)较2009年(0.20%)有明显下降.培训干预前后护士及患者或家属对防脱管知识知晓状况调查: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防脱管知识培训前后随机发放调查表,对评估为脱管高风险患者,护士进行防脱管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对防脱管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护士知识知晓率培训前58%培训后85%.患者及家属知识了解率干预前12%干预后50%.结论:专科护士发挥职能,创建新的工作模式,在全院开展防脱管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了脱管的发生率.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10月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4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实施留置胃管胃肠减压、禁食、胃胃肠外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健康教育等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负性情绪,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张洁靖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为探讨溶血标本对APTT和P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产前病人50例,将同一患者以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按1:9(抗凝剂:血液)的比例同时取抗凝血2管,一管轻轻混匀,另一管用吸管反复吹吸使之溶血,3000r/分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1小时内测定结果.结果:50例产妇APTT和PT用非溶血标本和溶血标本检测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溶血标本检测APTT和PT,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我们在采样及标本处理过程应避免标本溶血.
作者:龙兴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选择配制炉甘石洗剂时佳的助悬剂.方法:在同一剂量的处方中加入不同的助悬剂,观察炉甘石洗剂的稳定性.结果:相同时间内,沉淀高度因助悬剂不同而不同.结论:配制炉甘石洗剂时应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硅皂土作为助悬剂.
作者:张洁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毒鼠强致中毒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总结救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46例毒鼠强致中毒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学变化,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变化,心电图演变,治疗经验及转归.结果:46例中,发生中毒后1天出现心肌损害6例,占13%;3天出现30例,占65%;5天出现10例,占21.7%;休克6例,占13%,CK及CK-MB升高46例,占100%.cTnT升高46例(正常2倍以上)占100%.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25例,占54.3%;窦性心动过速7例,占15.2%;心肌缺血表现16例,占34.7%,左前分支阻滞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律各1例.10天恢复14例,占30.4%;15天恢复15例,占10.8%;21天恢复6例,占13%;30天恢复14例,占45.6%.结论:毒鼠强致中毒性心肌损害3天后出现多,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患者均有cTnT、CK及CK-MB升高.
作者:李祖美;艾力·依明;陈刚;李青松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