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燕;王丽丹;汤夏冰
目的 探究与分析加温输液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不良情绪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输液护理组与加温输液护理组,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变化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评分较低,加温输液护理组较常规输液护理组相比上述评分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输液护理组较常规输液护理组相比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较术前相比E、NE及R水平均升高,常规输液护理组较加温输液护理组相比上述指标上升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较术前相比IL-1、TNF-α水平均升高,常规输液护理组较加温输液护理组相比上述指标上升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输液护理组与常规输液护理组比较,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加温输液护理可显著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指标,抑制炎性反应,安全性更高.
作者:于聪;吴红男;齐颖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细胞株分为蓝光照射组和对照组.蓝光照射组,利用35 W白色冷光灯加用蓝色滤光片建立蓝光损伤体外培养的RPE细胞模型,蓝光控制波长范围470~520 nm,光照强度在2000 lx左右,光照时间24~96 h,实验过程中保证光照在细胞培养孵箱内密进行.对照组为常规避光孵箱培养细胞,除无光线照射外,各培养条件相同.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E细胞的凋亡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凋亡增加(P<0.05);照射组的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P<0.05);通过特异性抑制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功能降低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蓝光引起的RPE细胞凋亡.结论 蓝光可以通过增加RPE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促进RPE细胞的凋亡,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有望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靶点.
作者:朱红娜;乔瑛;苏安乐;张婷;柏凌;梁厚成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窦局部白介素(IL)-12表达水平,及观察其对ACS患者短期发生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4年7月~2015年4月收治并确诊的93例ACS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接受冠脉造影无异常的25例胸痛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窦血液,ELISA方法测定血浆IL-12水平.记录ACS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0 d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ACS患者短期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静脉窦血浆IL-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L-12水平、年龄、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ACS患者短期内(30 d)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P<0.05),局部血浆IL-12水平每升高10 ng/L,ACS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概率增加约50%(P=0.031).结论 IL-12在ACS患者静脉窦血液中表达升高,并可作为ACS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选民;王立琴;刘梅讯;党书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中miR-146a和miR-663表达水平差异,探讨miR-146a和miR-663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8~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3~5月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卫生防疫站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血清miR-146a和miR-663的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miR-146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miR-663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iR-146a、miR-663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诊断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作者:尚丹;刘晓鹏;丁红玉;黄晶;孙绍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自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106例为脑出血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于出血后24 h内,3、7、14 d抽取静脉血,使用高速离心机分离上清液后用于检测CRP及IL-6水平.结果 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后24h内,3、7d血清CRP与IL-6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至14 d时血清CRP与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肿量间比较,发现血清CRP与IL-6水平在出血后24h内,3、7d均随着血肿量的增加而升高,在14 d时,不同血肿量间CRP与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及IL-6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且CRPIL-6水平对判定脑出血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杜宏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因一切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减少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较传统法具有明显优势,目前以颈内静脉置管研究多.但不同的穿刺方法有其优势及缺陷,因操作技能问题亦可出现如误穿动脉、血肿、增加感染等风险.现综合国内外对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现状、方法、并发症、国内应用困境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黄雪敏;李大亮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观察其对心脏结构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湖南省马王堆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60例为心衰组,另选取同期心脏代偿功能患者60例为代偿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壁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LVMW),观察各组Hcy水平,并分析其与LVPWT、IVST、LVDd和LVMW的相关性.结果 心衰组Hcy水平显著高于代偿组和对照组(P<0.05),且心衰组随着病情加重Hcy水平也显著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不:LVPWT、LVDd、LVMW与Hcy呈正相关(r=0.845、0.874、0.782,均P<0.05),IVST与Hcy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心衰患者血清Hcy会明显升高,与LVPWT、LVDd、LVMW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彭友;莫炯灵;李华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ITP并行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治疗患者80例,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采用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能力总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等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能力总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等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SF-3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F-36得分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在难治性ITP的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前后的运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诊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谭玉婷;许琼;王君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常规组采用硝酸盐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他汀类药物、吸氧、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通过比较观察两组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持续时间,综合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常规组(62.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7.5%、5.0%)明显低于常规组(17.5%、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7.0±4.2)次/d]明显少于常规组[(21.3±13.1)次/d],疼痛持续时间[(6.8±0.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3±3.7)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柱;施泳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评价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乳腺癌术后引流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控式低负压引流球,两组术后均口服中药.观察两组患者的引流效果及舒适满意度,随访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皮瓣和/或腋下积液,发生率为4.0%,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皮瓣和/或腋下积液,发生率为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舒适满意度(8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为(333.34±94.82)mL,显著低于对照组[(555.44±3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胸壁拔管时间为(5.24±1.49)d,平均腋下拔管时间为(8.48±1.30)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8.20±1.12)、(15.34±1.8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日常活动、社会家庭生活、情绪方面、活动能力、其他附加关注及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的应用能缩短乳腺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雄升;谢洪泼;税晓容;陈小东;李建文;黄水传;丁洪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临床决策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的难点.原发性肝癌临床诊疗过程包含若干连续的决策环节;每个决策环节解决一个特定临床决策问题,具有独特的临床决策思维模式(CDTM).针对肝癌临床检查、病情评估及治疗选择决策环节的CDTM分别是优选匹配、多项评估和多方案择优的模式.根据CDTM中决策规则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如何全面掌握临床诊疗方案、系统分析决策条件和深刻理解决策指数,并结合临床病例讨论理解决策逻辑.这种针对特定临床决策问题的CDMT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临床决策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悦华;郑亚民;赵菁;刘文清;赵鸿宇;姚建南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2013~2014年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局部用滴眼液药物的利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计算机药品数据库资料,将局部用滴眼液的药品数据按销售金额、出库数量进行分类、排序,统计我院局部用滴眼液的总体销售情况、进口用药销售金额及占比.结果 2013年全部销售额为158.64万元,2014年全部销售额为237.9万元,2014年销售总额较2013年增加了79.30万元,增长率为50.0%;2013、2014年的销售额前3类均分别为缓解眼干燥及视疲劳、抗炎抗感染、抗青光眼药物;两年间销售金额多的滴眼液为进口、合资产品,国产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3~2014年我院眼科收治的患者人群主要诊断为炎症、青光眼、眼干燥症等,进口及合资药物使用较多.
作者:张丽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系统评估克唑替尼治疗ALK重排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万方等数据库,日期截至2015年12月.筛选应用克唑替尼治疗ALK重排阳性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收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面的临床数据,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估克唑替尼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终共纳入5篇临床研究,包括812例晚期NSCLC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克唑替尼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克唑替尼治疗后的总体客观反应率为67.9%,完全缓解OR值为3.89(95%CI:1.09~13.85;P=0.04),部分缓解OR值为3.62(95%CI:1.97~6.65;P< 0.0001).克唑替尼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骨髓抑制(OR =0.55;95%CI:0.37~0.80;P=0.002)、视觉障碍(OR =7.84;95% CI:1.90~32.30;P=0.004)、脱发(OR=0.10;95%CI:0.02~0.59;P=0.01)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化疗相比,克唑替尼用于治疗ALK重排阳性NSCLC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崔海忠;曹德东;戈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措施对脑出血后重度吞咽障碍的影响情况.方法 分析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常规护理组100例和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100例.观察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格拉斯哥(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观察两组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和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洼田饮水试验评级、GCS评分低于护理前.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护理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GC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措施实施后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反映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毒学应答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接受ETV (0.5 mg/d)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随访48周.治疗12周,按照患者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为病毒应答组和非病毒应答组,其中,病毒应答组40例,非病毒应答组22例.比较抗病毒治疗24、36、48周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滴度、谷丙转氨酶(ALT)和HBV DNA的变化情况.ROC曲线预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和确定佳临界值.结果 治疗24周时,病毒应答组患者血清HBsAg低于非病毒应答组(P<0.05);治疗36、48周,病毒应答组与非病毒应答组HBs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36、48周,病毒应答组ALT与非病毒应答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36、48周,病毒应答组HBVDNA低于非病毒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为3.42 lg U/mL时(佳临界值),对应的约登(Youden)指数(0.631)大,可以作为预测48周病毒学应答的指标,其诊断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78.1%.结论 HbsAg可以作为ETV治疗48周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判断指标.
作者:申恩华;杜娟;王立红;张晶芬;袁静;付广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比较乌灵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抑郁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乌灵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结果 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8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中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效果确切,且对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吴文涛;李雷俊;文飞;龚梅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CT强化扫描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 分析2015年2~5月北京佑安医院CT强化扫描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进行分为常规护理组(400例)和循证护理组(400例).观察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观察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循证护理组评分较常规护理组降低更明显(P<0.05),循证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CT强化扫描患者不良心理情绪,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兴;赵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5年6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呼吸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6例,其中急性发作(急性发作组)患者59例,非急性发作(非急性发作组)患者47例,同时以7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研究对象进行肺活量(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呼气流量峰值(PEF)检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并对急性发作期患者CD4+、CD8+T细胞、CD4+CD25+Treg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非急性发作组及急性发作组的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与非急性发作组比较,急性发作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明显偏低(P<0.05).②非急性发作组及急性发作组患者CD4+T细胞水平、CD4+CD25+Treg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水平、CD4+CD25+Treg/CD4+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急性发作组比较,急性发作组CD4+T细胞水平、CD4+CD25+Treg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下降,CD8+T细胞水平、CD4+CD25+Treg/CD4+比值显著上升(P<0.05).③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r=0.47、0.50、0.45,P<0.05);CD8+T细胞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均呈负相关(r=-0.54、-0.49、-0.56,P<0.05);CD4+CD25+Treg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r=0.39、0.42、0.40,P<0.05).结论 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水平可用来评估支气管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张莹;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刘丕楠,如今虽已近知天命之年,却恰值外科医生的黄金时期.刘丕楠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的微创治疗临床工作,成功实施了50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现已完成内镜下手术近2000例.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索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血清三酰甘油的控制目标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12 883例健康体检资料,其中男性受检者8773例,女性受检者4110例.按照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未见明显异常组(n=7585)、内中膜增厚组(n=886)、斑块形成组(n=4412)三组.分析比较不同性别的各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的水平差异,推断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血清三酰甘油控制目标值.结果 男性受检者中,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92±1.67)、(1.93±1.24)、(2.03±1.86)mmol/L;女性患者中,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22±0.82)、(1.37±0.76)、(1.44±0.81)mmol/L;无论男女,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三酰甘油水平与未见明显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内中膜增厚组男性受检者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受检者内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不同颈动脉超声表现者间三酰甘油水平各有差异.三酰甘油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一定影响.从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角度,建议中国汉族男性的三酰甘油水平控制在<1.93 mmol/L,女性控制在<1.44 mmol/L.
作者:赵丽娟;赵润栓 刊期: 2016年第17期